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9月,我随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在太行》摄制组踏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足迹,再次来到左权麻田,亲身领略了太行山的雄奇壮美和老一辈革命家们当年的战斗风采。
麻田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在左权百姓的心中,是左权的“小江南”;在革命家的心中,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这里是抗日志士敬仰的“小延安”。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里交汇,既给人视觉的美,又使人感到精神的美。
麻田四周的群山,奇峰突兀,直插云霄,峭壁对峙,层峦叠嶂,清漳河蜿蜒于峭壁川野间绕麻田东流。望着滚滚东逝、奔腾不息的河水,听着千山万壑间山风涌起的阵阵松涛,情不自禁地想起陈毅元帅当年豪迈的诗句:“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紧急关头,一大批抗战精华肩负着民族的期望,跃马太行,扎根麻田。
威武雄壮的八路军总部来到了麻田,所向无敌的八路军129师来到了麻田,激流勇进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也来到了这片温暖、厚实的土地上。“太行天下脊,形胜孰能齐”?庄严雄伟的太行山在烽火岁月中更显挺拔,在战火的洗礼中更加璀璨秀丽。从此,一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战歌响彻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抗战精华战斗在太行山上,麻田的田野上叠印着朱德、彭德怀深深的足迹,麻田的青石上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沉思的身影,苍松翠柏间回荡着陈毅《过太行山书怀》的仰天长啸,与此相去不远的十字岭上还抛洒着左权将军殉国时的斑斑血迹……太行浩气传千古,英雄业绩代代传。
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我们来到当年八路军总部驻扎过的大院。1941年7月1日,正是抗战最艰苦的年头,八路军总部迁到这里,至1945年8月15日离开,八路军总部在此总共驻扎1457天。如今,总部旧址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成为后人永久瞻仰的地方。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部旧址青砖碧瓦,沐浴在秋天和煦的阳光下。高大朴素的门楣上高悬着1986年5月24日杨尚昆同志亲笔题写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匾额。大门左侧的墙上,镌刻着陈毅元帅写于1944年1月的长诗《过太行山书怀》。诗云:“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我初入山来,麻田度良久。六年战平原,山居睡沉寂。朝来启户牖,山光照四壁”。
在陈毅的笔下,太行山千峰壁立,万壑纵横,巍峨高耸,瑰丽多姿,这是多么动人心魄的诗情画意啊!他把太行山的挺拔峻伟和华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联系在一起,使诗意进一步升华:“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一九四二年,苦战破铁壁。主力与民兵,敌军尽战栗。始知不义战,厥功永难毕。”诗中“不义战”一句,出自《战国策·魏策》中“春秋无义战”的论断。陈毅引经据典,是以此激励敌后军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要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中华民族必然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陈毅的豪情壮志使人顿觉荡气回肠。我迎着徐徐而来的山风,久久地面壁而立。我的前后左右是高耸入云、苍翠陡峭的座座山峰。雄伟的山峦,壮美的诗句都融汇在我的胸中,使我在民族精神的雨露中沐浴,在壮丽诗情的吟啸中陶醉。
我们随着纪念馆讲解员进入总部大院,这里幽静肃穆,树影婆娑,山花烂漫,悦耳动听的鸟鸣不断传来,使人生出“鸟鸣山更幽”的感觉。如今的总部大院,布置得整洁庄重,颇具历史的凝重和深沉。屋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此时,这里既是将军们的宿舍,又是他们的办公室。彭德怀副总司令住西屋,左权副参谋长住北屋,滕代远参谋长到麻田后住南屋。滕代远是1942年左权将军殉国后前来接替其职务的。当年八路军总部到麻田时,彭德怀与左权一起住进了这座大院。北屋宽敞明亮、冬暖夏凉,令我不解的是,彭德怀副总司令为何要住在西屋?按理说,北屋向阳,居住条件好,他的职务也比左权高,他应该优先住北屋。为什么他不搬进北屋呢?也许是彭老总一生对同志以谦让为怀?也许是左权将军身体欠佳?或者是出于工作需要?历史已经远去,我无法找到答案……
我们脚步轻轻地走进彭德怀住过的西屋。这是一间普通狭小的屋子。说实在话,如果不是墙上的一幅历史照片提醒,我不会想到这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战功赫赫的彭大将军的住所。没错,彭大将军当年确实住在这里。窗台上的马灯早已面目皆非,只剩下了一副铁丝架,当年洗脸用的铁盆被放在墙脚,早已锈蚀斑斑,布满历史的尘埃。
看到它们,尘封的史册又打开了感人的一页。在“卧听潇潇雨打篷”的夜晚,在“北风卷地百草折”的夜晚,在一个个不平静的夜晚,那盏马灯火苗跳动,微微的灯光照映着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等将军们不知疲倦的脸,他们是在研究作战方案?或是在讨论生产措施?还是在制定帮助群众度过灾年的办法?在艰难困苦中,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心中只装着人民。据说,在旱灾严重的1941年,左权副参谋长就点着马灯亲自设计出一部水车,把漳河水提引上岸,浇灌农田。
随着讲解员,我满怀深情参观了每一间房屋。我参观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曾经住过的教堂院,参观了邓小平在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时住过的楼院。我从一间间房门前走过,我觉得,老一辈革命家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们仍然在生活、工作,墙上挂有他们的照片,土炕上叠着带有他们体温的被褥,那一张张标有各种记号的地图上分明留着他们的手印,他们的笑声依旧回荡在群山。历史仿佛发生在昨天,传留下来的遗址遗物是英雄业绩的结晶,依然燃烧的奋斗精神是血与火的升华。
我伫立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门前,眺望着田野,田野里郁郁葱葱,溪间流淌着脉脉清水。当年,彭德怀在工作之余,亲自带领同志们拓荒种菜,帮助群众春耕点种,栽植果树。邓小平、左权、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等革命家也都在这里栽了树。树下的土地,浸透着抗日军民的汗水和鲜血,在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岁月里,许多志士为国捐躯,不少人的遗体被埋在柿子树和核桃树下,望着郁郁葱葱的田野,我想,春天到来的时候,这里的花一定开得格外鲜艳夺目,绚丽多彩。
麻田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在左权百姓的心中,是左权的“小江南”;在革命家的心中,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这里是抗日志士敬仰的“小延安”。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里交汇,既给人视觉的美,又使人感到精神的美。
麻田四周的群山,奇峰突兀,直插云霄,峭壁对峙,层峦叠嶂,清漳河蜿蜒于峭壁川野间绕麻田东流。望着滚滚东逝、奔腾不息的河水,听着千山万壑间山风涌起的阵阵松涛,情不自禁地想起陈毅元帅当年豪迈的诗句:“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紧急关头,一大批抗战精华肩负着民族的期望,跃马太行,扎根麻田。
威武雄壮的八路军总部来到了麻田,所向无敌的八路军129师来到了麻田,激流勇进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也来到了这片温暖、厚实的土地上。“太行天下脊,形胜孰能齐”?庄严雄伟的太行山在烽火岁月中更显挺拔,在战火的洗礼中更加璀璨秀丽。从此,一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战歌响彻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抗战精华战斗在太行山上,麻田的田野上叠印着朱德、彭德怀深深的足迹,麻田的青石上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沉思的身影,苍松翠柏间回荡着陈毅《过太行山书怀》的仰天长啸,与此相去不远的十字岭上还抛洒着左权将军殉国时的斑斑血迹……太行浩气传千古,英雄业绩代代传。
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我们来到当年八路军总部驻扎过的大院。1941年7月1日,正是抗战最艰苦的年头,八路军总部迁到这里,至1945年8月15日离开,八路军总部在此总共驻扎1457天。如今,总部旧址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成为后人永久瞻仰的地方。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部旧址青砖碧瓦,沐浴在秋天和煦的阳光下。高大朴素的门楣上高悬着1986年5月24日杨尚昆同志亲笔题写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匾额。大门左侧的墙上,镌刻着陈毅元帅写于1944年1月的长诗《过太行山书怀》。诗云:“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我初入山来,麻田度良久。六年战平原,山居睡沉寂。朝来启户牖,山光照四壁”。
在陈毅的笔下,太行山千峰壁立,万壑纵横,巍峨高耸,瑰丽多姿,这是多么动人心魄的诗情画意啊!他把太行山的挺拔峻伟和华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联系在一起,使诗意进一步升华:“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一九四二年,苦战破铁壁。主力与民兵,敌军尽战栗。始知不义战,厥功永难毕。”诗中“不义战”一句,出自《战国策·魏策》中“春秋无义战”的论断。陈毅引经据典,是以此激励敌后军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要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中华民族必然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陈毅的豪情壮志使人顿觉荡气回肠。我迎着徐徐而来的山风,久久地面壁而立。我的前后左右是高耸入云、苍翠陡峭的座座山峰。雄伟的山峦,壮美的诗句都融汇在我的胸中,使我在民族精神的雨露中沐浴,在壮丽诗情的吟啸中陶醉。
我们随着纪念馆讲解员进入总部大院,这里幽静肃穆,树影婆娑,山花烂漫,悦耳动听的鸟鸣不断传来,使人生出“鸟鸣山更幽”的感觉。如今的总部大院,布置得整洁庄重,颇具历史的凝重和深沉。屋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此时,这里既是将军们的宿舍,又是他们的办公室。彭德怀副总司令住西屋,左权副参谋长住北屋,滕代远参谋长到麻田后住南屋。滕代远是1942年左权将军殉国后前来接替其职务的。当年八路军总部到麻田时,彭德怀与左权一起住进了这座大院。北屋宽敞明亮、冬暖夏凉,令我不解的是,彭德怀副总司令为何要住在西屋?按理说,北屋向阳,居住条件好,他的职务也比左权高,他应该优先住北屋。为什么他不搬进北屋呢?也许是彭老总一生对同志以谦让为怀?也许是左权将军身体欠佳?或者是出于工作需要?历史已经远去,我无法找到答案……
我们脚步轻轻地走进彭德怀住过的西屋。这是一间普通狭小的屋子。说实在话,如果不是墙上的一幅历史照片提醒,我不会想到这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那位叱咤风云、战功赫赫的彭大将军的住所。没错,彭大将军当年确实住在这里。窗台上的马灯早已面目皆非,只剩下了一副铁丝架,当年洗脸用的铁盆被放在墙脚,早已锈蚀斑斑,布满历史的尘埃。
看到它们,尘封的史册又打开了感人的一页。在“卧听潇潇雨打篷”的夜晚,在“北风卷地百草折”的夜晚,在一个个不平静的夜晚,那盏马灯火苗跳动,微微的灯光照映着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滕代远等将军们不知疲倦的脸,他们是在研究作战方案?或是在讨论生产措施?还是在制定帮助群众度过灾年的办法?在艰难困苦中,他们牢记党的宗旨,心中只装着人民。据说,在旱灾严重的1941年,左权副参谋长就点着马灯亲自设计出一部水车,把漳河水提引上岸,浇灌农田。
随着讲解员,我满怀深情参观了每一间房屋。我参观了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曾经住过的教堂院,参观了邓小平在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时住过的楼院。我从一间间房门前走过,我觉得,老一辈革命家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们仍然在生活、工作,墙上挂有他们的照片,土炕上叠着带有他们体温的被褥,那一张张标有各种记号的地图上分明留着他们的手印,他们的笑声依旧回荡在群山。历史仿佛发生在昨天,传留下来的遗址遗物是英雄业绩的结晶,依然燃烧的奋斗精神是血与火的升华。
我伫立在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门前,眺望着田野,田野里郁郁葱葱,溪间流淌着脉脉清水。当年,彭德怀在工作之余,亲自带领同志们拓荒种菜,帮助群众春耕点种,栽植果树。邓小平、左权、杨尚昆、罗瑞卿、滕代远等革命家也都在这里栽了树。树下的土地,浸透着抗日军民的汗水和鲜血,在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岁月里,许多志士为国捐躯,不少人的遗体被埋在柿子树和核桃树下,望着郁郁葱葱的田野,我想,春天到来的时候,这里的花一定开得格外鲜艳夺目,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