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结合固定消防设施的设计与应用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高,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且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复杂。消防器材装备和建筑消防设施的更新远远滞后于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一旦着火,很难及时控制和扑灭火势,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大,高层建筑火灾的防控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就如何有效结合固定消防设施的设计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固定消防设施;设计;应用;结合
  1、优化建筑消防设计
  喷水灭火系统各层信号阀设计安装在靠近安全出口的管网上。实践中,即便是消防喷淋泵处于关停状态,发生火灾时也可利用消防车通过喷淋系统的水泵结合器向管网注水灭火。但不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上的信号阀设计在地下室纵深部位,发生火灾时无法安全深入到地下室找寻,信号阀一旦关闭,将使喷淋系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应将各层信号阀设计安装在靠近安全出口部位,即使信号阀关闭,消防员也能安全开启信号阀,利用消防车通过水泵结合器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注水灭火,发挥固定消防设施的灭火效能。
  消防水泵房出口应直通安全出口应作为强制规定执行。GB50045-95(2005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消防水泵房出口的设计要求:当消防水泵房设在首层时,其出口宜直通室外;当设在地下室或其他楼层时,其出口应直通安全出口,但实际中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此对于设置在地下室的消防水泵房,必须直通安全出口,严禁与其他设备房共用通道后再到安全出口,便于消防员随时安全使用。
  高层建筑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共用楼梯间。GB50045-95(2005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地下室通往地面层出口的要求: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和乙级的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因此高层商住楼的地下室与地上层严禁共用楼梯间,防止因烟气向楼梯间蔓延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机械排烟系统控制柜设计在靠近安全出口的部位。实际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地下室机械排烟系统控制柜安装在地下室纵深部位,火灾发生时无法安全进入地下室启动机械排烟系统排烟。因此应将机械排烟系统控制柜尽量设计在安全出口附近、消防控制室或室外安全地带,及时平时关闭消防电源,发生火灾时也可迅速架设临时电源,启动机械排烟系统排烟,从而迅速发现起火点并实施灭火。
  将建筑消防设施标识化作为强制标准。目前,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是世界性难题,使用建筑固定消防设施扑救必将成为最有效的扑救手段。为了提高消防设施的使用效能,应将固定消防设施标识化作为强制标准进行推广,对各类消防设施标明名称、使用方法、控制区域,以便于识别和使用,同时把消防设施竣工验收图张贴在消防控制室,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员能快速使用设施进行火灾扑救。
  2、科学运用固移装备
  2.1现场侦察
  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和火灾决定了在火场现场的侦察难度,火场侦察除按常规方法外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利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侦察火灾范围及火势发展蔓延的方向,指挥员到达火场后,除派出侦察人员进行侦察外,应立即进入消防控制室,确定火灾最先发生的部位和它的蔓延的方向情况;○2了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水流指示器的报警情况,从而确定出着火的具体楼层或防火分区;○3通过场侦察人员的侦察结果,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分析,从而确定出火灾范围;○4了解建筑内部消防联动设施启动情况,如消防泵是否动作、对于采用电磁门锁的疏散门是否已断电失磁等。
  2.2进攻路线
  设有消防电梯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首选消防电梯登楼灭火,当建筑起火后,一般电梯会返回首层,而消防电梯则由消防队员操纵投入灭火救援战斗。优点是能在火灾初期到达现场,同时可以大大减轻灭火救援人员的体力消耗,特别是在需要运送大量消防装备时;能避免通过楼梯间进攻与疏散人员的“对撞”现象,因为火灾时消防队员要向上冲,而需疏散的人员要向下跑,如果通过楼梯进入火场会贻误灭火战机。
  在使用消防电梯时首先要确定消防电梯的停梯位置,一定要在通过火情侦察已确认着火层下一、二层停梯,这样可以通过楼梯间进人着火层,防止个别单位消防电梯前室的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处于敞开状态,如果消防队员乘座消防电梯直接进入了火灾发生的那一层,如果消防电梯前室的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处于敞开状态,那么消防队员的人身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在利用疏散楼梯进行登高内攻时,应注意统一向左呈一字型,避免与逃生人员发生冲突。
  2.3疏散救生
  高层建筑内人员较多,因此在进行火场侦察的同时要及时疏散人员,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系统,消防广播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对某三层(着火层、着火层的上一层和下一层),按规范要求行消防广播系统设计,这样指挥员进入消防控制室后,可以立即通过消防广播系统疏散人员,同时通过消防广播向其他楼层的人员通报情况,安抚被困者的情绪,以便安全疏散顺利进行。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先期到场的消防员短时间内很难将内部人员全部疏散完毕,楼层越高,疏散时间越长,战斗员体能消耗越大。因此在对被困人员进行疏散时,可先将被困人员疏散至避难层,避难层内按规范要求设有正压送风等消防设施,可作为疏散中转平台,由后续到场的消防员进行疏散。
  2.4排烟散热
  为保证被困人员从楼梯安全疏散。高层建筑在消防设计时设置有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正压送风系统和排烟系统。指挥员应通知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迅速启动防排烟系统,保证楼梯间安全。同时为保证正压送风系统和排烟系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防止出现用来封闭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的防火门敞开,导致送排风机功能失效。指挥员到达火场后,应迅速派人员挨个检查防火门是否关闭,尤其是着火层上部各层中楼梯间上的防火门。在机械排烟的同时,采用开启外窗等人工排烟方法,加速火场烟气排出。消防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在着火层的下一层逐层向上,打开外窗,在使用破拆工具将窗子上的玻璃砸碎,必须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在打开或砸碎外窗的玻璃、关闭楼梯间的门及前室防火门时,应先关闭防火门然后再打开外窗。
  2.5 灭火堵截
  高层建筑的主楼部分一般以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进行设计,而裙房部分一般在每层划分几个防火分区,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水平分隔或设置封闭楼梯间、窗间墙进行竖向分隔。因此,水平堵截火势应以防火分区为重点进行设防,尤其注意将通过防火墙风管内的防火阀关闭,以防止火势通过风管突破防火分区而蔓延扩大;竖向堵截火势的重点是在着火层上层和下层的各类管道处设防,防止火势蔓延;另外要对着火层上二层的窗口设防,防止通过窗口使火势蔓延扩大。灭火中要尽量使用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按照现行规范,高层建筑均配有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各层均设有消火栓且在消火栓箱内设有能够直接启动消防泵的按钮,该按钮置于玻璃罩内,如果启动必须击碎玻璃.室内消火栓出水灭火的必须启动消防泵,这样才能保证灭火所需的水压和流量。
  3、结语
  明晰消防设施的使用原理,迅速掌握各类消防设施的设置部位和运行状况并完全贯彻上述优化设计方案,消防员就能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快速恢复和启动建筑消防设施进行灭火救援,完全可以实现高层建筑火灾“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作战思想。
  参考文献:
  [1]顾君:《试论固定消防设施在高层供水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08)
  [2]葛晓霞:《固定消防设施在灭火救援中的应用现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05)
其他文献
现阶段初中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动机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初中生投入体育运动以及体育学习当中来,并以此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这种学习动机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体
期刊
案例rn大一是学生由高中到大学过渡的一年,对整个大学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半学期的熟悉和学习,学生已基本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对大学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学习无关紧要,生活颠
期刊
期刊
摘 要: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都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在生活中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给我们带来了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方便,它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但是在教学的方面,老式的教学方法存在这巨大的漏洞和不足,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什么推动的作用,只会让他们养成一种依赖的心理,不知道怎么变通灵活运用,缺乏创新意识。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
本文从教育观念、师资、生源、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人在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与用力屏气大致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
期刊
期刊
1.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的、简洁的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做
摘 要:在最新推行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生活实践应用,通过生活材料与数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尽可能的让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增强学生的数学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此本文针对生活情景模式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探究,希望提升更多教师对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生活情景模式;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运用生活
由于疲劳试验数据常常有很大的分散性,因此,只有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处理这些数据才能够对材料或构件的疲劳性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本文中主要讨论利用正态分布理论进行对数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