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HA3基因多态性及叶酸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的关系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2685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EPHA3基因多态性、孕早期叶酸的摄入及其交互作用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的关系。

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19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男98例,女97例,年龄3个月至26岁;另收集170例正常样本为对照但,通过SNaPshot技术对候选位点rs7650466基因分型,并结合孕早期叶酸摄入的调查进行分析。

结果

rs7650466 T等位基因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关联程度较高(OR=0.2472, 95% CI=0.1567-0.3899, P=1.851×10-9),并且T等位基因有保护。叶酸摄入及其和EPHA3基因的交互作用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相关联(P<0.05)。

结论

EPHA3基因、叶酸摄入及其交互作用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病相关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的类糜蛋白酶与激活型转化生长因子-β1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淋巴水肿皮肤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7例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9岁,切取患者患肢皮肤作为实验组;另选7位行面部瘢痕切除术的志愿者,年龄39~54岁,切取下肢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所有组织标本行Masson染色、类糜蛋
目的探讨应用面动脉穿支蒂鼻唇沟-鼻旁推进皮瓣滑行修复内眦及内下睑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内眦及内下睑皮肤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41~86岁。采用由面动脉供血的鼻唇沟-鼻旁穿支皮瓣滑行推进修复。结果本组18例皮瓣全部成活,内眦或内下睑皮损区、鼻唇沟供瓣区伤口均一期闭合,修复内眦及下睑形态满意,皮瓣无臃肿,皮瓣颜色、质地与邻近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血管来源的小鱼际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采用不同血管来源的小鱼际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的15例指腹皮肤缺损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18~62岁。所有病例均合并神经、血管、肌腱或骨外露,缺损面积为1.5 cm×3.5 cm~2.0 cm×4.5 cm。应用血管来源于尺动脉深支近端的小鱼际皮瓣修复
目的探讨三叶瓣形切口设计联合唇鼻肌肉张力系统构建用于治疗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整形外科医院收治264例单侧唇裂患者,男162例,女102例,年龄95~153 d,采用三叶瓣术式结合唇鼻肌肉张力系统构建术进行修复治疗。术后拍摄随访照片并选取统一的标记点,通过3组指标的测量对比患侧与健侧的唇鼻形态。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血运障碍。对其中112例患者的术后随访
目的探讨应用以面动脉为穿支的皮瓣修复中面部眶下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中面部肿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58~79岁。其中基底细胞癌17例,鳞状细胞癌4例,肿瘤大小0.8 cm×2.0 cm~2.0 cm×3.5 cm,根据肿瘤性质扩大切除肿瘤组织,术中送冰冻病理检查,提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侵犯后,根据创面位置、大小
目的探讨点阵1565 nm激光治疗白色妊娠纹的安全有效方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36例腹部白色妊娠纹患者,年龄24~3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个治疗组:A组16例,行双遍治疗,即皮损内中能量、高密度治疗,能量35 mJ/μb、密度300 dot/cm2,皮损累及区高能量、低密度治疗,能量45 mJ/μb、密度150 dot/cm2;B组20例,行单遍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臀部自由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Ⅳ度压疮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6~68岁。骶尾部创面面积为4 cm×5 cm~8 cm×12 cm,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血管穿出点,根据创面大小、形状设计切取臀部自由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6 cm×11 cm~9 cm×15 cm。结果术后1例
目的探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治疗中心治疗的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30例患者的资料,男19例,女11例,年龄4~25岁,系统地介绍了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治疗、管理方案。用术后并发症、腭咽功能变化、诱发测试难易程度、构音治疗周期(次数)作为整个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果、效率的评价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裂开、瘘孔发
临床上由于对隐性唇裂的发生机制认识不足,在治疗方面倾向于采用唇裂的一般治疗思路进行"肌肉解剖复位",修复效果常常与患者预期相距甚远。作者根据十余年来对唇隐裂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观察,系统阐述了唇隐裂的肌肉错构特征,解释了唇隐裂令人困惑的临床表现。并进一步对隐性唇裂进行病理机制分型,提出唇隐裂的肌肉生物力学仿生修复技术——"尹氏唇鼻肌肉框架",以指导临床手术治疗。该文初步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对隐性唇裂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