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弹性学制发展及其阻障因素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弹性学制的发展背景
  
  1大众化教育的要求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以后,一直稳定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历程。据统计,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6年更是达到413万。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在校生从千人规模上升到万人规模,学科、专业数增加迅猛。一方面,量的迅猛扩张,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强度和难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人才需求旺盛,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纵深发展又大量地、空前广泛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人才需求由原来的单一化、专业化向国际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社会对人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具多元化,培养方式更具多样化,培养的过程更具复杂性。原来强调“齐步走”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应运而生。
  2“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要求高校要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弹性学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正是这种高等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所谓弹性学制,是建立在学分制基础上,以选课为核心内容,以学分和绩点来计算学生课程学习的量和质,并以此作为对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并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突破了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能满足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多种需求,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它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高校弹性学制发展状况
  
  1国外高校实施学分制情况
  学分制最早开始于美国哈佛大学(1872年),随后其他高校也相继实行学分制。二战后,日本也开始推行美国高等教育学分制;英国采用的学分制称为课程单元制;法国大学实行等值单元制;德国大学采用周学时制等。虽然模式不同,但都普遍实施了开放式的学分制度,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两个方面:①开放式的选课制度。欧美国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选修课,使学分制逐步走向成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平均每个专业360学分,选修课达300学分,占总学分的83%以上;日本、法国高校选修课比重也达40~60%。此外,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大学广泛实行开放式的选课制度。如哈佛大学与临近的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之间采取了开放性选课政策;日本允许学生在不同大学之间听课,所获得的学分可以互换,这种制度弥补了一些高校课程与教学资源的不足,挖掘并充分发挥各院校现有及潜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②实施弹性学制。在韩国,学分累积制度已成为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它认可在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历。学分累积制度的学分制也为美国高等教育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美国学分制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时间上课和选课,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随时毕业。而且,美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全美各学术机构通过查看学生的成绩单,能对其学业的量和质进行评估,也使学生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成为可能[1]。
  2我国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情况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国外引进学分制。1918年蔡元培率先在北京大学实行了“选科制”,东南大学等高校紧随其后,也将学级制改为选科制。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特别强调“谋个性之发展”,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52年开始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取消了学分制。直到1978年,才再次崭露头角。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此后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高潮”。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这一决定为我国高校实施弹性学制起到了行政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弹性学制发展极其不均衡。在重点高校弹性学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北京大学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有限度的弹性学年学分制,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课程学习实行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制。浙江大学从2002年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主张以“四选”即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选教师来推进弹性学分制发展的进程;在培养体系方面,主张将完全自由选修课程改为必修、限定、自由选修三大类课程,学生学习年限可以在规定学制下外延两年。
  而我国大部分的普通高校弹性学制的发展相对滞后。实行的一般是弹性有限的学年学分制,但在课程体系改革和选课上却举步为艰。有数据表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提前毕业率在千分之一以内,有的甚至为零;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也大部分属一种因成绩差未取得相应学分而不能取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从而被动延长的一种情况。弹性不“弹”、弹性不够或不充分是各普通高校的一种通病,弹性学制实施困难重重。
  
  三我国普通高校弹性学制发展的阻障因素
  
  阻碍弹性学制发展的原因复杂多样,但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最为关键:
  1认识和观念上存在偏差
  首先是高教管理配套体制的不健全。在一般情况下极大部分学生正常毕业时间在每年的6、7月份,因此按规定就业报到证和签约合同也在此时间发放,那么对于提前或延后到春季即2、3月份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不能及时拿到报到证,不配套的制度无形地给弹性学制发展设置了障碍。再加上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弹性学制的不了解,难免产生偏见。用人单位一方面对学生提前毕业的真实性会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对延后毕业的学生能力也会产生质疑[2]。其次是弹性学制在高校内部观念上未形成共识。认为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后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和谐。一些高校将目光只放在教学管理方面,而在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分配政策、教师管理等方面却“模样依旧”,与弹性学制管理相脱节。
  2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系有缺陷
  (1)培养方案弹性不够。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培养方案设计上,最低毕业要求学分一般较高,在160~180之间,课程体系设计上仍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这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
  (2)选课弹性不够。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不平衡以及教师激励和竞争机制缺乏,导致部分课程形同虚设或开出频率低。
  (3)不相适宜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目前普通高校虽然从名义上实施的是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但严格意义上说是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带有很强的学年制痕迹,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可能小。系统的选课管理制度、导师培养制度、学分互认互换制度,课程考核制度未全面建立和健全。
  (4)教学物质保障缺乏。弹性学制的核心是选课,实施选课就要有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普通高校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硬件如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容量等不能满足学生选课和全天开放的要求,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如教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能有效地跟上弹性学制发展和改革的步伐。
  (5)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意识淡薄,出现功利现象。普通高校弹性学制起步晚,实施氛围不浓,因此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另外按弹性学制培养的学生,毕业要求是以达到一定学分量为毕业条件的,除固定的必修课程和学分外,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只需达到相应的学分量要求即可,因此就不排除部分急功近利的学生为了拿满学分而忽视了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出现混学分、凑学分的现象。
  (6)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公,竞争和激励机制缺乏,教师教学积极性难以提高。在普通高校,教师教学课时酬金普遍较低,一个教师年底教学所得酬金远远不如一个申请到的课题所发放的奖金多,因此教师宁愿将精力花在科研上,也不愿多花在教学上。其次是鼓励教师多上课、上好课的激励机制缺乏。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强有力的考核激励措施,因此教师教学积极性难有提高。
  实施弹性学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它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教管理体制、社会及学校自身管理的方方面面。普通高校应借鉴国内外一些取得成功经验的范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弹性学制发展的后勤、人事、分配等一系列保障制度以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教学投入和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建设的力度,最大化地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改革课程体系,努力推进选课、选进程、选教师的实施,从而不断推进弹性学制的纵深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林静.高校学分制比较研究[J].教书育人,2006(1).
  [2]杜天霞.高校弹性学制实施中几点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7).
其他文献
“师范院校要达到传递先进知识与培养教师素质的有效统一”,单靠教育实习这一短期的阶段性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特点,应该是在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1]基于此,各大师范学校都加强了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技能培训的力度,将教育实习的内涵扩大化,以教师技能培训课为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素质。  笔者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教
期刊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90后”大学生将是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代个性鲜明自由的学生对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90后”理想信念教育将成为高校开展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一、“90后”大学新生理想信念状况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也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当前的大学新生多属于“90后”
期刊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反应了青春期人格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因此,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埃里克森关于青春期人格发展的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将持续人的一生,并要
期刊
每个阶段的班主任工作都有各自的特点。小学班主任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基本的文明礼仪;中学阶段则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到了大学阶段,班主任工作应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把握好班集体整体的发展方向,关心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大学生活具有学习自主性、生活独立性、社交活动广泛性等特点。虽然大学生从生理发育的角度看已经是成人,但心理发育水平还
期刊
奥尔特加·加塞特(1883-1955)是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西班牙政治和大学改革,兼有教授、作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多种称号,还从事过出版商和编辑工作,被誉为西班牙“共和国之父”。《大学的使命》是他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痛快淋漓地剖析当时欧洲大学的弊端,提出自己独特的改革
期刊
希尔斯在《学术的秩序》一书中写道:“除了教育,受到困扰的、贪婪的人性还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寻求救赎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单单大学成为提供救赎希望的中流砥柱。”[1]随着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人所关注。调查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差异也日益得重要。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消费资料时
期刊
从1994年我国开始招生并轨改革以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失去就学机会或难以维续学业,使高等教育有失公平。如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公平,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研究热潮。研究者大多认为,学生资助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诚然,我国十余年的大学生资助政策
期刊
远程教育具有教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分离的本质特征,而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出现正是应用这一特征实现了那些想要获得高等教育而又不能在高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习者的愿望。截至2008年,我国已经设立了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我国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过程中,形成了以普通高校网络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模式和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电大开放教育模式。教高[2002]8号文件提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
期刊
从1999年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专科院校升格或是由几所同层次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1]原有的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本科层次教育教学的需要。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顺利通过本科合格评估,新建本科院校逐年引进一大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
期刊
美国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典范。纵观这些大学,发现它们都具有高度权威性和严肃性的章程,具有管理和治校的良好氛围。作为世界知名院校的美国耶鲁大学能够在强手如林的高等教育界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章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耶鲁大学章程》内容概述    耶鲁章程规定其治理团体在法律上是董事会,是耶鲁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章程由序言和14章构成,全文共61条。序言部分较为简单,主要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