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兰'红元宝'花芽分化阶段基因定量分析的内参基因筛选

来源 :广西植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筛选紫玉兰\'红元宝\'(Magnolia liliflora\'Hongyuanbao\')二次花芽分化阶段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以\'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的花芽和叶为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8个候选内参基因,即泛素酶基因(UBC)、肌动蛋白(ACT)、微管蛋白 β 链(β-TUB)、微管蛋白 β-5链(β-TUB5)、微管蛋白 α-3链(α-TUB3)、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酰基载体蛋白2(ACP2)、酰基载体蛋白3(ACP3).运用Primer Premier 5设计引物,简单克隆和熔解曲线验证引物特异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各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软件和RefFinder在线工具综合评估其表达稳定性,并通过目的基因TFL1的表达分析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8个候选内参基因条带位置正确,熔解曲线呈单一峰,说明引物特异性良好.(2)β-TUB、β-TUB5和α-TUB3是\'红元宝\'不同花芽分化时期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而UBC和ACT为稳定性最低的内参基因.(3)β-TUB5、α-TUB3、β-TUB及其组合的相对表达量趋于一致,而ACT和UBC并未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有效的标准化.因此,β-TUB、β-TUB5和α-TUB3可作为\'红元宝\'二次花芽分化研究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将为木兰属植物二次成花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高帧频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在红外武器系统、光谱成像和高速测温中有着重要应用.目前,我国高帧频红外焦平面技术还比较落后,这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端红外武器装备、光谱成像技术、高速测温仪器的发展.针对高帧频红外成像应用,设计并流片加工了一款384×288面阵、像元间距为25 μm的数字读出电路,与长波HgCdTe红外探测器芯片进行倒装互连,形成混合探测器芯片,并封装于金属真空杜瓦中,再配置斯特林制冷机,成功研制出了高帧频384×288长波数字红外探测器组件.经测试,所研制器件最高帧频达到1012 Hz,噪声等效温差(N
提出一种基于颗粒散射光强正交分布差的颗粒尺寸和折射率同时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颗粒散射光的垂直/平行分量和预设折射率,通过改进的Chahine算法反演得到粒径分布.根据所得粒径分布,计算得到平行/垂直分量,并与测量的平行/垂直分量比对,计算其拟合残差.遍历可能的折射率,使拟合残差趋于无穷小时,所对应的折射率即为颗粒的折射率,对应的粒度分布即为样品粒度分布.对聚丙乙烯标准颗粒、碳化硅及石墨样品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对无吸收颗粒,折射率测量准确,吸收性颗粒虚部测量准确,使用所得到折射率测量值可得到准确的粒度分
温度是影响光源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温度变化会引起光源参数的改变,进而影响光源视觉与非视觉效应.基于三种光谱模型确定单通道光源的光谱参数与热沉温度的关系,建立多LED混光光源的温度光谱模型,并对RGBY四色LED混光光源(本文采用D50光源和D65光源)进行温度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谱模型中不同热沉温度下光源光谱与实测光谱基本一致,两者光源参数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6.15%,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针对温度引起的光源参数(照度、色温、生理节律因子)变化问题,基于温度光谱模型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实时确定脉宽调制控制系统
同域物种形成是指在缺少地理隔离的情况下分化出新种,相比异域物种形成更为罕见,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该文分析了近十年来与被子植物同域物种形成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着重论述同域物种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种对间的生殖隔离.考虑到历史上的地理隔离难以确定,加之种对间亲缘关系很近,同域物种的判定容易引发争议.其成因可分为生态因素和突变因素:生态因素即特殊小生境产生的分化选择压,促使原始群体分化出差异显著的偏好,并借助资源竞争和协同演化不断加强;突变因素涉及杂交和多倍化,以异源多倍体成种的贡献最大,而同倍体杂交成种和同源多倍体成
现有主流猕猴桃品种的遗传背景相对单一,亲本来源地理分布狭窄,亲缘关系不清晰.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该研究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的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叶片为材料,使用SCoT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0条引物在53份猕猴桃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10条条带,各引物扩增的条带在8~15条之间,引物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1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为10.1条,多态性比例为91.81%.(2)聚类分析显示猕猴桃品种(品系)没有按类型、倍性或选育地等形成明显有
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二新种,包括四川乌头属一新种,即泸定乌头(Aconitum ludingense W.T.Wang),此新种隶属于乌头属乌头亚属,以及四川唐松草属一新种,即狭药唐松草(Thalictrum stenantherum W.T.Wang),给出了此新种与其近缘种六脉萼唐松草之间的形态区别.
荷叶铁线蕨为岩生珍稀蕨类植物,分布在中国重庆市万州、涪陵等极少地区.为揭示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采集栽培在种质资源圃中的荷叶铁线蕨根样、根状茎、在阳光下生长和在阴暗环境下生长的叶片,固定于甲醛-酒精-乙酸溶液中,用双面刀片进行徒手切片,分别用三种0.1%苏丹红、0.1%硫酸氢黄连素-苯胺兰、0.05%甲苯胺蓝染色剂染色,之后在莱卡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研究荷叶铁线蕨适应生长的环境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荷叶铁线蕨孢子体具初生结构,不定根内皮层具凯氏带和栓质化,厚壁组织层,皮层和表皮.(
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APG IV)研究中以猴欢喜属(Sloanea L.)为代表的杜英科(Elaeocarpaceae)所在的酢浆草目(Oxalidales)被置于豆类分支(Fabids),且与卫矛目(Celastrales)、金虎尾目(Malpighiales)组成一支(COM分支),但支持率较低.为提高COM分支支持率,该文以杜英科猴欢喜属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为材料,应用Illumina Hiseq 2500对猴欢喜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通过Geneious 11.0,PGA和
植物核DNA含量(2C-值)与倍性水平是重要的植物学基本特征,是进行种群进化、物种分类和生态学等研究的有力证据.为确定中国吊钟花属(Enkianthus Lour.)各物种的核DNA含量与倍性水平并探究该属植物在种间、种内核DNA含量差异,该研究以6种中国吊钟花属植物共23个居群60个样品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pp.japonica\'Nipponbare\')为内部参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属植物核DNA含量.进而以二倍体植物齿缘吊钟花(Enk
铁线莲属(Clematis L.)为毛茛科大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与药用价值.为探讨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演化规律,揭示属下组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铁线莲属21个类群的根尖进行处理、压片,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及核型分析,同时利用Ward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狭裂太行铁线莲、毛果扬子铁线莲、卷萼铁线莲、中印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染色体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铁线莲属21个类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16(2n=2x=16),除中印铁线莲外其他类群均具随体;长瓣铁线莲、钝萼铁线莲、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