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多个方面就如何增强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 地位 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可以说是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残羹冷炙”,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弱,对文化基础课学习缺少热情,以至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处于非常尴尬地位。如何让语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没有文化基础的员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文化课,是学习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所的基础,是职校学生进入社会后能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当前我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武鸣县是一个有6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每年有10多万人外出务工,目前全县仅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武鸣县中等职业学校。武鸣县中等职业学校自1987年创建至今,已先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800多名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武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但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受“普高热”及靠近南宁市那些基础雄厚的职业学校的影响,生源大量外泄,生源数量严重不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少是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语文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步履维艰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困境。主要表现: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往往侧重于“一技之长”,着眼于就业,文化课受到了轻视,致使文化课教研活动偏少,文化课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的教学。
2.教师存在消极思想。教师面对这些后进生,“恨铁不成钢”,时间一长,工作就缺乏热情,再加上学生的自我放任,教师在教学中得过且过的心态就显得很突出,不认真备课,只为完成课程教学而教学。
3.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少语文老师都上了一定年纪,教育观念落后,教学中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语文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
4.学生认识存在偏差。不少学生带着很多无奈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思想不端正,就出现了诸如上语文课看专业课本、老师的要求全当耳旁风的现象。有些学生写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但他们总以自己将来“拥有一技之长足矣”的理由为自己搪塞。
(二)抓好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1.学校要重视语文课在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专生着眼,克服重专业重技能轻文化课的思想认识。在校园内,增强学校教研氛围。学校要注重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设备,真正使教师把语文的魅力展现到极致。
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无激情,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丧失“胃口”,届时任凭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如何投入,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因此,要想收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还应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改变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允许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实现教学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学生要改变“重技术轻文化”的思想观念。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学生,一定要切实改变过去的“重技术轻文化”观念,转变轻视语文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职业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推波助澜。
4.职校语文教学要与市场接轨彰显实用性。社会变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使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口语、应用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 地位 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可以说是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残羹冷炙”,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弱,对文化基础课学习缺少热情,以至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处于非常尴尬地位。如何让语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没有文化基础的员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文化课,是学习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所的基础,是职校学生进入社会后能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当前我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武鸣县是一个有6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每年有10多万人外出务工,目前全县仅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武鸣县中等职业学校。武鸣县中等职业学校自1987年创建至今,已先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800多名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武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而有益的作用。但近些年,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受“普高热”及靠近南宁市那些基础雄厚的职业学校的影响,生源大量外泄,生源数量严重不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少是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语文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步履维艰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困境。主要表现: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往往侧重于“一技之长”,着眼于就业,文化课受到了轻视,致使文化课教研活动偏少,文化课教师进行培训的机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文的教学。
2.教师存在消极思想。教师面对这些后进生,“恨铁不成钢”,时间一长,工作就缺乏热情,再加上学生的自我放任,教师在教学中得过且过的心态就显得很突出,不认真备课,只为完成课程教学而教学。
3.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少语文老师都上了一定年纪,教育观念落后,教学中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语文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
4.学生认识存在偏差。不少学生带着很多无奈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思想不端正,就出现了诸如上语文课看专业课本、老师的要求全当耳旁风的现象。有些学生写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字连篇,但他们总以自己将来“拥有一技之长足矣”的理由为自己搪塞。
(二)抓好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1.学校要重视语文课在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中职学校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中专生着眼,克服重专业重技能轻文化课的思想认识。在校园内,增强学校教研氛围。学校要注重对语文教师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设备,真正使教师把语文的魅力展现到极致。
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语文教学无激情,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丧失“胃口”,届时任凭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如何投入,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因此,要想收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还应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改变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允许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实现教学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学生要改变“重技术轻文化”的思想观念。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学生,一定要切实改变过去的“重技术轻文化”观念,转变轻视语文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职业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推波助澜。
4.职校语文教学要与市场接轨彰显实用性。社会变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才的流动,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也使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口语、应用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