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及引导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及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多维度的变化,呈现为开放化、多元化、独立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的前景是好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片面的行为,如大学生人际关系功利化、冷漠化、失范化等。我们有必要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引导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及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大学生不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Perneger认为约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1]。国内的曾蓉通过对重庆的3所大学的322名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状况调查,发现有77%以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和谐的情况。提出通过增强人际认知、培养交往体验和改进交际方式来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模式[2]。薛淑梅通过论述人际交往之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和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多角度提出解决的策略[3]。
  据统计,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到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己达到将近30%。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问题的思考。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就相当于半个社会圈,于是便出现了功利性较强的寻友定位,紧接着便出现阶层性的交往断层,这种非常态化的交往模式定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常态化发展,严重后果便是引发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于是,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引导策略的研究便成为当下教育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成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以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
  1源—社会转型
  大学与社会隔着一堵有形的围墙,大学看似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圈子,但实际上它却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内在潜规则其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圈子其实就是在社会这张无形的大网下,被一个又一个围墙包围起来的小社会,它的潜规则便是社会的潜规则,它的转型其实就是社会转型支配的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衍生出一些畸形化的元素,如城乡贫富差距、精神道德滑坡、骄奢淫逸暗涌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有其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等原因,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因为随着社会的转型,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必定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当中,一旦观念潜移默化了,要将其社会性的恶性肿瘤连根消除便是重大工程了。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学生的心灵之窗都是朝向于网络,而网络传递社会的声音之快,更是使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密切。所以,当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关系上的社会行为的衍化,其“源”便是社会转型带来的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的衍化。
  2流—心理障碍
  从社会转型的客观角度分析出大学生人际圈的非常态化的源头之后,更不可忽视的是要找寻其内因。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由于存在的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而直接导致的心理障碍不仅仅是出自于大学生自身,我们需从大学生主体角度出发,综合学校与家庭多方面的因素来探寻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凶手。
  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导火索是在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综合因素下交叉诱发产生的。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大学人际关系圈中受家庭背景的同化而出现的关系圈功利化定位的现象;又如高校文化活动平台的搭建多与少及其成效性;又如上大学后在老师同学面前呈现价值性高低的问题等形成自我膨胀或自我贬值心理的出现。无论是学校、家庭或是大学生,这些都在无形中导致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一定程度心理障碍。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来自学校的气场氛围与家庭教育方式才是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之源。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策略
  在总结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状况和对于“源”与“流”的探寻之后,接下来便是思考其有效的引导策略。
  (一)“源”:构建社会良性生态圈
  当前社会转型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源”的影响而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的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际关系处理的非常态化。所以,要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局面,首先需要着手的是社会大环境的净化。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精神道德滑坡、骄奢淫逸等恶性生态圈的有效诊治方式便是共同去构建社会良性生态圈,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个良性生态圈的影响。
  构建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圈就要求大学生们应抛弃虚拟圈,珍视真实圈;抛弃冷漠圈,寻回关怀圈;抛弃自私圈,共筑博爱圈……这些良性的社会圈其实本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将其遗忘了而已。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民族之根,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现实意义。之所以强调要先构建这个大的社会圈是因为学校这所“小社会”会有形无形当中影射其价值观与行为模式。问题不在于其自身的难易,而在于是否能找出其问题衍生之根,然后再找出支流,各个击破,方为破敌之要。
  (二)“流”:各个击破———突破心理障碍的支流
  1校园:知“融”而知“合”
  学校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动员全校力量及资源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在使大学生们“融”于一体的同时,也完善教学、文体、社团实践等各个板块的运行模式。学校欲优化大学生人际关系“合”的状态,必先采取措施使其“融”,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整体的大学氛围中。其一使教学模式互动化,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其二使文体活动多层化,在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等不同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深化其参与的宽度、广度与深度。积极引导一些存在某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大胆推倒自筑的围墙,去主动接触不同的人、事、物。通过这种“融”的气场,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合”的主动意识,从而对其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的处理产生积极效应;其三,使“同质圈”相融,寻找志同道合之友。在活跃的教学模式与多彩的文体活动下,仍存在着一些自闭型、自卑型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徘徊,无法找寻到自己的归属圈。此时,学校还应为这些特殊群体搭建“同质圈”,使其爱好与特长成为其寻找志同道合的定位点,从而使其获得归属感,渐渐培养社交技巧与能力,由此,渐渐解除其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2家庭:知“礼”而知“教”
  子女不教,父母之过也。此“教”非学校的知识授业,而是指子女在为人处世礼仪教化方面的教养之教。父母是子女最早、最亲密的“老师”,其言、行、思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受父母长辈的宠溺,缺乏集体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大自负,缺少宽容、仁爱、谦让、合作的意识,因此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易与人产生矛盾。不能从“礼”的角度与同学和谐相处,不能从他人角度换位思考,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引起人际关系的疏远。由此可见,子女不教,父母之过也。父母若不能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作为子女学习的榜样,又何以要求子女在“礼教”方面得体化呢?所以,父母应在重视“礼”的前提下,再去强调“教”的重要性。知“礼”而知“教”,用和谐仁爱的“礼”去感染子女、教化子女,多以身作则,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化解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在无形中教化子女正常的为人处世之风。
  3大学生:知“仁”而知“人”
  所谓“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所以,知仁,方可知人也。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知“人”是对他人的一种评价与了解,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是“知人”,而知人是获取“抑亦先觉”之“贤”的必经之路,是学会辨别“益友”与“损友”的必要手段,由此避免“匿怨而友其人”(《论语·公冶长》)的人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
  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从大学生主体自身而言,由于部分学生错误理解人际关系,将人际关系视为追名逐利的工具。在人际关系方面工于心计,结果人被物化,怎能不感到疲倦呢?怎能不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呢?大学生应该如何“知仁”,然后“知人”呢?欲“知人”,先“知仁”。“知仁”而后“行仁”,这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利义关系。知仁德,行仁德,仁德之心便会从言行中显露。知仁、行仁,有助于大学生纠正不正确的交际观。
  总之,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状况的现状分析,然后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源”与“流”两个角度分析并提出引导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及具体措施,对建构地方高校引导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模式,以期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实现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Perneger T V,Hudelson P M,Bovier P A.Health and hap piness in young Swiss adults [J]. Qual Life Res,2004,13(1): 171-178.
  [2]曾蓉.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模式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84-486.
  [3]薛淑梅.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1,10(17):151-152.
  [4]钟咏.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21):273-274.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课程改革要求现代高中英语教学要更加重视学生本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传统的英语教学
现实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可谓举步维艰!虽教改的进程已几度春秋,然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旗号下,“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于现实中。初中历史课仍不受重视!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战略进行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
提起“晒”,我总能想起一大片干净而温暖的阳光,从晴空万里中抛下,正落在肥沃的田野和奔走的行人身上,有着最纯粹的温暖.rn关于“晒”在字典中的解释,其中最原始的一条是:“
选取某公司2015年年报为案例,分析其术语、句子及风格方面易出现问题的基础上,简要的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在财经文本中的翻译流程和功能。突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充分发挥其软件优
非城镇大学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进取、勤奋是他们惯常的精神面貌,但是由于经济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农村大学生自身的不足等多方面的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1]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创新成为其显著特点,而人才则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新时期高校应把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对创新素质的认识与思考  创新素质是一种整体素质,它以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为基础,在外部条件的协调作用下,经长期社会实践而逐步形成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高中数学教师相对转变了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是由于数学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不足,导致当前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仍然较差。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要
休闲体育教育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传授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的扩展休闲体育的教育范围,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目前,休闲教育逐渐向更深的层次演化,进而提高整体的教育层次。休闲体育教育内容通过与相关学科的不断融合,体现了很强的包容性。尽管很多学科之间的重点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以休闲为主要核心,进行相互的补充。休闲体育高度的融合性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婚礼服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服装,是新郎新娘走进婚姻殿堂的重要服饰,备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现代女性并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西式婚礼服,加上对传统文化热潮的追捧,中式婚礼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