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准确地把握住关键句,就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关键句在哪?我们又如何把握关键句,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呢?
一、巧用课题“动全身”
有些文章的标题,往往概括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意蕴。利用好标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好汉查理》这个课题,不仅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查理,而且明确地表明了他是个“好汉”。在教学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从课题入手设计教案流程:
(一)谈话导入:什么是“好汉”呢?能不能说说你心中的“好汉”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
1.你认为查理是“好汉”吗?各抒己见,并说说你的理由。
2.查理对“好汉”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3.是什么使他变成了“好汉”?
(四)指导感情读。
(五)拓展交流:你身边有谁是“好汉”呢?说说看。
在上文中,紧紧地把握课题“好汉查理”进行设计,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抓住总述“动全身”
在小学阶段,常常会接触到“总——分——总”这类结构的文章。在这类文章里,作者或者在开篇摆明观点,或者在文末总结观点,所以,这类句子往往就可以成为我们要寻找的关键句。抓住这类关键句进行设计,也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最末一段,总说了作者以书为侣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在品读环节时,我就紧紧围绕这关键句来进行课堂品读设计:
(一)初步感悟这句话。
(二)仔细品味这句话。
1.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2.“它”指谁?作者在文中把它当作自己的什么东西呢?(朋友、家、故地)
3.“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是什么意思?换一句话怎么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读同一本书的方式都不同)
4.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读同一本书的?(反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读)
5.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说:“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他是怎么让自己反复地读同一本书却能够常读常新的?请细读第七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读)
6.这种读书法,可以用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古诗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联系自己谈:在作者的启发下,你发现还可以怎样去读同一本书?(如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本书画成一本连环画;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我将怎样为它写主题曲等)
8.小结,引起思考:那要把书读到什么程度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呢?(读出独到的见解、有个性化的创造,这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现在认为该怎么说?
(三)回顾学习,总结表达
请结合刚才的学习,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整句话的理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因为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才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因此,读书方法也不同。但是,只有反复地读,从不同的侧面去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书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书才能成为我们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家,成为我们随时想去就可以去的故地。)
(四)拓展学习,促成运用
1.交流学习:其他的名人对书又是怎样评价的呢?他们又把书比做什么?
2.拓展学习“阅读链接”中的《神奇的书》这首诗,感受诗中的巧妙比喻。
3.说话训练:在你的心里,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你的什么呢?请用“一本我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来表达一下你的观点。
就这样,我通过关键句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的品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借助过渡“动全身”
有些课文,会在段落的转换处,使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关键句往往对前面的内容做小结,对后面的内容做提示。把握好这样的关键句来进行教学设计,也同样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课文《秦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是个承上启下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涵括了课文第二段到第八段的内容。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我就以这一句为关键句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后的品读理解。
(一)感知主要内容,引出关键句:课文的哪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出示关键句,引导品读、思考:
1.这句话概括了兵马俑的几个特点?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加以描述说明?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它的规模宏大?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说几句话吗?(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着重指导并感知联系“列数字说明法”)
3.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类型兵马俑?作者如何区别他们的种类?(关注“外貌描写法”)
4.兵马俑的个性神态,作者能写得如此生动,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你能试着也说说你想象中的兵马俑吗?(练习“排比法”和“想象法”)
(三)指导感情读2~8段。
(四)学习课文头尾两段并进行拓展训练。
1.感知:正因为这样,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兵马俑的?
2.交流:你还知道世界上的其他伟人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3.实践:学完课文后,你会为兵马俑设计怎样的广告语?
(五)总结写法,指导练笔。
四、依据议论“动全身”
课文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评价议论句、反复吟唱句,也是文章表现情感的重要之处,也是关键句。把握好这些句子进行教学,也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先游到我的心里”这两句话,就是我们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设计时要寻找和把握的“关键句”。我是这样设计品读环节的:
(一)“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画技娴熟,鱼画得栩栩如生)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二)“先游到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青年人是如何让它游到他心里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和我们学过的哪个成语故事相似?
总之,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关键句来设计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不仅要用关键句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效果,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切实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侯艳星)
那关键句在哪?我们又如何把握关键句,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呢?
一、巧用课题“动全身”
有些文章的标题,往往概括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意蕴。利用好标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好汉查理》这个课题,不仅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查理,而且明确地表明了他是个“好汉”。在教学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从课题入手设计教案流程:
(一)谈话导入:什么是“好汉”呢?能不能说说你心中的“好汉”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
1.你认为查理是“好汉”吗?各抒己见,并说说你的理由。
2.查理对“好汉”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3.是什么使他变成了“好汉”?
(四)指导感情读。
(五)拓展交流:你身边有谁是“好汉”呢?说说看。
在上文中,紧紧地把握课题“好汉查理”进行设计,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抓住总述“动全身”
在小学阶段,常常会接触到“总——分——总”这类结构的文章。在这类文章里,作者或者在开篇摆明观点,或者在文末总结观点,所以,这类句子往往就可以成为我们要寻找的关键句。抓住这类关键句进行设计,也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最末一段,总说了作者以书为侣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在品读环节时,我就紧紧围绕这关键句来进行课堂品读设计:
(一)初步感悟这句话。
(二)仔细品味这句话。
1.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2.“它”指谁?作者在文中把它当作自己的什么东西呢?(朋友、家、故地)
3.“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是什么意思?换一句话怎么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读同一本书的方式都不同)
4.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读同一本书的?(反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读)
5.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说:“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他是怎么让自己反复地读同一本书却能够常读常新的?请细读第七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读)
6.这种读书法,可以用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古诗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联系自己谈:在作者的启发下,你发现还可以怎样去读同一本书?(如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本书画成一本连环画;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我将怎样为它写主题曲等)
8.小结,引起思考:那要把书读到什么程度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呢?(读出独到的见解、有个性化的创造,这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现在认为该怎么说?
(三)回顾学习,总结表达
请结合刚才的学习,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整句话的理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因为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才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因此,读书方法也不同。但是,只有反复地读,从不同的侧面去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书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书才能成为我们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家,成为我们随时想去就可以去的故地。)
(四)拓展学习,促成运用
1.交流学习:其他的名人对书又是怎样评价的呢?他们又把书比做什么?
2.拓展学习“阅读链接”中的《神奇的书》这首诗,感受诗中的巧妙比喻。
3.说话训练:在你的心里,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你的什么呢?请用“一本我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来表达一下你的观点。
就这样,我通过关键句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的品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借助过渡“动全身”
有些课文,会在段落的转换处,使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关键句往往对前面的内容做小结,对后面的内容做提示。把握好这样的关键句来进行教学设计,也同样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课文《秦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是个承上启下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涵括了课文第二段到第八段的内容。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我就以这一句为关键句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后的品读理解。
(一)感知主要内容,引出关键句:课文的哪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出示关键句,引导品读、思考:
1.这句话概括了兵马俑的几个特点?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加以描述说明?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它的规模宏大?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说几句话吗?(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着重指导并感知联系“列数字说明法”)
3.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类型兵马俑?作者如何区别他们的种类?(关注“外貌描写法”)
4.兵马俑的个性神态,作者能写得如此生动,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你能试着也说说你想象中的兵马俑吗?(练习“排比法”和“想象法”)
(三)指导感情读2~8段。
(四)学习课文头尾两段并进行拓展训练。
1.感知:正因为这样,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兵马俑的?
2.交流:你还知道世界上的其他伟人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3.实践:学完课文后,你会为兵马俑设计怎样的广告语?
(五)总结写法,指导练笔。
四、依据议论“动全身”
课文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评价议论句、反复吟唱句,也是文章表现情感的重要之处,也是关键句。把握好这些句子进行教学,也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先游到我的心里”这两句话,就是我们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设计时要寻找和把握的“关键句”。我是这样设计品读环节的:
(一)“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画技娴熟,鱼画得栩栩如生)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二)“先游到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青年人是如何让它游到他心里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和我们学过的哪个成语故事相似?
总之,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关键句来设计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不仅要用关键句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效果,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切实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