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牵一发” 巧妙“动全身”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准确地把握住关键句,就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关键句在哪?我们又如何把握关键句,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教学呢?
  
  一、巧用课题“动全身”
  
  有些文章的标题,往往概括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意蕴。利用好标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好汉查理》这个课题,不仅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查理,而且明确地表明了他是个“好汉”。在教学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从课题入手设计教案流程:
  (一)谈话导入:什么是“好汉”呢?能不能说说你心中的“好汉”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
  1.你认为查理是“好汉”吗?各抒己见,并说说你的理由。
  2.查理对“好汉”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3.是什么使他变成了“好汉”?
  (四)指导感情读。
  (五)拓展交流:你身边有谁是“好汉”呢?说说看。
  在上文中,紧紧地把握课题“好汉查理”进行设计,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抓住总述“动全身”
  
  在小学阶段,常常会接触到“总——分——总”这类结构的文章。在这类文章里,作者或者在开篇摆明观点,或者在文末总结观点,所以,这类句子往往就可以成为我们要寻找的关键句。抓住这类关键句进行设计,也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的最末一段,总说了作者以书为侣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在品读环节时,我就紧紧围绕这关键句来进行课堂品读设计:
  (一)初步感悟这句话。
  (二)仔细品味这句话。
  1.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2.“它”指谁?作者在文中把它当作自己的什么东西呢?(朋友、家、故地)
  3.“世界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是什么意思?换一句话怎么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读同一本书的方式都不同)
  4.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读同一本书的?(反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读)
  5.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说:“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他是怎么让自己反复地读同一本书却能够常读常新的?请细读第七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读)
  6.这种读书法,可以用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两句古诗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联系自己谈:在作者的启发下,你发现还可以怎样去读同一本书?(如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本书画成一本连环画;如果把这本书拍成电影,我将怎样为它写主题曲等)
  8.小结,引起思考:那要把书读到什么程度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呢?(读出独到的见解、有个性化的创造,这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现在认为该怎么说?
  (三)回顾学习,总结表达
  请结合刚才的学习,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整句话的理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因为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才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因此,读书方法也不同。但是,只有反复地读,从不同的侧面去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书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书才能成为我们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家,成为我们随时想去就可以去的故地。)
  (四)拓展学习,促成运用
  1.交流学习:其他的名人对书又是怎样评价的呢?他们又把书比做什么?
  2.拓展学习“阅读链接”中的《神奇的书》这首诗,感受诗中的巧妙比喻。
  3.说话训练:在你的心里,一本你喜爱的书是你的什么呢?请用“一本我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来表达一下你的观点。
  就这样,我通过关键句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的品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借助过渡“动全身”
  
  有些课文,会在段落的转换处,使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来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关键句往往对前面的内容做小结,对后面的内容做提示。把握好这样的关键句来进行教学设计,也同样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课文《秦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是个承上启下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涵括了课文第二段到第八段的内容。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我就以这一句为关键句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后的品读理解。
  (一)感知主要内容,引出关键句:课文的哪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出示关键句,引导品读、思考:
  1.这句话概括了兵马俑的几个特点?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加以描述说明?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它的规模宏大?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说几句话吗?(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着重指导并感知联系“列数字说明法”)
  3.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类型兵马俑?作者如何区别他们的种类?(关注“外貌描写法”)
  4.兵马俑的个性神态,作者能写得如此生动,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你能试着也说说你想象中的兵马俑吗?(练习“排比法”和“想象法”)
  (三)指导感情读2~8段。
  (四)学习课文头尾两段并进行拓展训练。
  1.感知:正因为这样,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兵马俑的?
  2.交流:你还知道世界上的其他伟人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3.实践:学完课文后,你会为兵马俑设计怎样的广告语?
  (五)总结写法,指导练笔。
  
  四、依据议论“动全身”
  
  课文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评价议论句、反复吟唱句,也是文章表现情感的重要之处,也是关键句。把握好这些句子进行教学,也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先游到我的心里”这两句话,就是我们进行“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设计时要寻找和把握的“关键句”。我是这样设计品读环节的:
  (一)“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画技娴熟,鱼画得栩栩如生)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二)“先游到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青年人是如何让它游到他心里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和我们学过的哪个成语故事相似?
  总之,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关键句来设计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不仅要用关键句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效果,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这样的阅读方法,切实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因材施教”、“生命化” 和“个性化”等教育教学理念俯拾皆是。这些充盈着生命色彩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我们广大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合理利用的话,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现象。作为一位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常在思考: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干扰因子”有哪些?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探寻出了以
语文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    一、品味优美描写,领略绚丽迷人的自然美    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它通过自然物的形象显露出来。如课文《月亮湾》先总述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接着,从村前到村后具体描述了月亮湾景色的美丽,最后写“我”的赞叹,抒发热爱家乡之情。课文中配有相应的插图,我们宜先引导学生
插图,就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课文内容的图画。它们以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地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它,灵活地使用它,挖掘它丰富的内涵,就会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十分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插图,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启发孩子想象的乐园,学生能在多种学习方式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前些天,参加了市“江海之光”的听课活动,虽然有些累,但内心是充盈的。五堂课各有特色,可谓各路豪杰尽显英雄本色。总体来讲,这五堂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分有合,学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活跃了起来。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和谐的课堂呈现的不
对猪病混合感染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由于牛结核病在牛群中难以根除,临床检查中难以发现,因此牛结核病的诊断很困难,就牛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
研究了迷果芹在巴音布鲁克高寒牧区饲用、药用、食用开发价值,提出迷果芹以饲用为基础、以药用为中端、以保健食用为顶端的“三位一体”、“地下地上双用”的金字塔式开发利用
问:我表姐35岁,婚后两年未孕,夫妻双方经多次检查未发现明确的病因,长期服用中药未果,甚为苦恼。后咨询相关医生,认为与其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失眠,情绪焦虑和心理应激因素有关
主要介绍了湘西山区土鸡放养的技术措施,包括鸡苗选择、鸡舍建设、放养管理等方面,供参考。
就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有效减少误区进行了简要探讨,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