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伟:手机拍出来的“流动图书馆”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真正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任何一天都是读书日,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读书角。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朱利伟,因为是地铁读书一族,所以特别关注地铁上的读书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拍下了一位读者在地铁上读书的场景,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陆续拍下800多张地铁读书照。在她的镜头里,上下班高峰时拥挤的北京地铁,俨然成了一座流动的地下公共图书馆。
  拍下地铁里的那束“光”
   朱利伟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由于职业的原因,她特别喜爱读书。但随着编辑任务越来越繁重,时间逐渐被挤压,常常难以静下心来读书。
   朱利伟的家离出版社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有一天,她试着利用这一小时的地铁时间读书。刚开始,她也跟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赶时间的上班族,在拥挤的地铁里会有心情和空间打开一本书吗?然而,当她真正沉浸到书中,才发现地铁上读书其实感觉也挺好。时间一长,朱利伟养成了在地铁上读书的习惯,她一年中读的几十本书,绝大部分是在地铁上读完的。
   2018年2月的一天,朱利伟刚上车,就发现在大多数人都在看手机的车厢里,有一个年轻人在专注地看书。书名非常有趣,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朱利伟只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籍,但她自己并没有读过。她很想问问这本书到底好不好看?但又担心打扰别人看书,只好作罢。朱利伟觉得那个画面很美,就暗中拍下年轻人读书的样子。此后,朱利伟便留意起在地铁上读书的人来,并用手机拍下他们读书的场景。
   起初,这些随手拍纯粹是无心之举,朱利伟并没有想太多。2018年3月的一个早晨,朱利伟像往常一样上了地铁。此时正是上班高峰期,拥挤自不待言。可是,在拥挤逼仄的地铁里,朱利伟发现一个人在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边读边用笔在上面写写画画。
   时值初春,春寒料峭,乘客多数身着深色的羽绒服,而他手里拿着的那本书,“在黯淡的地铁车厢里,就像正在发着光,非常白而且亮,吸引着我。”这个画面让朱利伟生出莫名的感动,她立即用手机记录了下来。
   直到来到单位上班,回想起车厢里的时刻,朱利伟仍然感觉心里暖暖的。也是在那一刻,她决定把这一束束“光”采集起来,记录下一个个平凡又动人的阅读画面。
   每每翻看手机里的这些照片,朱利伟都会被那些美好的场景所吸引。有一次,她在拍一位乘客读书,由于光线和位置的原因,总是捕捉不到满意的画面,过于专注以致坐过了站。
  地铁上专注的读书人
   渐渐地,朱利伟手机里已经保存了100多张照片。2018年6月25日的晚上,她打算把这些照片上传到豆瓣相册里集中存放,取名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
   上传图片,朱利伟并不是很擅长。她一边研究如何在APP上给图片添加注释和文字,一边上传图片。由于豆瓣APP一次只能上传9张图片,加上家里的网速又慢,她用了3个晚上才完成这项工作。
   一周后的一个晚上,朱利伟照例坐在桌前,笨拙地为每一张图片添加图注。就在她来回翻看、复制、粘贴的时候,突然发现相册的浏览人数蹭蹭蹭往上涨,几乎每一秒的数字都不同。“怎么突然有那么多人看了?我还没编辑好呢。”回想当时的情景,朱利伟还清晰地记得那份焦急的心情。
   随着邮件推送、朋友圈、微信群的大量转发,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火了起来,并被推荐到了豆瓣APP首页。熟悉朱利伟的朋友,纷纷跑来跟她确认:豆瓣上有个很火的地铁读书人的相册,微信头像跟你的一样,是你吗?一些网友不断发图给她,让她上传到相册里。甚至有网友表示,要拍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各个城市地铁上的读书人。
   相册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让朱利伟始料未及。同时也让她意识到,读书仍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为此她觉得拍摄地铁上的读书人,已经不再是随意的事,而是一种责任了。
   在拍摄过程中,有很多读者让朱利伟印象深刻。有一位被她称为“女神”的姑娘,几乎每天早晨都在同一个换乘站站台上的同一个座位,坐着读十几分钟书。她读书的样子非常专注,非常静美。前后连续9个月,朱利伟看着她读了20多本历史方面的书,例如《人类群星闪耀》《别闹了,费曼先生》。
   每次朱利伟拍摄时,都不禁被她的静美所打动。她不禁想:上班高峰时间,对于多数人来说每一秒都很金贵,是什么使她能如此安静地坐在这里读书呢?无数次,朱利伟都想上前跟她搭讪,但始终不忍心打扰她的专注。
   特別让朱利伟感动的是,有一次在拥挤的地铁里,她看到一位中年人一脸疲惫地上车,右手拎着大桶花生油,左手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书。朱利伟给这张照片写的图注是“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照片上传相册后,感动了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看过相册里的照片的网友表示,自己也曾是这地铁阅读大军中的一员。“仿佛看到了每日上下班的自己,两个40分钟的车程成了每日最沉浸的时光。”有人回忆过去:“因为租房离上班地点远,路上用读书打发的那些时间,就成了更好的自己。”甚至也有人愧疚自责,“自从不坐地铁,读的书少了很多。”“虽然每天上下班包里都会装着书,但拿出来读的情况越来越少,应该自我检讨,重拾读书的热情。”
   而对于一些“北漂”过又“漂走”的人来说,北京地铁里读书的时光,成了这座城市留给他们最美好的回忆。网友秋满说:“在北京东直门上班的时候,书籍会随身带着,上下班的地铁上都会看,那是每天最充实最满足的一段时间,很怀念。”
  北京地铁上的书单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在地铁上读书,那么他们到底在读什么书呢?朱利伟很好奇。因而,在拍摄过程中她特别留意书名,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搜寻。
   有时书的页眉、页脚标注了书名或章节名的信息,看起来就非常容易。而小说往往只有页码,如果拍到的那一页有人物的名字,就可以搜索人名获得书名。实在找不到也没关系,把图片中的文字打下来,输入电脑里,强大的互联网也能帮助搜索到相关的书名。
   说起搜寻书名,还有很多趣事呢。
   有一次,朱利伟下班时已经很晚。上车后她发现,一位老人拿着放大镜在读书。车厢里的人不多,他在靠门的位置坐着,朱利伟走到他身后,看了好一会儿,想弄清楚他在读什么书。但因为老人的书是向下的,朱利伟始终看不到书名。
   朱利伟一连拍了好几张,发在朋友圈里。她的一位读书颇多的师弟留言:“老人家还真时髦,读的是太宰治。”朱利伟按照师弟提供的线索去搜索,果真是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放大镜认认真真地读描写日本战后国民颓废迷惘心态的小说,不能不令人动容。
   拍摄多了,朱利伟整理出一份“北京地铁书单”,包括小说53种,人文社科生活类的74种,职业技能提升和资格考试类23种,报刊8种。
   这些书中,既有《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之类的通俗读物,也有《西游记》《红楼梦》《悲惨世界》《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更不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学术著作,甚至还有《木卡姆》《中国古代农耕史略》等专业小众或者已经绝版的书籍。
   在此基础上,朱利伟又经过反复筛选,列出在北京地铁上最受欢迎的12本书,有《秘密》《非暴力沟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追风筝的人》等。
   有趣的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追风筝的人》两本书,在美国纽约地铁上“出镜率”也最高。中外读者共同喜爱一本书,足以证明名著的魅力。
   从2018年2月拍下第一位读书人的照片至今,在豆瓣“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上,朱利伟已经上传了近800张照片。对于朱利伟来说,拍摄“地铁上的读书人”,不是什么需要毅力才能坚持的事,而是一种享受,是每天上下班路上的小快乐。尤其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看了相册,有人因此或感动或自责,进而也带着书上地铁,从而唤起一颗又一颗热爱阅读的心。
   朱利伟表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照片,她会继续拍摄下去。“如果能鼓励更多人去读书,这件事就非常有意义和值得。”
其他文献
午饭油腻,人也跟着没有好情绪。想着去菜市场买点水果,寻些清新清淡的蔬果气息。   进菜市场大厅,先买了几个鲜红的大桃子。看见一家花店,进去转了一圈,心里想寻些水养的植物。桌上闲置着一个喝水的杯子,天炎炎的热,用它养些绿色的植物或可消除闷长的夏季燥热的心情。花店主人热诚亲切,跟着她看了几种植物,铜钱草、竹子,还有叫一帆风顺的绿植。竟没有十分中意的,只好抱歉着走出花店。   烦闷的情绪挥之不去,麻
家里进行大扫除,你会先丢掉哪类物品?  A.旧衣服  B.体积过大的老电器  C.零零碎碎的小东西  D.过期的旧书杂志  答案:  A.你赚钱的能力很强,可惜你的花钱能力更强。  B.你的理财观念是冲动型的,常常买些用不着的装饰品等,你又不擅于另开财源,你需要一个擅于管账的人帮助你。  C.你买东西至少考虑3次以上,但是在朋友面前又装作很海派的样子,你其实是个开源和节流都并重的理财大师。  D.
大块大块的牛肉,香味儿扑鼻!  主料:牛肉。  辅料:八角、香叶、草果、桂皮、郫县豆瓣、葱、姜、大蒜、糖、料酒、生抽、花椒、盐、五香粉。  步骤:  1、牛肉放進沸水中,加入料酒,煮开沥干水分,切成小块;  2、锅内放适量的油,烧热后加入葱、姜、蒜炒香,放入牛肉块炒干水分;  3、再放豆瓣酱炒出香味,加入糖、料酒、五香粉、八角、草果、桂皮翻炒均匀,盛出备用;  4、在高压锅内加入浸过牛肉的开水,压
一把刻刀,一张纸,经过他化腐朽为神奇般的巧手,会魔术般变出一幅精美的纸雕作品;一组组美轮美奂的作品,呈现出古朴的美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作品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他就是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大一学生陈良圣。  上高三时,和所有拼搏的莘莘学子一样,陈良圣的生活紧张而忙碌。  他常常在学习之余,想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搜索出纸雕作品欣赏,甚至弄来了一把刻刀和卡纸,按照网上操作的步骤和流程,慢慢地学着把
1  苏芮来公司有好几个年头了,公司的人对她却一点儿不了解,只知道她的业务超级好。  苏芮几乎不与人来往,每天独行侠似的,上班,下班,除了工作需要,一句话也不多说。起初,大家都觉得她性格孤僻,随着她的业绩蒸蒸日上,“孤僻”变成“傲娇”。  我和苏芮的交集,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天,门卫来办公室给我送样刊,我正和苏芮说着工作上的事儿。苏芮接过样刊,说,你订的?门卫说,大作家,上头有她的文章哩。苏芮翻
相遇在我这个年龄   若是花朵在秋风中飘乱,我会不会在初雪的那一天与你相见。在我这个年龄终究是遇到了,在茫茫的人海我看到了你、你遇到了我。也许在夏天过后的某个街角我会看到你,像我一般的年龄,拉着一曲唯美的萨克斯,你那淡淡的笑容开放在徐徐的风中,我看到了你,像时针与分针注定的相遇,只是不相信我们的相遇会在我这个年龄。   我安静地坐在午后的藤椅上,手中的书本散发着迷人的墨香,就像你的味道散发在午
午夜,郊外,铁道。  两条钢轨在月下泛着幽光,径直望去,远处闪着几盏青绿色的信号灯,阴森森的像鬼火。他走在铁轨旁的路基小道上,后面突然传来“呜呜”的哭声,他停住脚,运足胆量转身望去:朦胧中,一个穿浅色长裙的女人沿小路飘忽而来,她走得很慢,不时撩起裙襟胡乱擦一把泪脸,擦肩而过也不望他一眼,依旧呜咽前行。  她渐渐走远,他才缓缓尾随,但疑虑在心头升起;一个女人,深更半夜边走边哭,莫非?或许?他站住了,
“6173团的游客上车了,我们去吃跳菜!”  唉,正忙着和大理优美的民居合影,小导游又催着赶路。这一路上的团餐真是不敢恭维,就像导游说的“只管饱,不管好”。跳菜又是什么东东?哪有粉墙彩绘的民居有吸引力?!  闷闷不乐地上了旅游车,导游拿起话筒开始讲解:“我们沿着大丽公路去下关镇的闲庭香本土风格宴餐厅吃跳菜。我以前给大家介绍过,大理四绝——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镇的风大,所以当年很多富
美丽勇敢,月薪6000挑战年薪百万  长发明眸,皮肤白皙,嫣然一笑露出可爱的小虎牙,今年29岁的于澄,是一个美丽阳光的山东女孩。大学毕业后,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她进入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从节目外景主持人,做到了幕后编导。  于澄拿着6000元的月薪,每天随着省城济南上下班的人潮一起涨落,年龄渐大,梦想渐远的她,开始不满足于这种按部就班的枯燥生活。于澄想换一种有趣的活法,激发出自己更多的潜力。  201
走进美丽的天堂寨  大别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烟云缭绕,气象万千。“踏遍黄峨岱与庐,唯有天堂水最佳”。五月的天堂寨,树木吐出了新芽,百花依期绽放,春风里弥漫着绿草、红花、泥土的芬芳……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噪杂;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纯净,没有城市里的雾霾;游客在这里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里天堂寨的浪漫与风情……漫山的绿,心旷神怡。原生态的环境,沁人心脾,所到之处无不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白马峰栈道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