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临刻石名 品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临《岣嵝碑》rn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擅长画兰、竹、石,诗、书、画无一不精.郑板桥自创“六分半书”,正草篆隶交融,如乱石铺街般,为后世称道,人称“板桥体”.作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其他文献
1948年8月,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为关山月出版《关山月纪游画集·第一辑·西南西北旅行写生选》,高剑父为该书题字.陈曙光作序,赞关山月西北写生“是有生命的画的创作过程”.
期刊
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是身不由己的,他的运命又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熊恩普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民国官宦之家,家境殷实,注定是非富即贵的无忧人生.然而,在熊恩普的童年时代,一顶“
期刊
宋克(一三二七—一三八七) ,字仲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元末明初书法家,明洪武年间被任为凤翔同知.与宋、宋广并称『三宋』,而以宋克最为著名.rn宋克擅楷书
元朝建立后,由于蒙古统治者的特殊政策,揭开了中国美术史上特殊的一页.虽然宋人“格物致知”的绘画逐渐开始远离宫廷,但此时江南地区的文人却将国祚之更替看作“辱于夷狄之变
黄公望(一二六九—一三五四) ,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常熟人.曾任浙西宪使书吏、中台察院掾吏,延间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云游松江、杭州,以
从最开始的沙尘,到如今的雾霾、PM2.5,空气污染是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的人所共有的记忆。刚刚闭幕的两会上颁布了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让人们看到了政府治理的决心;在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疯狂传播的《穹顶之下》唤醒了大众参与环保的意识。而政府的决策和民众的配合,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支持与指导。  2015年2月底召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
线条作为中国绘画造型的根本,自古即是艺术家畅心达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张彦远做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书画用笔同法”“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的论断开始,“
黄公望是元代写意风格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画法的革新和对后世的影响,在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品读传世的黄公望山水画名作,解析其树石画法的基本技巧,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启
宋文治出生于1919年,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五四”时期.他的青少年处于现代中国画艰难的变革时期.1941年,二十三岁的宋文治考入苏州美专沪校,后学校因战乱被迫停学,回太仓谋得
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樾园,号觉庵、觉道人、映碧主人等,四十九岁后更号寒柯,浙江龙游人.《龙游高阶余氏家谱》记载他生于光绪九年(1883),1949年病逝于杭州.曾赴日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