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 新课程 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大膽提出假设,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坚持实事求是,从数据中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开发智力,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无论从自然科学的特点,还是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讲,校究性实验活动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中,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展现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探究性实验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的“情景”,从实验现象所揭示的矛盾出发,通过理解科学结论以建立自己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和理解。
3.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启发学生从接触自然科学开始,较快地理解和熟悉实验这一基本科学方法。
4.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能力。探究实验能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精神。通过实验,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观察现象、测量数据、分析问题、排除故障、写实验报告等实验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多种实验技能。
5.能够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调试仪器、排除故障和动手做实验的失败挫折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毅力;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信息中,可以养成细心观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如何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其探究创新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保护学生对问题回答正确与否的积极性,在回答错误或探究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再思考、再探究,以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笔者首先示范用手与蚯蚓“亲密”接触,放在手心、手背上以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向学生介绍国外孩子在探究蚯蚓过程中的大胆举动。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纷纷亲自动手操作并提出许多问题,例如,蚯蚓吃什么?有没有眼睛?蚯蚓为什么总是向潮湿土壤中爬去?学生勇敢地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
2.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来自身边的生活,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力”后,布置一次自制赛车比赛。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时间”这一单元时,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计时钟大赛,可以用原有小车或钟表上的零件组装,学生热情很高。在五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二)前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了解该生物的生长特征和生活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探究活动很多地方闪烁出智慧的光芒。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技能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准备工作与探究活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延续。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可能全由教师帮助准备。我们可以发动家长与学生一起准备材料,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实物。很多实验还可以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做,让家长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和助手,这样实验既容易成功又安全。有些实验在学校无法完成,课堂上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要想全面观察、了解某一事物,还需课后的继续研究。
如《养蚕》一课,从蚕的出生到结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白天,让学生把蚕带到学校里来,一起给它们喂桑叶,一起观察,傍晚由学生带回家照顾。如果是农村小学就更好,农村的家长们有着丰富的养蚕经验,家长可以教孩子怎样养蚕,有的家庭还是养蚕专业户。可以说,家庭能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观察对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开放式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宝贵的空间。
4.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材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教师要关注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三、结语
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其养成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水平。虽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广大科学教师一定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人到对科学课教学的研究探讨之中,圆满地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美]赫伯特·斯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张金言译.现象学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3]马欢.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现条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小学科学 新课程 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大膽提出假设,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坚持实事求是,从数据中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等,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开发智力,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无论从自然科学的特点,还是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讲,校究性实验活动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过程中,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展现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探究性实验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的“情景”,从实验现象所揭示的矛盾出发,通过理解科学结论以建立自己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和理解。
3.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启发学生从接触自然科学开始,较快地理解和熟悉实验这一基本科学方法。
4.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能力。探究实验能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精神。通过实验,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观察现象、测量数据、分析问题、排除故障、写实验报告等实验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多种实验技能。
5.能够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调试仪器、排除故障和动手做实验的失败挫折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毅力;在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信息中,可以养成细心观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如何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其探究创新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课堂教学中不随意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保护学生对问题回答正确与否的积极性,在回答错误或探究得出错误结论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再思考、再探究,以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笔者首先示范用手与蚯蚓“亲密”接触,放在手心、手背上以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向学生介绍国外孩子在探究蚯蚓过程中的大胆举动。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纷纷亲自动手操作并提出许多问题,例如,蚯蚓吃什么?有没有眼睛?蚯蚓为什么总是向潮湿土壤中爬去?学生勇敢地迈出了探究的第一步。
2.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来自身边的生活,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力”后,布置一次自制赛车比赛。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时间”这一单元时,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计时钟大赛,可以用原有小车或钟表上的零件组装,学生热情很高。在五年级下册开始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二)前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了解该生物的生长特征和生活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探究活动很多地方闪烁出智慧的光芒。通过竞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技能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准备工作与探究活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灵活的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延续。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可能全由教师帮助准备。我们可以发动家长与学生一起准备材料,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实物。很多实验还可以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做,让家长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和助手,这样实验既容易成功又安全。有些实验在学校无法完成,课堂上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要想全面观察、了解某一事物,还需课后的继续研究。
如《养蚕》一课,从蚕的出生到结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白天,让学生把蚕带到学校里来,一起给它们喂桑叶,一起观察,傍晚由学生带回家照顾。如果是农村小学就更好,农村的家长们有着丰富的养蚕经验,家长可以教孩子怎样养蚕,有的家庭还是养蚕专业户。可以说,家庭能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观察对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开放式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宝贵的空间。
4.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材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教师要关注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三、结语
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其养成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水平。虽然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广大科学教师一定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人到对科学课教学的研究探讨之中,圆满地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科学素养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美]赫伯特·斯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张金言译.现象学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3]马欢.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现条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