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批:让自读课实现真正的自读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me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区分以往的精读课与略读课,统编教材编写者设计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这两种课型。教读课和自读课在编写体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教读课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有旁批和阅读提示。可以说,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的一个亮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朱于国老师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文旁设置‘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通过搭建台阶教学生学会自读。”
  从教材编写者的论述来看,“旁批”就是随文设置的,起着“点拨”“提示”“引导”作用,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提示。看到教材自读课中的旁批,作为教师,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旁批”到底是给学生阅读用的,还是给老师教学设计参考用的?教材编写者陈恒舒老师明确指出:“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从专家的论述中,我们明白:“旁批”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更有效,让学生能更好读懂文本,“旁批”也是为了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
  笔者统计了一下,统编教材七年级共有13篇自读课文。除了七年级下册的《外国诗两首》没有旁批外,其他12篇自读课文均有旁批。旁批最多的3篇课文是《回忆鲁迅先生》《动物笑谈》《台阶》。《回忆鲁迅先生》有15个旁批,其他两篇文章各有10个旁批。
  教材编写者意在让自读课更像自读课,如何使用旁批,才能真正实现自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广大的一线教师们又是如何使用旁批的呢?笔者搜集到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杨菁和郭冬婷老师执教的《带上她的眼睛》、毕丽老师执教的《台阶》、陈晓燕老师执教的《雨的四季》4个课例,几位老师都尝试利用旁批来实现学生的自读,他们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筛选提炼整合旁批,了解分析学情
  在《一棵小桃树》中,肖培东老师使用了5个旁批,先通过第三、第四、第五个旁批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请看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实录:
  师:这三个问题,不待肖老师说,同学们自己能解决的是哪一个?
  生:我能解决的是“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作者到城里上学,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所以就渐渐地忘记了家里的小桃树。
  师:很好。“我”离开农村,去城市读书、创业,所以就渐渐忘记了家乡土院里的那棵小桃树。
  生:我能解决的是“‘蓄着我的夢’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作者不仅仅是在写花,因为小桃树小时候是奶奶照料的,作者写小桃树也是在写对奶奶的思念。
  ……
  师:还有一个问题,文章最后,雨中的小桃树开花的那一刹那,“我”的情感发生了转折,同学们读出来了吗?
  (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同学们不举手,说明这个问题有难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从以上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出,肖培东老师先筛选旁批,将旁批中的三个问题选出来,问学生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迅速将目标聚焦于“‘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这个旁批上。肖培东老师发现学生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将之定位为一个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教材编写者强调,旁批设置的问题,不是要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中的三个问句,能回答哪几个问题,的确可以作为了解学情的一个“抓手”。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设置本节课的“出发点”,才能明白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所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阅读。其他自读课的旁批,如果有问题的提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筛选提炼整合把它作为了解学情的一个“抓手”,这个我们是可以思考探索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旁批中的问题,我们都要求学生回答,我想这不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肖培东老师巧妙地利用好“抓手”,了解学情,促进学生深入自主阅读,这是这节课的精妙之所在。
  二、化旁批为教学内容,关注旁批提示
  毕丽老师执教《台阶》一课的时候,化旁批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请看教学实录:
  师:教材第64页的旁批提示我们关注父亲在深秋的清晨起来踏黄泥的细节,大家齐读,感受文字的美。
  师:旁批提示我们抓住动词,谁能快速圈点出句中的动词?
  生:我用圆点圈出了这些动词——飘、挑、踏、起、伏。
  师:你很善于活学活用啊,谁能试着点评?
  ……
  《台阶》一课有一个旁批是“这一段中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试选取一处用一两句话做点评”,这个旁批属于提示类,提示学生关注动词的使用。毕丽老师巧妙地利用好这个旁批,让学生先寻找这些动词,然后点评这些动词。这几个动词,能非常好地体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这节课,毕丽老师将旁批内容化为教学内容,直接让学生来鉴赏动词,可谓是抓好了“抓手”。
  在统编教材的旁批中,类似提示的地方不在少数,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这样一个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心理描写部分,可以将之化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动物笑谈》中,有这样一个旁批:“‘我’‘暗自得意’,人们‘脸色煞白’,多么强烈的对比。”在这部分,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关注“对比”,也可以将“对比”纳入进来,让它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些地方,编写者提示学生注意的地方,我们何不顺势将之化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自读课的一个好“抓手”。
  三、仿照经典旁批示例,学写相关鉴赏
  应该说,自读课文中的“旁批”都是编者们精心设计的,具有示范作用。教材编写者陈恒舒老师说:“希望他们能够仿照教材的旁批,自己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陈晓燕老师也指出,她在上《雨的四季》的时候,就让学生模仿学习旁批的写法:   例如,教学《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旁批从语言、结构、感受等不同的方面来写,接着让学生思考并且模仿写旁批。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就有了写旁批的方向,很自然地把教材中旁批的例子所学到的方法用到其他自读课文中去。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不同的文体,旁批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阅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阅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很遗憾的是,没能看到陈晓燕老师《雨的四季》的教学实录。不过,通过陈晓燕老师的论述,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出来,陈晓燕老师通过让学生仿写旁批,来推动自读课上学生的自读。《雨的四季》共有6个旁批,陈晓燕老师将之分为语言、结构、感受三类,如“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是结构类,“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是语言类,“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属于感受类。
  “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这个旁批关注了动词的不同使用方法,显然“洗淋”一詞,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春雨绵绵的特点,而“浇灌”一词写出了夏天雨量大、雨势强的特点。这个旁批的出现提醒学生关注词语背后的内涵。类似的旁批不在少数,让学生从文字的不同发现背后的真正内涵,学写类似的旁批,是不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路上,又走远了一步?这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陈晓燕老师让学生研究旁批的写法,学习编写者们如何关注结构、点评语言、发现感受,借此让学生将这篇自读课的旁批写作方法用到本篇文章,甚至运用到其他文章,可谓达到了学会一种方法、用到一类文章的效果。陈老师还特别提醒学生,要区分文体,不同文体的旁批内容关注点是不同的。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使用旁批,很巧妙地抓住了旁批这个“抓手”,可谓独树一帜。
  四、旁批结合阅读提示,用好助学系统
  “阅读提示”和“旁批”同属于统编教材自读课的一大特色。《带上她的眼睛》“阅读提示”中提及:“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篇文章旁有个旁批是:“小姑娘的表现有没有奇怪之处。”杨菁老师、郭冬婷老师执教《带上她的眼睛》的时候,在悬念与伏笔部分,她们结合旁批与阅读提示,进行了教学的设计。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哪些细节暗示了小姑娘的真实处境,可以结合课文旁批提出的问题——“小姑娘的表现有没有奇怪之处”思考。
  (生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后文与之相照应的内容)
  师:大家在第二部分找到的这些内容,都是在为后文作提示与暗示。这样前后照应,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铺垫。
  师:和铺垫类似的还有什么?
  生:伏笔。
  我们可以看出,执教的杨菁老师、郭冬婷老师很自然地运用了旁批中的一处“小姑娘的表现有没有奇怪之处”来解决“阅读提示”中的“伏笔”及其作用。老师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抓手”,让学生对“伏笔”的理解自然而顺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旁批”非常精妙,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阅读思考有莫大的帮助。
  统编教材的自读课,不设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只有“旁批”和“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包含了教材编写者对文本的解读,提示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对学生有导学的功能,也对教师有导教的作用。既然“阅读提示”和“旁批”同属于自读课助学系统的一员,我们就可以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以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以上4个教学课例,就是一年来一线教师们利用“旁批”的一些实践。他们分别从借助旁批了解学情、化旁批为教学内容、仿写旁批、旁批结合阅读提示四个方面来进行实践探索。他们的实践,给我们探索自读课的课型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思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抓住自读课旁批这个“抓手”,能让教材编写者们的愿望达成——自读课实现学生真正的自读。
其他文献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Ⅱ、Ⅲ相较往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各类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和各板块试题的设计上均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共同之处便是更加强调对高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核。这是高考在不断适应社会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需要中作出的调整,反映的是社会对高中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更高要求。而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好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和适应这一现实要求,必须重新思考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明
期刊
金庸驾鹤西去了,他的魂灵还在大理上空飘荡。他用一支神奇的笔,从大理南涧无量深谷直写到剑川的石宝山。一部《天龙八部》,让世人对大理的山山水水、风物景致、人情风俗、历史人文等大饱眼福。不论是文字还是电视剧,看过《天龙八部》,都犹如一场美丽的梦游,感受大理国刀光剑影的兴衰。对大理人来说,这是最好的精神大餐。《天龙八部》影视剧,在大理的每个村村落落都家喻户晓,成为一个可喜可贺的文化坐标点。  时光回到20
期刊
为不断推进边境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2015年9月以来,麻栗坡县猛硐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边境地区、属于农村初级中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边境农村初级中学各学科教学模式。学校借鉴先进地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学校提出这一教学模式后,广泛推广并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中。截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而高考试卷也继续加大了对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此形势下,了解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现状,认清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意义,找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历来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重视的是围绕高考要
期刊
浙江省的“新高考”始于2014年7月进入高中学习的这一届学生。此前的十年,浙江省的高考是“语数外+文综”和“语数外+理综”模式。2014学年和2015学年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针对当时在校的高二、高三学生,教师可按老高考来组织教学和备考,2014级新生按新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下面笔者从一个基层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向大家介绍我们是怎么实施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  对于新高考
期刊
云南省将于2019年9月最后一批加入高考制度改革的行列,我们很快就要进入新高考的实践状态,需要及时学习和熟悉新高考的相关政策体制和试点省市的实践经验。  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要依靠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来培养。建国初期,我们学习苏联的经验,在探索中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的高考模式,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选拔培养了一些急需的优秀人才,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已经执行了十四年
期刊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英雄梦和一个屹立不倒的救世情结,我们从儿时听到的故事、看过的电影中找寻光辉的影子,向那些气拔山河的盖世英雄们致敬、学习。  在所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中,有一个题材永远新鲜、取之不尽,那就是三国。无论是中国还是熟识中华文化的国家,三国永远承载着我们无尽的追忆和想象,有热血、有成就、有牺牲、有无奈。  在笔者教的七年级学生中,就有对三国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的,初中的第一
期刊
数学教师们常常思考:数学课堂应教会学生什么?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在2017年10月砚山县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竞赛中,张华老师参赛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这一课例充分诠释了数学核心素养下“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 四个维度,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下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關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冥冥之中,笔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
期刊
千百年来,对于“何以为师”,人们从未放弃过思索与探讨。《韩诗外传》:“知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陶行知:“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乌申斯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教师到底是群什么
期刊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有多个知识点涉及计算,如关于汇率、劳动生产率、价值量、通货膨胀等考点的计算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加减乘除箭头法”解《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加减乘除箭头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而各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其概括为“加减乘除”的关系。  “加”,題中有“增加”“提高”“上升”等字眼时用加(+),算式可以表示为1+x%,如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