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多,农村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和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结合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初中语文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多,农村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不过,由于农村教育底子过于薄弱,所以和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结合农村的实际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正确之路,如果一味地和城市学校比师资,比基础建设,那么无疑是将农村的基础教育引向了误区。
一、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条件艰苦,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农村中學大多位置比较偏僻,条件比较艰苦,信息也比较闭塞,一些应有的办公设施也难以到位,这些都阻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地处农村,条件艰苦,教师大都不愿安心工作,而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想方设法调回城里去,所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有的教师家在农村,都有田地,农忙的时候就常出现请假回家帮忙或者上完课就走的情况发生,由于其心不在教学上,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养较低,究其原因,不但和家庭的启蒙教育有关还和农村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样孩子在启蒙阶段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由于乡村的闭塞,学生视野也相对较窄,见识较少,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3.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僻的农村中学,由于教师数量的缺乏导致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高,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业,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和工作中缺乏责任感,也缺乏从长远的规划去组织教学,因而无法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之目前农村中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常监管很难做到位,所以导致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积累又从何谈起?
4.课外阅读狭窄,语言积累不够
据统计,目前农村中学中有30%的学校没有图书馆,在已有图书馆的学校,生均图书数不达标的占到60%以上。由于课外读物缺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语文素养欠缺。加之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还比较低,学生无法从网络上获得扩大知识面的机会,所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语文整体素养不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好初中语文课
1.做好语文学习的准备工作
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以及《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以便在学生预习课文和课外阅读时针对遇到的困难方便查阅。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和其他同学交流一到两本课外书,如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或者《语文报》、《语文学习报》等报刊,增加学生课辅读物的阅读量。另外学校有图书馆要做到资源充分利用,每天开放;没有图书馆的学校要想方设法将图书馆尽快建立起来。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该根据要求,深入钻研每节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以理解为核心,而那种不注重课文内容,只注重知识教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3.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农村中学大多尚未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设计构思新颖的导入语,创意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情景,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想象的课堂提问,或者讲解和语文相关的故事、利用语文知识做游戏等,甚至可以在适宜的时候(如讲到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四季”的时候)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田间野外,亲自体会大自然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以便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起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了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定要避免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创意设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了拓展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对于任何问题的设计都要采取开放式答案设计而力避标准答案的套路,从而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积极思考,最后仍是死记教师公布的标准答案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争议较大的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也可阐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5.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1)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考虑发言内容的逻辑性、针对性。(2)组织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语文活动。 (3)加强听说能力训练。(4)朗读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管理,提高教学。此外,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广大农村教师的各类困难,从而使他们安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6(2)
[3]苏霍姆林斯基(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1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初中语文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多,农村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不过,由于农村教育底子过于薄弱,所以和城市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结合农村的实际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是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正确之路,如果一味地和城市学校比师资,比基础建设,那么无疑是将农村的基础教育引向了误区。
一、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条件艰苦,教师不能安心工作
农村中學大多位置比较偏僻,条件比较艰苦,信息也比较闭塞,一些应有的办公设施也难以到位,这些都阻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地处农村,条件艰苦,教师大都不愿安心工作,而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想方设法调回城里去,所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有的教师家在农村,都有田地,农忙的时候就常出现请假回家帮忙或者上完课就走的情况发生,由于其心不在教学上,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养较低,究其原因,不但和家庭的启蒙教育有关还和农村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样孩子在启蒙阶段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由于乡村的闭塞,学生视野也相对较窄,见识较少,因此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3.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僻的农村中学,由于教师数量的缺乏导致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高,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业,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和工作中缺乏责任感,也缺乏从长远的规划去组织教学,因而无法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之目前农村中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常监管很难做到位,所以导致农村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积累又从何谈起?
4.课外阅读狭窄,语言积累不够
据统计,目前农村中学中有30%的学校没有图书馆,在已有图书馆的学校,生均图书数不达标的占到60%以上。由于课外读物缺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语文素养欠缺。加之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还比较低,学生无法从网络上获得扩大知识面的机会,所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语文整体素养不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好初中语文课
1.做好语文学习的准备工作
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以及《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以便在学生预习课文和课外阅读时针对遇到的困难方便查阅。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和其他同学交流一到两本课外书,如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或者《语文报》、《语文学习报》等报刊,增加学生课辅读物的阅读量。另外学校有图书馆要做到资源充分利用,每天开放;没有图书馆的学校要想方设法将图书馆尽快建立起来。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该根据要求,深入钻研每节课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以理解为核心,而那种不注重课文内容,只注重知识教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3.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农村中学大多尚未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设计构思新颖的导入语,创意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堂情景,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想象的课堂提问,或者讲解和语文相关的故事、利用语文知识做游戏等,甚至可以在适宜的时候(如讲到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四季”的时候)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田间野外,亲自体会大自然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以便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愉悦、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起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了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定要避免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创意设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了拓展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对于任何问题的设计都要采取开放式答案设计而力避标准答案的套路,从而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积极思考,最后仍是死记教师公布的标准答案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争议较大的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也可阐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5.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1)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考虑发言内容的逻辑性、针对性。(2)组织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语文活动。 (3)加强听说能力训练。(4)朗读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管理,提高教学。此外,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广大农村教师的各类困难,从而使他们安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6(2)
[3]苏霍姆林斯基(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