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砂田栽培西瓜甜瓜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tv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田是我国西北甘肃、宁夏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独特而传统的抗旱耕作形式, 是该地区农民群众长期与干旱作斗争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由于砂田在农业生产上抗旱增产作用突出,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在不能进行灌溉的条件下, 稳产保收极其重要的措施。砂田是利用河湖沉积或冲积作用产生的卵石、砾、粗细砂的混合体或单体作为土壤表面的覆盖物,在地面铺设厚度不同( 5~16 cm) 的覆盖层的农田, 是种植瓜类等作物的抗旱耕作方式。它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作为土壤覆盖的一种类型具有独特的价值。
  
  1 砂田的起源与作用
  
  砂田起源于我国甘肃省的中部, 面积达8 万hm2。近年宁夏砂田面积发展很快, 已达3.3 万hm2。关于砂田的起源, 据民间传说: 几百年前甘肃遭遇连年大旱, 赤地千里, 野无绿色, 粮食颗粒无收。有一位老农在山坡上发现一堆田鼠打洞时扒出来的砂石, 上面生长着几株穗粒壮实的小麦, 这启示老农仿效试验, 几经改良逐步推广开来, 流传至今。至于具体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 都无确凿的根据。据农史专家考证, 甘肃中部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经营的畜牧区, 直到元朝灭亡以后, 才逐渐发展为以汉族为主的农耕区, 可以肯定的说, 砂田起源不会在此之前。再据《洮沙县志》记载了一整套完备的砂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从包括作物布局、轮作休闲在内的耕作制度来看, 在古代历史条件下, 砂田要完成改进过程,绝非短期之功。由此可以认为, 甘肃的砂田应当起始于明代中叶, 距今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砂田集中分布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稀少, 在150~300 mm; 年变异率大, 季节分布不均, 7- 8 月份降水占总降雨量的60% 以上, 冬春干旱, 秋季暴雨多; 气候干燥, 年蒸发量为1 500~2 000 mm, 有的地区达3 000 mm; 冬季寒冷, 夏季较热, 昼夜温差大, 平均日温差为13~14 ℃; 无霜期短, 一般为150~180 d( 天) ; 日照充足, 全年平均日照长达2 600~2 700 h( 小时) , 夏季在14 h 以上。在上述气象条件下, 砂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良好的抗旱、保温、压碱效应和稳产、增产作用, 它是在年降水量基本可以供给耐旱作物生长的条件下, 经过铺砂作用而达到减少蒸发、增加降水有效性, 从而获得农业收成的特殊农业技术措施,恰当地适应了这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地理、土壤等复杂的自然条件。它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6 个方面, 即: ( 1)蓄水保墒, 提高水分利用率; ( 2) 隔热保温, 提高地温; ( 3) 减轻有害盐分积累, 防止土壤盐渍化; ( 4) 减少地表经流, 保持水土; ( 5) 土壤速效养分损失较小, 有利于土壤在较长期内保持一定的肥力; ( 6) 抑制杂草滋生, 减轻病虫危害。由于砂田的功能有效地协调和改善了土壤水、热、气、肥等状况, 达到土壤和作物之间的生理协调, 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 从而使作物达到稳产、早熟、优质、增产的目的。
  
  2 砂田的耕作技术
  
  铺压砂田是一项重要的农田基本建设, 要求地要整平,施足底肥, 砂质纯而净, 厚度均匀, 排洪渠道坚固畅通。选择压砂的地块要土层深厚、盐碱轻、土壤肥沃、理化性状良好,最好是伏天耕翻曝晒, 熟化土壤, 秋天晒后耙耱收墒保墒, 达到地绵墒足、无杂草。在整地的同时, 修好防洪沟渠, 严防洪水涌漫砂田。选砂要求含土量少、颜色深、松散、石块表面棱角小而圆滑扁平, 砂与石块的比例以6 ∶4 或5 ∶5 为好。块石一般直径在10 cm 以下。铺砂要均匀铺满地面, 铺砂厚度水砂田10~12 cm、旱砂田13~16 cm。铺砂时间以冬季为好, 在土壤表层冻结后, 不会因铺砂时人畜践踏、车辆行驶而破坏平整好的地表, 造成砂土混合, 降低砂田功能。铺砂切忌选在雨天或铺在冰雪覆盖的地面, 以免冰雪融化后拌成泥, 再加践踏, 破坏耕层结构, 使其变得地僵硬板结。为了保证土壤毛管作用良好, 下层土壤中盐碱不致于上升, 砂田铺好后最好用齿耙耙1 次, 把大石块耙到砂表面, 拣去过大的石块, 以后耕作不致挡耧。砂田是一种典型的覆盖免耕方式, 由于砂砾层的特殊结构, 所以砂田具有与一般农田不同的耕作方式和耕作机具。
  旱砂田使用的工具有: 耖耧有双脚耧和三脚耧2 种, 耧脚可装小铧, 耖耧对清除杂草有较好的效果。铲耧的作用是前耖后铲, 对清除杂草的功效显著。齿耧对疏松砂层和清除杂草的效果不如前2 种耧。施肥使用的工具有刮板、扫帚、铁铣、锄、齿耙、喂粪耧等。播种使用双脚宽耧、双脚耧、窄籽耧以及播种施肥两用耧。砂层耕作主要是耖砂疏松砂层, 破除板结, 以便接纳雨水, 减少蒸发和消灭杂草, 在夏季、秋季的雨后进行。雨后及时耖砂比雨前耖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可提高2.66%。新砂田耖1~2 次或不耖, 中、老砂田1 年内耖3~5次, 休闲的砂田耖5~7 次。收获后及时耖砂比收后半月耖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可提高0.3%。新砂田因肥力好, 一般不再施肥。施肥方法有穴施、条施和通施, 一般大田作物采用条施和通施。通施是一行紧挨一行扒开砂层, 施肥面积在90% 以上。条施是隔一行施一行, 施肥面积达50%~70%。穴施是在当年春季与播种同时进行, 即在瓜类作物的播种位置, 扒开宽窄15~30 cm 的砂层施入经过腐熟的肥料。还可用耧随播种时施入有机肥和化肥。
  砂田多用于种植西瓜、甜瓜。适宜砂田栽培的西瓜品种有西北生态型、美洲生态型、俄罗斯生态型、华北生态型的品种, 以及利用这些生态型品种作亲本育成的F1 代种, 这些适于在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品种都可在砂田栽培, 如鲁抗6号、金城5 号、西农8 号、高抗冠龙等品种, 在砂田栽培表现都很优良。甜瓜中的薄皮甜瓜、厚皮甜瓜两大类型都有一些品种适宜在砂田中栽培, 其中不乏著名品种, 如薄皮甜瓜有金塔寺、盛开花、白棒子等, 厚皮甜瓜有白兰瓜、玉金香、白玉甜、银帝等品种, 在砂田中栽培表现都很好。
  
  3 甘肃、宁夏2 个砂田区的不同特点
  
  甘肃、宁夏2 个砂田区属同一气候带, 但在西瓜、甜瓜栽培技术上各有特点。
  3.1 作物轮作
  在砂田西瓜、甜瓜集中产地是瓜类作物之间进行轮作。压砂当年, 在甘肃砂田区因降雨量较多, 多种耐旱的薄皮甜瓜和麻醉瓜; 而在宁夏砂田区则雨量偏少, 底墒不足, 当年就不能种西瓜、甜瓜, 因为遇到干旱, 新砂田的瓜会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3.2 砂田施肥
  在甘肃砂田区多采用宽窄行条施。宽行1.5 m, 为“白行”, 即不施肥; 窄行50 cm, 为“粪行”, 施肥时扒开窄行砂砾,扫净细砂把肥料翻入土中, 再覆还砂砾。追肥采用穴施, 即在 离植株15 cm 处, 扒开沙砾挖穴施入, 再覆还砂砾。宁夏砂田区因降雨量在200 mm 左右, 更为干旱, 为避免跑墒, 多采用穴施或耧耖施。
  3.3 种植密度
  宁夏砂田区, 旱砂地露地栽培采用稀植, 一般每667 m2种植200~400 株, 而水砂地上的塑料大棚内种植900 株左右, 露地种植600 株左右。甘肃砂田区, 旱砂地甜瓜和小果型西瓜每667 m2 种植1 100 株左右, 水砂地种植1 200 株左右, 唯栽培大果型西瓜品种时则种植300~500 株。
  3.4 整枝方式
  宁夏旱砂西瓜、甜瓜采用放任生长, 不整枝, 西瓜1 株留1 瓜, 甜瓜每株留6~10 个瓜。甘肃砂田区的整枝方法比较多,旱砂田西瓜中、小果型品种采取放任生长, 不整枝, 平均每株留1.6 个瓜; 大果型品种则均采用两蔓整枝, 每株留1 个瓜。甜瓜采用12 蔓式整枝, 薄皮甜瓜每株留3~5 个瓜, 厚皮甜瓜小果型品种每株留2~3 个瓜, 大果型品种每株留1 个瓜。
  
  4 砂田与地膜覆盖的异同
  
  砂田与地膜覆盖都是覆盖栽培, 其相同之处都具有增温效应, 但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大于砂田, 砂田土壤温度的增高是经砂砾受热增温后再向土壤传导而增温, 砂砾是传热的导体。而地膜覆盖下的土壤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高地温, 所以增温效应比砂田快而高。2 种覆盖栽培的土温日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但土层间温差地膜覆盖比砂田大。2 种覆盖栽培不同之处在于砂田的土壤保水力高于地膜覆盖, 在没有灌水条件的旱地主要矛盾是水, 而砂田有接纳自然降水、保水、稳水功能, 且地下盐分又不易上升, 故有明显的压碱作用。而地膜覆盖则不能直接接纳自然降雨, 而且水分的蒸发损失很大, 还由于盐分随土壤水分上升而造成土壤盐渍化。但地膜覆盖操作简便、省工、增温效果又好, 如把两者结合起来, 下有砂田保水、压碱, 上有地膜覆盖增温, 则其促进西瓜、甜瓜早熟效果必将更为显著。
  
  5 砂田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2 个砂田区降水量都较稀少, 一旦遭受旱灾, 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这是砂田栽培存在的问题。再有在砂田耕作中还难以做到精细耕作, 易造成砂土混合, 加速砂田老化, 降低砂田功能。
  砂田在西北干旱地区仍将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且2种覆盖方式只能互补, 不能取代, 加之土地资源丰富, 砂田还将会不断发展。如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实行节水灌溉, 将会更好地发挥砂田的作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砂田发展。
其他文献
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常遇到一些建造结构不合理的日光温室.如墙薄(后墙和山墙厚度70-80cm),脊高不足2.8m.后屋面角度小(小于300),填充的保温材料少(30—40cm厚),覆盖物棉被或草帘薄、质量差
2001年对中早熟厚皮甜瓜进行了1年3代繁殖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代繁殖的效果不同,第2代单果重0.85 kg,单果籽粒数134粒,显著高于第1代和第3代的单果重和单果籽粒数;可溶
1 和县瓜类的发展过程与生产现状    1.1 主栽品种及栽培模式  和县具有悠久的瓜类种植历史, 现在县政府所在地历阳镇更是瓜类种植大镇。1992 年之前主要采用露地栽培方式, 种植新澄类型西瓜或瓜农自留的黑皮大果型西瓜。1992 年之后主栽的品种由新澄等大果型西瓜品种改为以江苏省农科院培育的苏蜜1 号早熟型西瓜品种为主, 栽培方式也由露地转为小拱棚种植, 其间还有少量的薄皮甜瓜— —黄皮罐香瓜
临海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青花菜生产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青花菜生产基地,一般年生产面积4 000~5 000 hm2,占浙江的50%、全国的25%。临海青花菜内外销并举,以外销为主,国内冬春青花菜市场覆盖率在80%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鲜青花菜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年保鲜出口1万t,出口创汇在1 000万美元以上。  2006年6月起,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
小型西瓜立架栽培是使西瓜蔓沿直立支架生长的种植方式, 可有效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 增加种植密度, 提高坐瓜率, 减轻病虫害发生, 从而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莱芜市农科所近年一直研究西瓜立架栽培丰产技术,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夏西瓜于5 月底至6 月上旬播种, 秋西瓜在7 月上中旬播种, 8- 9 月收获。此时, 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植株长势弱,抗逆能力差, 病虫危害严重, 生产难度较大, 必须采取
江苏省东台市位于黄海之滨、江淮之间,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市)之一,而“怡丰”牌青椒已于2004年12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A级标志,本市常年青椒双大棚栽培面积稳定在0.67万hm2以上,青椒定植期11月份,比单大棚栽培提前80 d(天)左右,双大棚冬季棚内温度比单大棚高5℃左右,青椒上市期在3月初,提早了40~50 d,产品销往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667m2收
俗语说: 黄瓜好栽病难防。基于这一原因, 一些种菜新手不敢涉足黄瓜种植这一领域。即使是一些种菜老手, 尤其在保护地生产中也不敢大夸其口, 保证每年都能达到满意效果。因此黄瓜种植者对种好黄瓜多心存几分胆怯。种植黄瓜为何让人这么“望而生畏”呢? 关键是黄瓜病害多而难防治。霜霉病、灰霉病、角斑病、疫病、白粉病、病毒病、缘枯病, 以及一些生理性病害, 数数不下20 种。尤其是具有发病急, 传播快, 防治难
近几年随着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日光温室番茄生产面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逐步扩大。黄河三角洲地区一般于8月下旬到9月上旬育苗,10月中下旬定植,12月下旬到1月上旬开始采收,直至来年6月拔秧。但是由于连作,病害呈逐步扩大趋势,致使用药量也逐步加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为此,笔者从生态、栽培条件人手,针对目光温室番茄无公害生产病害防治进行了探索,从增强植株的抗病力、消灭初浸染源和营造不适宜病害流行发生的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