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012年“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喟然长叹。
“毕业后不下基层!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三个月后,厦门大学女博士在微博上决然吐槽。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挟着六个“!”轰然而来。
六个惊叹号
8月1日,“ 好”随博士团抵达福建省政和县。
山偏地远,政和很穷。
正因为这样,厦门大学才将调研之地确定于此。
听说博士团要来,政和县领导受宠若惊,“将他们安排在条件最好的县宾馆,设宴款待”。
这种最高待遇,却让“ 好”倍感委屈——
“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
“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都是那几个菜。”
“也没个超市,卖的尽是瓜子豆子好丽友!”
三天调研,“ 好”不虚此行,在微博上发表“考察收获”:“毕业后不下基层!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
六个“!”像六根大棒,在网上“惊起一滩鸥鹭”。
有讨伐,也有很多赞同——
“话糙理不糙。”
“这不是罪过。作为个人择业,她有宁死不下基层的权利。”
“抨击她——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愿意下基层吗?”
这些赞同表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在社会潜滋暗长。
何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一切都以利己为出发点,一旦遇到可能有损自身利益的事则发挥一切聪明才智去回避,争取利益最大化的高学历高智商者。
“只做实用的事,只交有用的人,把一切都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
“只求回报、不讲责任,斤斤计较,处处算计。”
“做事希望马上得到回报,若不能,立即掉头而去。”
“为求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不惜污染环境。”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像雨后春笋般四处冒出来,“ 好”仅是不小心泄露的例证而已。
人生负债表
“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有人责问“ 好”。
“只要没伤天害理,凭什么要她为社会担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替她回答。
如此回答,是不懂得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张资产负债表——任何资产的获得,都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
父母,是你一出生就获得的原始资产,但你也迎来一项长期负债——赡养。
你慢慢长大,拥有了另一项资产——朋友,他带来的负债是守望相助。
爱人,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资产。拥有这项资产的意义,类似于企业合并——资产增加一倍,但负债也增加一倍。
再随后是子女,这也是重量级资产。你获得了养儿防老,但也因此而操劳不已,所以老人把小孩叫做“讨债鬼”。
从一出生开始,你就负债无数。
你抱着的奶瓶,送到你手之前,经过了30多道工序。
你咬着的奶嘴,含进你嘴之前,经过了50多道工序。
你吮着的牛奶,喝进你肚之前,经过了上百道工序。
如果不负债,你连一天都活不下去。
无论多伟大的人,离开这个社会,都难以生存。
我们总是抱怨:“我付出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其实,我们付出的一切,永远多不过我们所得到的。
在许多人眼中,社会责任就像一只皮球,拼命把它往别人怀里推,却忘记了那是自己应尽的本份——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活在社会中,责任就一直存在。
正因如此,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以我们做事,在问“值不值”的同时,也该问一问“该不该”。
利己的泥沼
“我每次付出,都要考量回报率。”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痴迷于算计。30岁之前,他经常生病。
32岁时,他悟到了什么,开始关于“会算计者”的研究。
威廉发现,“会算计者”——
“因为事事计较,常处在焦虑状态。”
“总是在考量回报,内心是灰色的。”
“易对人产生不满,人际关系不佳。”
十年研究,威廉发现:精于利益算计者,90%以上患有心理疾病。
2005年,钱学森抱病住院。温家宝总理闻悉,前去探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握着总理的手,钱学森慨叹。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钱学森说。
可怎样才能创新?
2007年,温家宝再次探望钱学森。
“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钱学森说。
我们做事,总希望立得回报,殊不知,成功往往来自于非功利性的“曲径通幽”。
“所以,精于利益算计者,事业也容易受阻。”威廉说。
更糟糕的是,痴迷于算计,会消解我们的道德——底线可以突破,规则可以冲撞。
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例证。
让别人去吃染色馒头,让别人去喝三聚氰胺奶粉……都以为不吃自家产的东西就没事了,结果每个人都吃上了问题食品。
精于算计者,最终还是把自己算了进去。
社会是一条责任链,容不得一个环节掉链子。
“痴迷算计者,你再精致,也走不远,不管是职场、官场,还是生意场。”威廉说。
你不是在爱自己。
斯密的悖论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
此书被誉为现代经济学奠基之作——它论证了利己行为的伟大:私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但《国富论》首版时,亚当·斯密这样署名:《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
为何这样署名?
亚当·斯密太看重《道德情操论》了——31年中,他六修此书。
“我们应以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如果说《国富论》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那么《道德情操论》的出发点就是利他主义。
一利己一利他,学者们称这为“斯密悖论”。
相悖吗? 不。亚当·斯密只是想说:只利己不利他行不通。
前不久,在广东经商的巴西青年路遇扒手行窃,一冲而上,头破血流也不退缩。
“我有一个妹妹,如果她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也希望有人帮她。那么,在此之前,我应该先帮别人。”他说。
如果没有利他主义,所有依赖合作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东西,婚姻、教育、医疗等,统统不可能出现。
相反,人人皆无约束地利己,会毁灭世界。
在一个牧场,草地是公有的,羊群是个人的。出于私利,每个牧民都想通过多养羊以提高收益,于是悲剧上演——草地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所有牧民破产。
这就是英国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剧”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利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利己必须通过利他的行为来实现——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永恒延续。
利他即利己
一次晚宴上,李嘉诚与经济学家张五常闲聊。
“你知道我为何生意做得这么大吗?”李嘉诚说。
“不知道。”张五常说。
“因为每次做生意时,我总让对方赚得比我多。”
“高明。这样每个人都想和你做生意。”
“帮别人实现目标后,我自己的目标也实现了。”
这和马云的经营理念差不多:“做生意,不是把别人兜里的5元拿过来装进我兜里,而是把别人的5元变成50元,再从中拿5元。”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这是李嘉诚和马云成功的秘诀。
不仅是在生意场,在职场、官场亦如此。
有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地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被考官看到,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有人去自行车店当学徒,客人送来一辆故障车,他除了将车修好之外,还把车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可第二天,他便被高薪聘用到客人公司上班。
成功其实很简单——利他即利己。
利己是做事的动力,利他是成功的方法。
观察我们身边,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傻人有傻福”:凡是傻乎乎不计得失去做的事,几乎都成了,成得自己都咋舌;凡是耍小聪明去做的事,几乎都砸了,砸得自己都诧异。
更何况,利他还能愉悦自己。
“你帮助别人图个啥?”有人问郭明义。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郭明义笑笑说。
郭明义说得一点不假。加拿大心理学家贾涅说:“帮助他人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为别人扶门时,心里会升起温暖的感受,不是吗?
在利他中实现利己——一起来吧!
“毕业后不下基层!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三个月后,厦门大学女博士在微博上决然吐槽。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挟着六个“!”轰然而来。
六个惊叹号
8月1日,“ 好”随博士团抵达福建省政和县。
山偏地远,政和很穷。
正因为这样,厦门大学才将调研之地确定于此。
听说博士团要来,政和县领导受宠若惊,“将他们安排在条件最好的县宾馆,设宴款待”。
这种最高待遇,却让“ 好”倍感委屈——
“吃的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
“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都是那几个菜。”
“也没个超市,卖的尽是瓜子豆子好丽友!”
三天调研,“ 好”不虚此行,在微博上发表“考察收获”:“毕业后不下基层!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
六个“!”像六根大棒,在网上“惊起一滩鸥鹭”。
有讨伐,也有很多赞同——
“话糙理不糙。”
“这不是罪过。作为个人择业,她有宁死不下基层的权利。”
“抨击她——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愿意下基层吗?”
这些赞同表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在社会潜滋暗长。
何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一切都以利己为出发点,一旦遇到可能有损自身利益的事则发挥一切聪明才智去回避,争取利益最大化的高学历高智商者。
“只做实用的事,只交有用的人,把一切都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
“只求回报、不讲责任,斤斤计较,处处算计。”
“做事希望马上得到回报,若不能,立即掉头而去。”
“为求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不惜污染环境。”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像雨后春笋般四处冒出来,“ 好”仅是不小心泄露的例证而已。
人生负债表
“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有人责问“ 好”。
“只要没伤天害理,凭什么要她为社会担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替她回答。
如此回答,是不懂得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张资产负债表——任何资产的获得,都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
父母,是你一出生就获得的原始资产,但你也迎来一项长期负债——赡养。
你慢慢长大,拥有了另一项资产——朋友,他带来的负债是守望相助。
爱人,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资产。拥有这项资产的意义,类似于企业合并——资产增加一倍,但负债也增加一倍。
再随后是子女,这也是重量级资产。你获得了养儿防老,但也因此而操劳不已,所以老人把小孩叫做“讨债鬼”。
从一出生开始,你就负债无数。
你抱着的奶瓶,送到你手之前,经过了30多道工序。
你咬着的奶嘴,含进你嘴之前,经过了50多道工序。
你吮着的牛奶,喝进你肚之前,经过了上百道工序。
如果不负债,你连一天都活不下去。
无论多伟大的人,离开这个社会,都难以生存。
我们总是抱怨:“我付出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其实,我们付出的一切,永远多不过我们所得到的。
在许多人眼中,社会责任就像一只皮球,拼命把它往别人怀里推,却忘记了那是自己应尽的本份——人是社会性动物,只要活在社会中,责任就一直存在。
正因如此,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以我们做事,在问“值不值”的同时,也该问一问“该不该”。
利己的泥沼
“我每次付出,都要考量回报率。”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痴迷于算计。30岁之前,他经常生病。
32岁时,他悟到了什么,开始关于“会算计者”的研究。
威廉发现,“会算计者”——
“因为事事计较,常处在焦虑状态。”
“总是在考量回报,内心是灰色的。”
“易对人产生不满,人际关系不佳。”
十年研究,威廉发现:精于利益算计者,90%以上患有心理疾病。
2005年,钱学森抱病住院。温家宝总理闻悉,前去探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握着总理的手,钱学森慨叹。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钱学森说。
可怎样才能创新?
2007年,温家宝再次探望钱学森。
“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钱学森说。
我们做事,总希望立得回报,殊不知,成功往往来自于非功利性的“曲径通幽”。
“所以,精于利益算计者,事业也容易受阻。”威廉说。
更糟糕的是,痴迷于算计,会消解我们的道德——底线可以突破,规则可以冲撞。
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例证。
让别人去吃染色馒头,让别人去喝三聚氰胺奶粉……都以为不吃自家产的东西就没事了,结果每个人都吃上了问题食品。
精于算计者,最终还是把自己算了进去。
社会是一条责任链,容不得一个环节掉链子。
“痴迷算计者,你再精致,也走不远,不管是职场、官场,还是生意场。”威廉说。
你不是在爱自己。
斯密的悖论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
此书被誉为现代经济学奠基之作——它论证了利己行为的伟大:私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但《国富论》首版时,亚当·斯密这样署名:《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
为何这样署名?
亚当·斯密太看重《道德情操论》了——31年中,他六修此书。
“我们应以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情感和意图。”如果说《国富论》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那么《道德情操论》的出发点就是利他主义。
一利己一利他,学者们称这为“斯密悖论”。
相悖吗? 不。亚当·斯密只是想说:只利己不利他行不通。
前不久,在广东经商的巴西青年路遇扒手行窃,一冲而上,头破血流也不退缩。
“我有一个妹妹,如果她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也希望有人帮她。那么,在此之前,我应该先帮别人。”他说。
如果没有利他主义,所有依赖合作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东西,婚姻、教育、医疗等,统统不可能出现。
相反,人人皆无约束地利己,会毁灭世界。
在一个牧场,草地是公有的,羊群是个人的。出于私利,每个牧民都想通过多养羊以提高收益,于是悲剧上演——草地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所有牧民破产。
这就是英国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剧”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利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利己必须通过利他的行为来实现——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永恒延续。
利他即利己
一次晚宴上,李嘉诚与经济学家张五常闲聊。
“你知道我为何生意做得这么大吗?”李嘉诚说。
“不知道。”张五常说。
“因为每次做生意时,我总让对方赚得比我多。”
“高明。这样每个人都想和你做生意。”
“帮别人实现目标后,我自己的目标也实现了。”
这和马云的经营理念差不多:“做生意,不是把别人兜里的5元拿过来装进我兜里,而是把别人的5元变成50元,再从中拿5元。”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这是李嘉诚和马云成功的秘诀。
不仅是在生意场,在职场、官场亦如此。
有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地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被考官看到,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有人去自行车店当学徒,客人送来一辆故障车,他除了将车修好之外,还把车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可第二天,他便被高薪聘用到客人公司上班。
成功其实很简单——利他即利己。
利己是做事的动力,利他是成功的方法。
观察我们身边,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傻人有傻福”:凡是傻乎乎不计得失去做的事,几乎都成了,成得自己都咋舌;凡是耍小聪明去做的事,几乎都砸了,砸得自己都诧异。
更何况,利他还能愉悦自己。
“你帮助别人图个啥?”有人问郭明义。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郭明义笑笑说。
郭明义说得一点不假。加拿大心理学家贾涅说:“帮助他人会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为别人扶门时,心里会升起温暖的感受,不是吗?
在利他中实现利己——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