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深衷隐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u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平易清浅,实则意蕴丰厚,往往需要从容涵泳,反复推敲,才能得其确解。比如那篇耳熟能详的《桃花源记》,说到渔翁进入桃源之后眼前呈现的场景,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数语。倘若囫囵吞枣地读过,恐怕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这不过是说桃源中人的服饰打扮与外间全然相同罢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恐怕还别有深意,有待仔细寻绎。
  导致漠视或误解产生的缘由,就在于读《桃花源记》的时候忽略了陶渊明另有一篇《桃花源诗》。关于这一记一诗,历来題名不一,或作“《桃花源记》并诗”,或作“《桃花源诗》并记”,究竟孰主孰从,暂且不作赘述;而两者可以彼此阐发,互相补充,则应该是确凿无疑的。《桃花源诗》里有一句“衣裳无新制”,对应的正是《桃花源记》中的那段描写。所谓“无新制”,并不是说衣物陈旧破败,而是指其不符合新的服饰制度。在古人的观念中,衣着服饰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恰如《礼记·大传》中所言:“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的何休注也说道:“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王朝的兴衰交替,免不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举措,改易服色正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期也概莫能外,只要翻一翻《晋书·舆服志》和《宋书·礼志》,就能发现不少相关记载。桃源中人自称先世为了躲避秦时战乱,率众逃入此间,其后便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然而世间政权早就屡经更迭,服饰制度也随之多有变迁。因此,“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云云,乃是说桃花源中的居民也像世人一样有衣裳蔽体,并不是未曾开化、赤身裸体的蛮族野人。至于身着衣物的具体形制,则显然还应该保持着秦代的式样,和外面的世界存在不少差异。
  陶渊明亲身经历过晋宋禅代,耳闻目睹了种种酷虐无情的篡夺杀戮,又由于家世背景的影响,以致“耻复屈身后代”,“不复肯仕”(《宋书·隐逸传·陶潜》)。尽管不便在诗文中直言贾祸,却时常通过廋词曲笔来纾解内心的痛切憤激。《桃花源记》虽似小说家言,却非游戏笔墨。宋人洪迈早就指出,陶氏“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以为喻耳”(《容斋随笔·三笔》卷十《桃源行》)。今人陈寅恪也强调,此篇虽为“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桃花源记旁证》,载《金明馆丛稿初编》)。当陶渊明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此同时又貌似漫不经心地提及“衣裳无新制”,两者交融互证,影射的恰是处于易代之际的政令递嬗。只是其中潜藏的深衷隐曲,正如桃源中人所说的那样,“不足为外人道也”。唐代王维有一首取材于此的《桃源行》,诗中有云“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对原作意旨的领会倒是颇为细致贴切,堪称陶公知音。
  选自《笔会》
其他文献
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省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准确真实的统计信息,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省市区及企业的命运和决策。恰恰就在这一重大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从“运动”中出离,众多诗写者主动远离了曲高和寡的“泛文化”抒情或者语言游戏般的个人化宣泄,开始把焦点移注于周遭生活的此在,试图从琐碎的个人日常
2005年全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省军区(警备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成都
生在云南、长在云南的陈洪金,倾心于构建他记忆里和想象中的滇西——从丽江、大理到永胜村庄……不管是笔端的重心,还是精神和情感的归属,都始终落在云南的大地上。在云南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今日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2000年已达到89404亿元,与1949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6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第2卷:1925年——1927年;第3卷:1927年——1928年;第4卷:1929年;第5卷:1929年——1930年。博伊兹顿(Boydston)主编,1984年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这四卷著作提供了杜威从1925
截至2001年8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06万亿元,首次突破7万亿元大关。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表示: As of the end of August 2001, the savings deposits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