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

来源 :语言研究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围绕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在产生年代上,文章认为,句末助词“底(的)”在五代时期已经萌芽,宋代正式产生.在形成机制上,文章认为,句末助词“底”是在“M+是+ DJ底”式判断句中产生的,最初“底”用作结构助词时附在“DJ”之后,经过重新分析之后被离析出来变成独立的虚词而附在整个句子之后.此外,由于句末助词“者”和句末助词“底”在语法功能上的相似性,后者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前者的类化.
其他文献
文章所说的语义指的是“换”类动词所能激活的认知要素.句式是指基于某一认知图景所激活的认知要素在经过两次凸显以后在句法上的排列格式.根据这些要素在句法结构上的映射情
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千丝万缕,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班主任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活动.而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都
文章首先描写了“值得”作为词项的意义和用法,指出其概念基础是从功用角色的维度对事物的内涵或价值作出动作或行为实施之必要性的评述,然后考察了在其语义结构“[XP]对当[Y
“把NP给VP”句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句式.“把NP给VP”句中的VP不仅可以是动结式、动趋式,也可以是动宾式或VV、V—V、V了V等动词重叠形式,而且还可以是表状态持续的
现代汉语中“这/那种”句法分布产生了三个层次上的变化,第一是“这/那种”的修饰对象从名词性成分扩展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第二是从前置到后附,“这/那种”后附于名词性和动
西部重镇成都,因其巨大的零售商品总额被誉为中国第四城。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旺盛的消费欲望吸引着诸多企业纷纷掘金蓉城,带来了整个市场的持续繁荣。伴随着市场活力的快速增强
言说动词“操”后有大量可接“上”的用例.文章基于前贤的研究,根据语言事实说明在“操(着/起/上)+ NP”结构中,“起”“上”和“着”一样也是体标记,只不过表达不同的体意义
现代汉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一个特殊变体是动词后面带所谓的保留宾语.张庆文、邓思颖(2011)以“把”字句为例,根据内外宾语是否具有领属关系,将保留宾语句分为两类,前
通货膨胀本义是:“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在本文中,通货膨胀一词有着与此相通的特殊含义。新闻中的“通货膨胀”是指新
从多个角度可以证明近些年来“料”字在新闻标题中正在经历从“猜想”义到“可能”义的语义演变.新闻标题“S+料+V(O)”格式是“料”字演变出可能义的句法环境,并且此格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