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应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从而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低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就穿插了根据手帕、牙刷等物品调查价格,再进行填数练习;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填写发票、计算银行利率等实际应用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和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等信息,怎样动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钱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元利息?”等生活中的问题。这时,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等。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应用题本身就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基本内涵。因此,要尽量把书本中的应用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可以改变例题:星期天,明明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他们来到公园看到“成人15元,儿童7元”,他们一家要付多少元钱?学生的方法很多。生1:15×2=3()(元),30 7=37(元)。先算爸爸妈妈的钱,再加上明明的钱。生2:我的算式和他不一样:15 15=30(元)30 7=37(元)。生3:我的算式是:15×2 7=37(元)。生4:15 7=22(元),22 15=37(元)。先算明明和妈妈的钱,再加上爸爸的钱。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明明几岁了?身高多少?”我问:“为什么要知道身高?”那学生回答:“如果明明是身高超过1.20米,就要购买成人票,那明明一家要买3张成人票,15×3=45(元)。”原来,这道题分两种情况。在解决这道题时,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解题思路也就一清二楚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应用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新课程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以切实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例如,股票已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股市走势图”,大致了解、估算股市的走向,由图表得到相应的经济信息,让他们当一回“股评家”。这样,学生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上“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可组织学生设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并实践操作,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总之,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题材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去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作准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低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就穿插了根据手帕、牙刷等物品调查价格,再进行填数练习;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填写发票、计算银行利率等实际应用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和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获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等信息,怎样动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钱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元利息?”等生活中的问题。这时,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等。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应用题本身就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基本内涵。因此,要尽量把书本中的应用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可以改变例题:星期天,明明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他们来到公园看到“成人15元,儿童7元”,他们一家要付多少元钱?学生的方法很多。生1:15×2=3()(元),30 7=37(元)。先算爸爸妈妈的钱,再加上明明的钱。生2:我的算式和他不一样:15 15=30(元)30 7=37(元)。生3:我的算式是:15×2 7=37(元)。生4:15 7=22(元),22 15=37(元)。先算明明和妈妈的钱,再加上爸爸的钱。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明明几岁了?身高多少?”我问:“为什么要知道身高?”那学生回答:“如果明明是身高超过1.20米,就要购买成人票,那明明一家要买3张成人票,15×3=45(元)。”原来,这道题分两种情况。在解决这道题时,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解题思路也就一清二楚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应用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新课程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以切实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例如,股票已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股市走势图”,大致了解、估算股市的走向,由图表得到相应的经济信息,让他们当一回“股评家”。这样,学生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上“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可组织学生设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并实践操作,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总之,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题材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去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