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例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活教材例题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为例,谈谈如何用活教材例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5
作者简介:钟友飚(1968—),男,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调整例题顺序,排除定势干扰
比如,在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小数乘法”中,先通过例1(3.5×3)、例2(0.72×5)教学“小数乘整数”,再通过例3(2.4×0.8、1.92×0.9)教学“小数乘小数”,揭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先教学例1、例2,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小数乘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的错觉。为了有效防止这种错觉的产生,我教学时调整了三个例题的先后顺序,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1、例2。这样就能有效防止给学生留下“小数点对齐”的错觉,克服小数加减法带来的负迁移。
二、整合例题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单元内的例题顺序可以调整,单元间的例题内容也可以整合。如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问题”和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问题”,我们发现单独教学“分数乘法(或除法)问题”时,学生作业和练习都会做,但是把这两种问题混在一起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分不清是用乘还是用除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我曾经尝试过将教材重新整合,先教学分数乘、除法及其混合运算,然后将分数乘、除法问题放在一起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稍复杂分数乘、除法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样既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改良例题数据,深化学生思维
比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2页例7(简算0.65×202)。我教学这个例题时,在复习了乘法分配律后,首先把例题改成0.65×101,让学生试做。学生很快想到了0.65×101=0.65×(100+1)=0.65× 100+0.65×1=65+0.65=65.65(这里的“×1”
也可以省略),然后我再把例题改为0.65×101-0.65,让学生尝试。学生的算法主要有两种:①0.65×101-0.65=
0.65×(100+1)-0.65=0.65×100+0.65×
1-0.65=65+0.65-0.65=65;②0.65×101-0.65=0.65×(101-1)=0.65×100=65。针对这两种算法,我引导学生讨论:“这里要不要把101写成(100+1)?”有的学生从算式的外在形式去分析,有的学生从算式表示的含义去理解,认为不要把101写成(100+1);也有学生坚持认为0.65×101-0.65当中的101接近100,要把它写成(100+1)。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题目要从整体观察,通盘考虑,第一种算法虽然也行,但不值得提倡。通过改良例题数据,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中发展思维,深化思維。
四、跳出原定框框,激活学生思维
比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1页的例5“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应付水费多少钱?教学时,我跳出教材原定框框,不受教材“阅读与理解”“分析与反思”的影响,呈现例题后,我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这道题有许多的解法,比一比看,谁的解法多?”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发展水平,想出了以下解法:①28÷8×10=3.5×10=35(元);②28×(10÷8)=28×—=35(元);③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应付水费x元。x÷10=28÷8,x=35。组织交流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第①、第③种解法。第①种解法是归一的方法,先求出水的单价,再求总价;而第③种解法,是根据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单价相等,列出方程。这里的单价其实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的比值,这个比值是一定的,所以水费与用水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x÷10=28÷8改列成比例式x︰10=28︰8或—=—。最后,在学生完成变式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之后,将用算术方法解题与用正比例方法解题进行沟通与比较,从中发现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单价一定”;用算术方法解时,要先求出单价,求总价用乘法,求用水量用除法;而用正比例方法解,用的都是“总价︰数量=总价︰数量”这一个比例式。
参考文献:
[1]林 俊.研读教材——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J].广西教育,2006(Z4).
[2]黄志军.开发例题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例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5
作者简介:钟友飚(1968—),男,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调整例题顺序,排除定势干扰
比如,在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小数乘法”中,先通过例1(3.5×3)、例2(0.72×5)教学“小数乘整数”,再通过例3(2.4×0.8、1.92×0.9)教学“小数乘小数”,揭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先教学例1、例2,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小数乘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的错觉。为了有效防止这种错觉的产生,我教学时调整了三个例题的先后顺序,先教学例3,再教学例1、例2。这样就能有效防止给学生留下“小数点对齐”的错觉,克服小数加减法带来的负迁移。
二、整合例题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单元内的例题顺序可以调整,单元间的例题内容也可以整合。如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问题”和第三单元的“分数除法问题”,我们发现单独教学“分数乘法(或除法)问题”时,学生作业和练习都会做,但是把这两种问题混在一起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分不清是用乘还是用除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我曾经尝试过将教材重新整合,先教学分数乘、除法及其混合运算,然后将分数乘、除法问题放在一起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稍复杂分数乘、除法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样既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改良例题数据,深化学生思维
比如,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2页例7(简算0.65×202)。我教学这个例题时,在复习了乘法分配律后,首先把例题改成0.65×101,让学生试做。学生很快想到了0.65×101=0.65×(100+1)=0.65× 100+0.65×1=65+0.65=65.65(这里的“×1”
也可以省略),然后我再把例题改为0.65×101-0.65,让学生尝试。学生的算法主要有两种:①0.65×101-0.65=
0.65×(100+1)-0.65=0.65×100+0.65×
1-0.65=65+0.65-0.65=65;②0.65×101-0.65=0.65×(101-1)=0.65×100=65。针对这两种算法,我引导学生讨论:“这里要不要把101写成(100+1)?”有的学生从算式的外在形式去分析,有的学生从算式表示的含义去理解,认为不要把101写成(100+1);也有学生坚持认为0.65×101-0.65当中的101接近100,要把它写成(100+1)。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题目要从整体观察,通盘考虑,第一种算法虽然也行,但不值得提倡。通过改良例题数据,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中发展思维,深化思維。
四、跳出原定框框,激活学生思维
比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1页的例5“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应付水费多少钱?教学时,我跳出教材原定框框,不受教材“阅读与理解”“分析与反思”的影响,呈现例题后,我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这道题有许多的解法,比一比看,谁的解法多?”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发展水平,想出了以下解法:①28÷8×10=3.5×10=35(元);②28×(10÷8)=28×—=35(元);③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应付水费x元。x÷10=28÷8,x=35。组织交流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第①、第③种解法。第①种解法是归一的方法,先求出水的单价,再求总价;而第③种解法,是根据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单价相等,列出方程。这里的单价其实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的比值,这个比值是一定的,所以水费与用水吨数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把x÷10=28÷8改列成比例式x︰10=28︰8或—=—。最后,在学生完成变式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之后,将用算术方法解题与用正比例方法解题进行沟通与比较,从中发现两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单价一定”;用算术方法解时,要先求出单价,求总价用乘法,求用水量用除法;而用正比例方法解,用的都是“总价︰数量=总价︰数量”这一个比例式。
参考文献:
[1]林 俊.研读教材——教师备课的核心环节[J].广西教育,2006(Z4).
[2]黄志军.开发例题资源 打造高效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