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下部病;下部;肛门;后分;《百喻经》;古医籍
摘要:关于《百喻经·倒灌喻》中的“下部”、“下部病”等词语,《汉语大词典》与一些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只有考释出“下部”一词的准确含义,才能正确地判定“下部痛”的含义。“下部”一词在佛经和古代医籍中存在着大量的例证,这些例证足以揭示其准确含义为“肛门”。“下部病”是与肛门这一身体部位有关的多种类型疾病的通称。而不是具体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
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6-0041-04
一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差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责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便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差。如此愚人,为世所笑。(《百喻经·倒灌喻》)
此段文字中的“下部病”,周绍良先生《百喻经译注》没有出注,只是将上下文翻译为:“从前有一个人得了肚子痛的病,医生说:‘应该用药洗肠才会好。”从译文来看,周绍良先生似乎认为“下部病”即是“肚子痛病”。吴学琴先生注译的《百喻经》释为:“指痔疮一类的病”。方一新、王云路师编著的《中古汉语读本》释为:“疑为便秘一类的病。故须用灌肠的方法来加以治疗。”蓉生先生《百喻经译注》:“下部:这里指肛门。”从其译文“肛门有病”来看,“下部病”似乎即指“肛门病”。《汉语大词典》第二个义项为“人体的下半部”,并引用了《百喻经·倒灌喻》作书证,且仅此一例。以上五种不同的解释,孰是孰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下部病”在同时期的佛经中亦出现过,如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译《四分律》:“或为人睨病,或诵恶术,或诵好睨,或治背病若为出汗,或行针治病,或治鼻或治下部病。除断如是邪命妨道法,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辽代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六“痔病”条:“上直里反。玉篇云:后分病也。集训云:下部病也。说文云:后病也。”希麟引《集训》,用“下部病”解释“痔病”,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下部病”即等同于“痔病”,因为“下部病”与“痔病”两个词语不一定为同义关系,也可能为种属关系,即“下部病”为属概念,而“痔病”为种概念。
二
要搞清楚“下部病”的准确含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下部”一词的准确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下部病”做出正确的解释。“下部”一词在唐代及其以前的佛经中习见,如:
(1)若下部痔脱病不得洗者,当用软物拭。若布若树叶,若无厕屋者应在房后。(《摩诃僧祗律》)
(2)彼诸众生,唇口应时悉皆燃烂。唇口烂已,次烧其舌。如是烧腭、烧喉、烧心、烧胸、烧肠、烧胃,直过小肠,从下部出。(《起世经》)
(3)次分土洗净者,谓以五聚土,当洗下部;以三聚土,洗小便处;以三聚土,独洗左手;以七聚土,共洗两手。或恐未净,任己洗之。(《苏悉地羯罗供养法》)
(4)又法:若人患痔病,连年月不差者,可取一钱胡粉、三钱水银、干枣七颗去核,三物捣碎作丸,以一片薄绵裹之内下部,不经三日五度即差。(《观自在菩萨怛噼多喇随心陀罗尼经》)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三“诸痔”条:“下池里反。文字集略云:痔,虫食下部,漉血也。文字典说:后病也。”慧琳引《文字典说》,用“后病”解释“诸痔”病,“后病”即是希麟引《集训》所说的“下部病”。希麟引《玉篇》的“后分病”亦即“后病”,“分”为“部分、部位”义,“后分病”相当于“后部病”,亦即“下部病”。“下部病”之“下部”当是相对于人体上面的口部而言,如《百喻经·倒灌喻》后文的“颠倒上下”即为把口部与肛门搞错。“后病”、“后分病”之“后”当是相对于前面的小便处而言。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王太后病,召臣意人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前后溲”即是“大小溲”,“前溲”为小便,“后溲”为大便。又如汉刘向《新序·楚惠王食寒殖而得蛭》:“是夕也,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后”指“肛门”甚明。
三
“下部”、“下部病”都是与古代医学有关的词语,应当充分利用古代医籍,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查检唐代及其以前的重要医籍,发现“下部”一词在医方类的医籍中大量出现,现仅摘录部分例证:
(5)若病人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为意,下部生虫,虫食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6)又方:烧马蹄作灰,细末,猪脂和,涂绵以导下部,日数度,差。(《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7)又方:以猪胆沥内下部中,以绵深导内,塞之。(《治中蛊毒方》)
例5的“或下痢,急治下部”可以明确“下部”义为“肛门”。例6、例7虽然没有明确显示其“下部”为“肛门”义,但两个例证分别处在“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与“治中蛊毒方”中,是针对一般人的,不分男女性别,因此可以排除“下部”指女性性器官、男性性器官的可能性,进而确定其亦为“肛门”义。
(8)取生槐白皮十两,熟捣,丸如弹丸。绵裹,内下部中。(《痔漏·五痔》)
(9)上七味,以成煎猪膏一斤,微火煎白芷色黄,去滓。摩病上,兼导下部中。(《疮痈下·肠痔》)
(10)取地黄末傅下部,日三,夜一,良。(《疮痈下·肠痔》)
(11)然后内药一丸烧,以下部著孔上坐,便通汗。其尽一丸药即止。内痔以药一丸内下部立效。(《五痔方》)
(12)以生槐皮十两,削去黑皮,熟捣,丸如弹子,绵裹内下部中,大效。(《五痔方》)
(13)以肥大枣一颗,剥去赤皮,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涂枣瓤上,内下部中,差。(《五痔方》)
(14)觉下部痛者,即是虫出也。(《五痔方》)
例8至例14七个例句中的“下部”一词出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三部医籍治疗“痔疮”类疾病的药方中,可以判定“下部”即是“肛门”。
(15)湿瓜蒂七枚,绵裹内下部,如非时,酱瓜亦得。(《必效疗大便不通方》)
(16)右二味相和取半匕,和鸟麻脂少许,绵裹内下部中,即通。(《崔氏疗大便不通方》)
(17)用猪胆和少蜜,于铛中熬令熟稠,丸如枣大,内下部中,即差。(《近效疗大便不通方》)
(18)煎蜜令强,加干姜末,和丸如指,导下部中。(《备急疗卒大便闭涩不通方》)
(19)右一味,煎为丸,内下部中,即通。小便不 通,嚼生葱以绵裹少许,内小便道中,即通。(《小儿大便不通方》)
例15至例19五个例句出现在《外台秘要》治疗“大便不通”、“大便闭涩”类疾病的药方中,因此可知“下部”即是“肛门”。且例19中,治疗“大便不通”为“内下部中”,而治疗“小便不通”为“内小便道中”,“下部”与“小便道”对举,可证“下部”即“肛门”义。
(20)右二味,以绵裹,内下部中,不过再,差。(《小儿赤白痢方》)
(21)右七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三合,欲卧,先取盐、面、麝香为小丸,内下部中。(《小儿诸杂痢方》)㈣
例20、例21中的“下部”一词出现在《外台秘要》治疗“痢疾”类疾病的药方中,因此可以判定其为“肛门”义。
“下部”一词在医方类古籍中出现的数量非常多,在医经类古籍中也偶见,如下:
(22)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诸痔候·痔病诸侯》)
(23)热攻肠胃,毒气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则下部生疮,重者肛烂见府藏。(《温病诸候·温病下部疮候》)
综合以上诸例句可以发现,“下部”即指“肛门”,是医家对“肛门”的通俗称呼,是个俗语词,是个避忌语。既然“下部”一词为“肛门”义,并且与“下部”有关的疾病多为医籍中的“痔疮”类疾病、“大便不通”类疾病、“痢疾”类疾病等,那么“下部病”意义可明:即指与肛门部位相关的内外痔、瘘、脱肛等疾病,以及与肛门相连的大肠部位发生下痢、大便不通之类的疾病。由此看来,“下部病”仅仅是根据身体的发病部位来命名的,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疾病,它其实包含了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多种类型的疾病,是对肛门以及与之相连部位发生的多种疾病的通俗称呼。
因此,《汉语大词典》对“下部”的释义“人体的下半部”宽泛且不得要领。蓉生先生对“下部”的解释最准确,但是从其把“患下部病”译为_肛门有病”来看,显然也没有搞清楚“下部病”的准确含义。周绍良先生把“下部病”译为“肚子痛的病”也有些牵强,虽然有些“下部病”会肚子痛,但是肚子痛并非“下部病”的本质特征,且《百喻经·倒灌喻》中的愚人并没有肚子痛的症状。吴学琴先生的释义“痔疮一类的病”与方一新、王云路师的释义“便秘一类的病”都属于“下部病”的范围,但是“下部病”也不仅仅为“痔疮一类的病”或“便秘一类的病”。“下部病”还包括大便不通、下痢等肠道疾病。
四
从古医籍来看,“下部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有汤、丸、散、蒸、敷药、灌药、塞药等,但是经常使用灌的方法治疗的,大致有大便不通、下痢等病。如:
(24)右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仰卧灌下部中,极妙。(《小儿疳痢方》)
(25)以水三升,煮盐三合使沸,适寒温,以竹筒灌下部,立通也。(《古今录验疗关格大小便不通方》)
(26)羊胆二枚,以酱汁和,灌下部中。猪胆亦得。(《千金疗小儿虫食下部方》)
(27)右一味,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又有椒豉汤五合,猪膏三合,灌之佳。(案:此例中无“下部”一词,揆之上下文,即是灌“下部”。)(《千金疗大便秘涩不通神方》)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小儿疳痢”、“大便不通”、“小儿虫食下部”等多种疾病都可以采用灌药的方法治疗。因此,仅仅根据《百喻经·倒灌喻》的治疗方法“当须倒灌”、“便集灌具,欲以灌之”来判定“下部病”是“便秘”或是“痔疮”,是不够精确的。但是如果进一步参考《百喻经·倒灌喻》中“愚人”的症状“腹涨欲死”、“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等,那么其所患的当是“大便不通”这种“下部病”,即方一新、王云路师所说的“便秘”。
另外,从所查检的古代医籍来看,女性的性器官一般叫做“阴”、“阴门”、“玉门”、“产门”、“产宫”等,一般不称“下部”。这说明“下部”在古代医籍中是专门用来称呼“肛门”的,这一词语的意义在医家看来是非常明确的。由于一些学者在注释和翻译词语的过程中,不是很注意利用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文献,导致对有关词语的解释欠精确,甚至发生错误。
“下部”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新词,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西晋葛洪所撰、梁代陶弘景增补缺佚的《肘后备急方》以及南齐僧人求那毗地所译的《百喻经》中都有用例,这说明“下部”一词的出现年代最迟不晚于东晋时期。因现存的《肘后备急方》已经分辨不出西晋葛洪的原文和梁代陶弘景的增补之文,《汉语大词典》解释“下部”一词的书证至少可以提前到东晋时期的译经《摩诃僧祗律》,且可以再补入其在古医籍中的用例。
(责任编辑:武丽霞)
摘要:关于《百喻经·倒灌喻》中的“下部”、“下部病”等词语,《汉语大词典》与一些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只有考释出“下部”一词的准确含义,才能正确地判定“下部痛”的含义。“下部”一词在佛经和古代医籍中存在着大量的例证,这些例证足以揭示其准确含义为“肛门”。“下部病”是与肛门这一身体部位有关的多种类型疾病的通称。而不是具体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
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6-0041-04
一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差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责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便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差。如此愚人,为世所笑。(《百喻经·倒灌喻》)
此段文字中的“下部病”,周绍良先生《百喻经译注》没有出注,只是将上下文翻译为:“从前有一个人得了肚子痛的病,医生说:‘应该用药洗肠才会好。”从译文来看,周绍良先生似乎认为“下部病”即是“肚子痛病”。吴学琴先生注译的《百喻经》释为:“指痔疮一类的病”。方一新、王云路师编著的《中古汉语读本》释为:“疑为便秘一类的病。故须用灌肠的方法来加以治疗。”蓉生先生《百喻经译注》:“下部:这里指肛门。”从其译文“肛门有病”来看,“下部病”似乎即指“肛门病”。《汉语大词典》第二个义项为“人体的下半部”,并引用了《百喻经·倒灌喻》作书证,且仅此一例。以上五种不同的解释,孰是孰非,不能轻易下结论。
“下部病”在同时期的佛经中亦出现过,如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译《四分律》:“或为人睨病,或诵恶术,或诵好睨,或治背病若为出汗,或行针治病,或治鼻或治下部病。除断如是邪命妨道法,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辽代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六“痔病”条:“上直里反。玉篇云:后分病也。集训云:下部病也。说文云:后病也。”希麟引《集训》,用“下部病”解释“痔病”,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下部病”即等同于“痔病”,因为“下部病”与“痔病”两个词语不一定为同义关系,也可能为种属关系,即“下部病”为属概念,而“痔病”为种概念。
二
要搞清楚“下部病”的准确含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下部”一词的准确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下部病”做出正确的解释。“下部”一词在唐代及其以前的佛经中习见,如:
(1)若下部痔脱病不得洗者,当用软物拭。若布若树叶,若无厕屋者应在房后。(《摩诃僧祗律》)
(2)彼诸众生,唇口应时悉皆燃烂。唇口烂已,次烧其舌。如是烧腭、烧喉、烧心、烧胸、烧肠、烧胃,直过小肠,从下部出。(《起世经》)
(3)次分土洗净者,谓以五聚土,当洗下部;以三聚土,洗小便处;以三聚土,独洗左手;以七聚土,共洗两手。或恐未净,任己洗之。(《苏悉地羯罗供养法》)
(4)又法:若人患痔病,连年月不差者,可取一钱胡粉、三钱水银、干枣七颗去核,三物捣碎作丸,以一片薄绵裹之内下部,不经三日五度即差。(《观自在菩萨怛噼多喇随心陀罗尼经》)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三“诸痔”条:“下池里反。文字集略云:痔,虫食下部,漉血也。文字典说:后病也。”慧琳引《文字典说》,用“后病”解释“诸痔”病,“后病”即是希麟引《集训》所说的“下部病”。希麟引《玉篇》的“后分病”亦即“后病”,“分”为“部分、部位”义,“后分病”相当于“后部病”,亦即“下部病”。“下部病”之“下部”当是相对于人体上面的口部而言,如《百喻经·倒灌喻》后文的“颠倒上下”即为把口部与肛门搞错。“后病”、“后分病”之“后”当是相对于前面的小便处而言。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王太后病,召臣意人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前后溲”即是“大小溲”,“前溲”为小便,“后溲”为大便。又如汉刘向《新序·楚惠王食寒殖而得蛭》:“是夕也,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后”指“肛门”甚明。
三
“下部”、“下部病”都是与古代医学有关的词语,应当充分利用古代医籍,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查检唐代及其以前的重要医籍,发现“下部”一词在医方类的医籍中大量出现,现仅摘录部分例证:
(5)若病人齿无色,舌上白,或喜睡眠,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为意,下部生虫,虫食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6)又方:烧马蹄作灰,细末,猪脂和,涂绵以导下部,日数度,差。(《治伤寒时气温病方》)
(7)又方:以猪胆沥内下部中,以绵深导内,塞之。(《治中蛊毒方》)
例5的“或下痢,急治下部”可以明确“下部”义为“肛门”。例6、例7虽然没有明确显示其“下部”为“肛门”义,但两个例证分别处在“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与“治中蛊毒方”中,是针对一般人的,不分男女性别,因此可以排除“下部”指女性性器官、男性性器官的可能性,进而确定其亦为“肛门”义。
(8)取生槐白皮十两,熟捣,丸如弹丸。绵裹,内下部中。(《痔漏·五痔》)
(9)上七味,以成煎猪膏一斤,微火煎白芷色黄,去滓。摩病上,兼导下部中。(《疮痈下·肠痔》)
(10)取地黄末傅下部,日三,夜一,良。(《疮痈下·肠痔》)
(11)然后内药一丸烧,以下部著孔上坐,便通汗。其尽一丸药即止。内痔以药一丸内下部立效。(《五痔方》)
(12)以生槐皮十两,削去黑皮,熟捣,丸如弹子,绵裹内下部中,大效。(《五痔方》)
(13)以肥大枣一颗,剥去赤皮,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涂枣瓤上,内下部中,差。(《五痔方》)
(14)觉下部痛者,即是虫出也。(《五痔方》)
例8至例14七个例句中的“下部”一词出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三部医籍治疗“痔疮”类疾病的药方中,可以判定“下部”即是“肛门”。
(15)湿瓜蒂七枚,绵裹内下部,如非时,酱瓜亦得。(《必效疗大便不通方》)
(16)右二味相和取半匕,和鸟麻脂少许,绵裹内下部中,即通。(《崔氏疗大便不通方》)
(17)用猪胆和少蜜,于铛中熬令熟稠,丸如枣大,内下部中,即差。(《近效疗大便不通方》)
(18)煎蜜令强,加干姜末,和丸如指,导下部中。(《备急疗卒大便闭涩不通方》)
(19)右一味,煎为丸,内下部中,即通。小便不 通,嚼生葱以绵裹少许,内小便道中,即通。(《小儿大便不通方》)
例15至例19五个例句出现在《外台秘要》治疗“大便不通”、“大便闭涩”类疾病的药方中,因此可知“下部”即是“肛门”。且例19中,治疗“大便不通”为“内下部中”,而治疗“小便不通”为“内小便道中”,“下部”与“小便道”对举,可证“下部”即“肛门”义。
(20)右二味,以绵裹,内下部中,不过再,差。(《小儿赤白痢方》)
(21)右七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三合,欲卧,先取盐、面、麝香为小丸,内下部中。(《小儿诸杂痢方》)㈣
例20、例21中的“下部”一词出现在《外台秘要》治疗“痢疾”类疾病的药方中,因此可以判定其为“肛门”义。
“下部”一词在医方类古籍中出现的数量非常多,在医经类古籍中也偶见,如下:
(22)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诸痔候·痔病诸侯》)
(23)热攻肠胃,毒气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则下部生疮,重者肛烂见府藏。(《温病诸候·温病下部疮候》)
综合以上诸例句可以发现,“下部”即指“肛门”,是医家对“肛门”的通俗称呼,是个俗语词,是个避忌语。既然“下部”一词为“肛门”义,并且与“下部”有关的疾病多为医籍中的“痔疮”类疾病、“大便不通”类疾病、“痢疾”类疾病等,那么“下部病”意义可明:即指与肛门部位相关的内外痔、瘘、脱肛等疾病,以及与肛门相连的大肠部位发生下痢、大便不通之类的疾病。由此看来,“下部病”仅仅是根据身体的发病部位来命名的,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疾病,它其实包含了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多种类型的疾病,是对肛门以及与之相连部位发生的多种疾病的通俗称呼。
因此,《汉语大词典》对“下部”的释义“人体的下半部”宽泛且不得要领。蓉生先生对“下部”的解释最准确,但是从其把“患下部病”译为_肛门有病”来看,显然也没有搞清楚“下部病”的准确含义。周绍良先生把“下部病”译为“肚子痛的病”也有些牵强,虽然有些“下部病”会肚子痛,但是肚子痛并非“下部病”的本质特征,且《百喻经·倒灌喻》中的愚人并没有肚子痛的症状。吴学琴先生的释义“痔疮一类的病”与方一新、王云路师的释义“便秘一类的病”都属于“下部病”的范围,但是“下部病”也不仅仅为“痔疮一类的病”或“便秘一类的病”。“下部病”还包括大便不通、下痢等肠道疾病。
四
从古医籍来看,“下部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有汤、丸、散、蒸、敷药、灌药、塞药等,但是经常使用灌的方法治疗的,大致有大便不通、下痢等病。如:
(24)右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仰卧灌下部中,极妙。(《小儿疳痢方》)
(25)以水三升,煮盐三合使沸,适寒温,以竹筒灌下部,立通也。(《古今录验疗关格大小便不通方》)
(26)羊胆二枚,以酱汁和,灌下部中。猪胆亦得。(《千金疗小儿虫食下部方》)
(27)右一味,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又有椒豉汤五合,猪膏三合,灌之佳。(案:此例中无“下部”一词,揆之上下文,即是灌“下部”。)(《千金疗大便秘涩不通神方》)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小儿疳痢”、“大便不通”、“小儿虫食下部”等多种疾病都可以采用灌药的方法治疗。因此,仅仅根据《百喻经·倒灌喻》的治疗方法“当须倒灌”、“便集灌具,欲以灌之”来判定“下部病”是“便秘”或是“痔疮”,是不够精确的。但是如果进一步参考《百喻经·倒灌喻》中“愚人”的症状“腹涨欲死”、“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等,那么其所患的当是“大便不通”这种“下部病”,即方一新、王云路师所说的“便秘”。
另外,从所查检的古代医籍来看,女性的性器官一般叫做“阴”、“阴门”、“玉门”、“产门”、“产宫”等,一般不称“下部”。这说明“下部”在古代医籍中是专门用来称呼“肛门”的,这一词语的意义在医家看来是非常明确的。由于一些学者在注释和翻译词语的过程中,不是很注意利用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文献,导致对有关词语的解释欠精确,甚至发生错误。
“下部”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新词,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西晋葛洪所撰、梁代陶弘景增补缺佚的《肘后备急方》以及南齐僧人求那毗地所译的《百喻经》中都有用例,这说明“下部”一词的出现年代最迟不晚于东晋时期。因现存的《肘后备急方》已经分辨不出西晋葛洪的原文和梁代陶弘景的增补之文,《汉语大词典》解释“下部”一词的书证至少可以提前到东晋时期的译经《摩诃僧祗律》,且可以再补入其在古医籍中的用例。
(责任编辑:武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