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社会,许多人开始怀念1980年代,眷念那个时代的开放、真诚、热情和创造性,诗歌界尤为明显。说到八十年代诗歌,不能不说《诗歌报》,不能不说1986年,以及《诗歌报》《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的“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特别是“大展”,这是必须要说到的中国诗坛的大事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及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
  一、《诗歌报》的前“大展”时期
  作为策划实施“大展”的两个主要人物之一,我首先要说,对于《诗歌报》来说,“大展”不是凭空而起、突然降临的“飞来峰”。在“大展”之前,在《诗歌报》早就存在一个“前大展时期”。“大展”是1980年代现代诗歌的一个高潮,然而在《诗歌报》,在“大展”这个高潮之前,早已经潮起潮落,波涛汹涌。
  “大展”特点之一,是推出了几十个诗歌团体,而《诗歌报》早在1985年4月6日就开辟了《诗社纷纷来如潮》专栏,每期都介绍10多个诗社。此外,还开辟了《全国诗社作品交流中心》,《校园诗社》等专栏,介绍诗社成员,发表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诗歌理论主张。到“大展”之前,《诗歌报》推介的诗社有一百多个。
  “大展”之前,《诗歌报》推出了4期《崛起的诗群》专栏,每期都是横跨两个版,总共发表50多个诗人的简介以及他们的诗论和诗歌作品。还推出一个整版的《巴蜀诗页》,专门介绍了四川“非非”等诗歌群体。
  以《崛起的诗群》《巴蜀诗页》《全国诗社作品交流中心》等栏目为标志的“前大展时期”,无论是作者的阵容,还是作品的质量,都超过了后来的“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
  当然,后来的“大展”规模及其产生的轰动效应,是“前大展”不能比的。
  二、对于“大展”情况的一些说明
  “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自问世之日起,就在中国诗坛引发一场超级地震,诗歌界为此争论了近三十年,其影响的余波至今不绝。
  今年是“大展”问世30周年,由于时隔久远,加上史料的日渐稀缺,有一些关于“大展”的议论渐渐沦为了主观想象,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偏离,作为第二发起人和共同策划实施者,我有必要为恢复“大展”的历史原貌说几句话。
  1、大展是徐敬亚先生发起的,但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毫无疑问,徐敬亚先生是“大展”的第一发起人,是“大展”的总设计师和操盘手,他的贡献无人可以撼动。但是,《诗歌报》能够参与“大展”,使“大展”产生专业影响力,主要是我发起的。我说过,我代表了《诗歌报》的先锋性和探索性,当徐敬亚把他的想法告诉我,经我向《诗歌报》领导人严阵先生、蒋维扬先生汇报、解释、游说,《诗歌报》才有可能参与并成为主办单位。所以我说自己是“大展”的第二发起人。
  2、徐敬亚在“大展”之前,都是和我联系,共同策划实施“大展”的具体事宜,也就是说,徐敬亚在“大展”之前,从来没有和蒋维扬先生联系过。徐敬亚后来在多个场合,说他为了“大展”,与《诗歌报》的蒋维扬、姜诗元联系,一拍即合云云,这是他记忆出了偏差。早在“大展”之前,徐敬亚到《深圳青年报》担任编辑期间,我们就已经开始联系。他曾经在《深圳青年报》的《两界河》文学副刊,发表了我的《本年度潮湿》组诗5首;应当说作为报纸副刊,一次性发表5首诗,动作算大的,体现了徐敬亚“真哥们的真友谊”。我的组诗的题目本来叫《潮湿》,是徐敬亚给我加上了“本年度”三个字,他说是为了增加“当下感”,我采纳了他的意见,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我诗集的名字。徐敬亚先生后来还为这5首诗编发了徐晓阳的评论文章《忧郁而粘稠的雨季——评姜诗元的诗》。
  3、徐敬亚在“大展”之前没有和蒋维扬先生联系过,这在蒋维扬先生的《一封由“大展”引出的信》中得到佐证,蒋维扬先生说,徐敬亚“通过青年诗人、时任《诗歌报》编辑的姜(诗)元同志牵线”(实际上,我做的事不仅仅是牵线,后话再说)联系了诗歌报,他并没有说徐敬亚和他联系过。
  徐敬亚给我写过多封信,大都遗失了,幸好留下一封信,从中可以看出若干問题,全信如下:
  诗元
  收你27日信后我很高兴!看来我估计得对,诗歌报有魄力!我也注意到你们发了有诗群和非非等,你的文章也表明你们是逐浪潮的。在国内诗刊报中,你们干的最放感,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
  我很早就想办大展,来深后一直被动。今年才有可能的精力。我给你去信时,已同报社头打过招呼,并且已积了稿子。收你信后,为慎重起见,我又重新将你的信提请编辑部和总编副总编并在编委会上讨论——已一致通过。
  些小修改和补充,如下:
  1、那就编四个整版(你说可四可二)。
  2、各家发两整版。
  3、署名分别要用“主客式”,你署《诗歌报》《深圳青年报》联合主办,我署青报诗报合办。
  4、各自分付稿酬。
  以上2、3、4点均为你的意见。
  5、同意你们的审稿权,特殊情况下(你话)你们有权处理。你应相信我不会太让你们费事。有变动通知我便可。
  6、版面不宜过“花”,所以可分别排版,由我们统一制作通栏标题:
  “……大展”,100级以上圆黑字号,植字照排后寄你,由你们制锌板,——这样双方没有经济往来。标题植字,由我找人弄,不用钱。
  我们逢二、五出报。
  7、时间,我想10月21日较好,这也符合你说的10月10日前下稿的意见。周二,双方同时上报,我们用2、3版,你们的版面由你们酌定。
  8、我7月5日已发约稿信,目前稿件已有20多个流派。我昨又打印一信,再发出,以求稿件更好。25日我去兰州开会,走前将手中稿子编完,9月上旬归来时,我想路经合肥,带去我报约请函(你们说过)如你所愿。派1—2个人同我一起来深圳定稿,怎样?来深费用你们自己出,九月中旬好不好?多少人,你们定。如你们不来,我便不经合肥了,回来编完稿子,在10月10日前把稿子寄到你的手里,以上事项请你们回复一下。   另,报社意见,此举必带来大量邮购(我估计可至少增加1000份发行),我的意见,统一由《诗歌报》发行。大展刊出前,同期报上也发邮购消息,分别在两家报上发出大展消息,连发1-2或3期及邮购办法,出报后我们将一定数量的《深青报》邮至你报,统一由你们“成套”地邮给读者。我想,此举从发行角度看是乐观的,每流派估计可要100份,如30流派便3000份,还可能更多。(我们当然给发行量,不过那钱太少。)
  至于评论界,我看会有反响,1、兴奋、支持、评论;2、表示我们“拔苗助长”之感。他们不重视创作,是因为这几年创作上不够有力量,无明显对象。至于拔苗,我是想伺机请这群诗魔诗鬼们自己拔头发一举一一总要人为一些。不能全听自然。
  是否可称流派?我至10月10日前想再考虑。雏展、潜流、亚流派群等等,再想,也想再审视一下作品。
  4000字文章如我写,我当然不会滑(?)意平庸。这一点,只恐你们怕险。但我亦非当前,所以我估计基本同预想。现在的问题是,我想两家报社,都应有一文章,另一文章可以由你们、我们写。我们写便是曹长青写,一定会有锐气!他是我报副总编,黑大77级毕业,有文采,有创新意识、哲学意识。出过《诗的技巧》一书(与谢文利合编),我倾向于他写。如你们有合适的人,你可来信商量。但你们看原稿时间少,怎么办?我想,开始时文章(两篇)均可由我们写,以后的评论(将大量的)可以由你们全面搞。
  你的诗怎么参加?你还有什么推荐?请寄我,你们有流派吗?不参加流派我就单发,请写示我。兰州会你们谁去?
  你的文章我读过了,我(有)胆气,也不乏理论。关键一点是你看到了又一个潮头。而很多人茫然。
  字草望谅,我是控制不了速度。
  敬亚敬礼
  八月十日晚
  附记:
  此举我们好好搞一搞,85年3.21我们搞的那个诗专版,《诗刊》《诗选刊》等都选了,甚至《新华文摘》也选了。《中国文学》海外版(英文)也选了。就是抓住了或说碰了一个时机!你分析过了,目前形势很好,流派展出后一定会有大反响!包括海外,香港的朋友会关心!
  尽快复我一信,我们就拍手敲定。
  4、从徐敬亚的来信中可以看出,我和他为了“大展”的诸多事宜,曾经多次协商,反复切磋,涉及《诗歌报》方面的事,由我负责搞定,他并没有和《诗歌报》其他人再作联系。徐敬亚最初提出的大展名称是“中国现代诗流派大展”,是我提出来将“流派”改为“群体”,我是根据大学里学的文艺理论知识,知道一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必须有相对共识的理论主张,有若干个创作主体及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作为支撑,才能成立。根据当时的情况,许多诗歌群体都是仓促形成,不具备作为流派的基本条件,我们要打出“流派”的旗号,容易受到保守势力的讥讽和攻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许多批评“大展”的人,还是无视“群体”,而抓住“流派”来说事,以便否定“大展”的成色。
  5、在徐敬亚这封信之前,我们的计划是《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各拿4个版面,分两期用8个版面推出“大展”,到最后决定时刻,是《诗歌报》这边的领导,担心动静太大,引起更高级别主管部门的反弹,决定《诗歌报》只用2个版,所以最后才出现《深圳青年报》多出3个版的不对等的情况。
  6、即使仅凭这封信,也可以看出我参与了“大展”的策划,并不是蒋维扬先生所说的,我只是“牵线”的。从这个不准确的说法,可以看出蒋维扬先生不管或者是不了解“大展”具体情况,这也符合当时我在《诗歌报》工作的实际状况。当时的主编严阵先生,编辑部主任蒋维扬先生对于我的业务能力是信任的和放手的,我要做的事,汇报了,他们点头了,我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他们基本不问,甚至连我为《诗歌报》撰写的大量文章,他们也只是做一些文字上的把关,几乎不作大的修改。拿影视作品来比喻,领导就是制片人,可以决定作品的生死,但决定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我就是导演和演员,我没有生杀大权,但我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决定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
  对于徐敬亚这封信,我要补充的是,我作为《诗歌报》一方的代表,不仅参与了“大展”的策划,还参与了组稿工作。在这封信里,徐敬亚说“目前稿件已有20多个流派(群体)”,“大展”最后呈现的是“59个群体(流派)”,可见大部分组稿工作,是在《诗歌报》《深圳青年报》确定合作之后进行的。既然已经确定合作,我作为《诗歌报》的代表,就不可能不参与组稿等相关具体事宜。现在依然可以查到的我为“大展”组稿的有关信息,其中有诗人周墙代表“三人行”诗社,说我为了“大展”向他们约稿,他们商量以后决定不参加。诗人老巢说,我曾经通知他组成诗社,好参加“大展”,他没有办,错过了参加“大展”的机会。诗人翟永明也说,参加大展是接到《诗歌报》编辑的通知,由于我早前编发过她的组诗《女人》,和她早有联系,所以她说的编辑只能是我。这封信之后,我和徐敬亚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无论是与会人员,还是遇到兰州本地的诗歌作者,我们都一起进行组稿。散会以后,我俩一起途径山西到北京,为“大展”组稿,诗人刘自立在写我的一篇文章里说:“他(姜诗元)和徐敬亚一起赴京收集‘诗歌大展’的稿子,那天在王府井,他患感冒,寡言寡语,只有徐敬亚在餐桌上滔滔不绝。”佐证了我们在北京为“大展”组稿的事实。至于具体的诗歌作品,我只记得李亚伟的《中文系》是我组稿并编发的。“大展”结束几年以后,我在北京惠侨饭店见到李亚伟,他为《中文系》一诗的发表向我表示感谢,从此结下朋友情谊至今。
  三、“大展”是中国诗坛
  “第二次人的解放运动”
  关于对“大展”的评价,我在纪念“大展”20周年的文章里說了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我还要说的是,近日在网上看到,徐敬亚先生在不同场合说到“大展”,多次提到因为他的不慎或他的放任,让一些“低劣的”诗作混迹于“大展”,多有悔恨自责的意思。我倒是认为大可不必,对“大展”诗人诗作的评价,我比徐敬亚先生宽容得多,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首先肯定所有参加“大展”的诗人们,都是真诚的,都热爱诗歌创作并力图写出满意的诗作。即使是一些“不够水准”的诗作,也都表现了青年诗人们的真情实感,正因为有了他们,让我们看清楚了当时诗坛诗歌创作的原生态,看到了当时青年人思想感情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其深度和广度。这些作品,即使诗歌美学价值不高,也是具有真实层面的认识价值。比起前30年充斥全社会的颂歌诗、献媚诗、马屁诗及虚情假意诗等诗歌垃圾,他们具有更高的存在价值。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展”没有产生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我要说“大展”无需产生代表人物,这种只注重一两个代表人物,而忽略群体,是过时了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参加“大展”的每个人都是代表人物,那就是代表自己,每个人都代表自己,这就是“大展”的民主氛围和民主精神。而是否产生“经典”不是“大展”的目的,诗歌创作是人表现或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不是为了创造“经典”,更何况“经典”这个词,本身就违反了“大展”精神,尤其是当“经典”成为榜样、成为楷模,更是“大展”精神所排斥的。如果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那就请他看看过去年代产生的诸多所谓“经典”吧,这些“经典”最终无一不成了压迫人、统治人、奴役人的工具。如果一定要找出经典,那经典只有一个,就是“大展”本身,“大展”以其总体面貌,已经成为1980年代诗歌的经典,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展”是继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之后,诗歌界的又一次人的解放运动,或称之为“第二次人的解放运动”。“朦胧诗”以怀疑并反抗社会来获得人的解放;“大展派”(为了对应朦胧诗,新造的词)以正视并袒露自身来获得人的解放。“朦胧诗”高举“我不相信”的大旗向社会宣战;
  “大展派”高喊“让风雅灭绝吧”(借用毕加索语)来清理自身。“朦胧诗”反极权、反蒙蔽、反愚昧,打扫环境,创造文明;“大展派”反文化、反伪饰、反矫情,清理灵魂,创造自我。“朦胧诗”说,你有刀子我有旗子,意在以革命的姿态引导社会;“大展派”说,你有刀子我有脖子,不惜以自戕的方式解剖自我。“朦胧诗”与对手在庙堂上辩论,试图取而代之;“大展派”在旷野上撒野,不合作、不承认、不搭理,逍遥江湖。“朦胧诗”试图以一种新的进步的意识形态,去代替旧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是所谓的“意识形态革命”;“大展派”拒绝别人强加的意识形态,也不谋求自己的意识形态,是所谓的“去意识形态化”。
  经过这第二次解放运动,人与诗变得更为真实、纯粹、干净、日常、节制、天真、灵动、朴素、和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其他文献
1.安德伍德一号被认为第一台现代打字机,这是因为这台打字机与以往的型号不同,它在打字时,结果是所见即所得。它确立了打字机的标准以及风范。  2.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显微镜出现在17世纪晚期,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发明。  费尽思量寻藏品  谈到楼前的“美女”小火车时,机电学院2016级辅导员李直老师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她的前世今生。与“美女”的相遇,源于
对全世界的大学生而言,泡图书馆几乎是日常功课,温暖舒适还有WiFi的图书馆简直是第二个家。但谁能想到,如今以“拼命读书,疯狂玩乐”为宣言的普林斯顿大学,从前也只做到了宣言的后半句,前半句因为图书馆太low而没法做到。书少、地儿小,还常遭火烤——这就是普林斯顿最早的图书馆的全部。不过,靠着几代人的努力,普林斯顿的图书馆从一个小小的阅览室,发展到现在多达15座的分馆,甚至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
我把魏则西的新闻发给朋友看的时候,跟他聊了很多。末了,他说了一句:“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一个医学生的焦虑。” 我想了想,没有否认。  果壳网的文章《免疫疗法,你需要知道的真相》里,一名生物医药行业的从业者提到,现在看到的癌症免疫治疗宣传极有可能是骗局,但真正的免疫疗法是一个颇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向。  十多年来,一些关于黑心医生的报道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在舆论的放大作用下,医生的声誉摇摇欲坠。而如
碧扬卡是来华东师范大学交流的德国留学生。  来中国前,我清楚地记得她约我开skype会议。之前与留学生交流,通常用电子邮件,但碧扬卡想来中国前在德国预先收集部分数据,她需要我的指导。之后,我们在网上见过几次面。  到了上海,还没开学,碧扬卡又通过邮件与我预约好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她是那一年我春节后在工作时间里见的第一个人,她急着做项目,所以在假期与她会面。简单寒暄,她翻开笔记本,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
综合性探讨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研究成果的论文并不多见。本文对两种档案学核心期刊《通讯》、《研究》上发表的与档案信息服务相关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  1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来源。来源: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发表时间:200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主题:综合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公共档案馆/档案馆 and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服务。  1.2 研究方法、工具。通过阅读论文
捉述藏  一个傍晚  一群孩子在玩捉迷藏  他们形同三五只麻雀  在系着夕光的枝叶间  试图用一小片夜色  将自身遮藏起来  其中一个孩子  同伴们都相继离开了  他被独自扔给了等盼  夜色越扩越大  他还在大树后面藏着  他那让人叫惯了的乳名  从此只有一只蟋蟀叫着  等盼意味着孤寂  而无止境的等盼,会萌生  对孤寂的耐受性  那个孩子坚持不动  脸上麻雀般的细小期冀  也转变为乌鸦般的巨大恐
主持人语:  7986年,本刊前身《诗歌报》携手《深圳青年报》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活动。这次大展共发表了64个诗歌流派、700多位诗人的作品和宣言,对正处在蓬勃生长期的第三代诗歌进行了一次空前的集结与展示。这次大展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以最具異端性的作品和言论,打破了当时僵化保守的文化和出版体制,让当代诗歌的新生力量得以冲出冻土,自由生长。大展是一块里程碑,从那
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有学生给我的反馈是:  老师,上了你的课以后让我不再迷茫”。  静下来仔细想了想,我一个小小的外语老师,  平时上课无外乎通过自己的经历讲述学习和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  怎么可能有让学生对人生不迷茫的效果呢?  迷茫是因为不喜欢?  大学毕业后,我的同学几乎都去了外企,有的同学去了大商社后经常和外国人出差跑业务,住五星级大宾馆、出入高级商厦,用外语洽谈贸易……而在厂家驻北京办事处
没有移民荷兰前,关于荷兰人的“传言”,听到的最多一个字,就是“抠”。荷兰人的抠和吝啬是出了名的,比如注明的AA制的英文就是“go Dutch (直译为‘去荷蘭’)”,在荷兰人眼中,亲兄弟明算账,无论是父母、兄弟、夫妻、情侣还是朋友,出门吃饭的时候,各付各的钱会精确到分,由此出现了“AA制”这样一种均摊法。  来到荷兰之初,荷兰语学校的老师教了我们几句谚语:“为什么荷兰人的鼻孔那么大?因为空气是免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本设计中,努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增加学生口语交流实践机会,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教材分析:  通过《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元素,打开记忆闸门,重现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通过互动和交流达到提高口语表达、体会人间真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