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cj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日光温室番茄生产面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逐步扩大。黄河三角洲地区一般于8月下旬到9月上旬育苗,10月中下旬定植,12月下旬到1月上旬开始采收,直至来年6月拔秧。但是由于连作,病害呈逐步扩大趋势,致使用药量也逐步加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为此,笔者从生态、栽培条件人手,针对目光温室番茄无公害生产病害防治进行了探索,从增强植株的抗病力、消灭初浸染源和营造不适宜病害流行发生的棚内小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 消灭初浸染源
  
  1.1 耕作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一是可以把遗留在地面的病残体、病原物翻入土中,加速病残体的分解和腐烂;二是土壤深翻以后可使习居土壤探层中的病原物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使某些病原物失去活力。定植以后番茄生长早期中耕应深些,以20~25 em为宜,以后应浅些,以10~15 cm为宜,生长旺盛后停止中耕。
  
  1.2 清洁田园
  包括2个方面,一是在蔬菜生长期间把发病的叶片或病残体及时除去,同时灌注2%的福尔马林或20%石灰水,消灭病原物,减少病原物在田间的蔓延;二是拔秧以后把遗留在地面的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下季的初浸染源。
  
  1.3 种子处理
  种子带有病原菌,常常是某些病害发生的初浸染源,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杀死病菌,因此很有必要。通常有2种方法,一是温汤浸种:将干种子放入 55~60℃的温水中浸泡约10 min(分钟),不断搅拌,直至降到28~30℃,浸种4~6h(小时);二是药剂浸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 min,或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 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播种。
  
  1.4 熏蒸温室
  一是高温闷棚,在番茄定植前10~15 d(天)覆盖农膜,密闭不通风,使棚内保持高温,依靠高温杀死部分病原物;二是定植前温室每100 m2用硫磺粉250 g、锯末500 g混合后分放5~6堆,点燃后密闭温室,熏24 h后通风。
  
  2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毛粉802、中杂4号、中杂103、金棚1号、铁甲、台作928、盖伦等品种。播种时,667m2用多蔺灵粉剂1~2kg拌成药土100 kg,1/3铺育苗畦,2/3播种后覆土,起到预防土传病害的作用。出苗后及时盖防虫网,可减少由昆虫传播的病害。幼苗2~3片真叶时分苗,苗距10 cm×13 cm,苗期喷83-1增抗剂或者5%菌毒清300倍液2~效3次,可有效防治苗期病害。定植前7-10 d用2 500倍矮壮素药液罐根,667 m2用100 mL,蹲苗5~6 d后可使番茄根系旺盛,增强抗病力。壮苗标准:幼苗株高20 cm左右,6~8片叶,第1花序70%~80%现蕾,茎粗壮,直径在0.6mm以上,多茸毛,叶片浓绿肥厚,根系发达,须根多。
  
  3 喷施保护性杀菌剂
  
  根据常年发病规律,在病害发生之前或者发生初期,在植株上喷施保护剂,使植株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孢于或者细菌细胞的萌发,或将其杀死,使病害不能发生、蔓延。如用DT 30%悬浮剂400~500倍液于初期喷雾。既能防治真菌性病害,又能防治细菌性病害;采用2%农抗120水剂150~200倍液,7~10 d喷1次,可防治叶霉病和枯萎病。
  
  4 加强栽培管理
  
  4.1 增施有机肥
  使用有机肥料如农作物秸秆、厩肥、绿肥等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生微生物,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可以间接防治土传病害。土壤中腐生微生物的生长可以抑制某些病原物的活力以其致死亡。有机肥料一般667m2用圈肥7 500 kg、鸡粪2 000 kg,使用前要充分腐熟。
  
  4.2 平衡施肥
  主要是掌握各元素的平衡使用,使用得当对减轻病害的发生有很大作用。如增施磷、钾肥可以增强植株抗瘸能力:高效钾具延迟植物发病的作用;锰能使种子的抗病力增强;喷洒10 mg/kg硼酸液作根外追肥,能促使植株维管束的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
  
  4.3 实行起垄栽培、垄上定植,定植后覆地膜
  这一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土壤湿度、增强土壤通透性,营造适宜植株生长的土壤条件,而且膜下灌水可以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起垄时一般1.2m为1畦,做成底宽30 cm、高15~20 cm的高垄,垄间为20 cm宽的小沟,每两行1组盖地膜。
  
  4.4 温、湿度调节
  4.4.1 湿度 番茄生产对湿度要求较高,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80%,土壤湿度前期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后期为80%,土壤水分过大或者过小、棚内湿度大均易诱发病害,主要采用放风和注意灌水的方法调节。灌水时选择上午进行,灌水后及时通风散湿,实行膜下、垄沟内灌水,避免大水漫灌,从而减少棚内湿度。
  4.4.2 温度 幼苗期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开花结果期最适温度为白天24~26℃,夜间5~18℃。低于15℃或者高于35℃容易落花落果或导致果实发育不良。除日光温室的结构合理外,正确选用覆盖材料是保证日光温室温度的先决条件。生产上应以采用EVA膜和高保温长寿无滴膜为主。尽可能选用消雾膜和转光膜。另外经常擦拭农膜,可保证其良好的透光性。加强通风管理,寒冬季节应在草苫外面再覆盖一层农膜,以保证室温。
  
  5 化学防病
  
  化学治疗的方法应在植株感病后进行。根据病害症状选用合适的药剂。喷药时应多种药剂交替使用,避免使用单一药剂,2种以上病害同时发生,可以选择能兼治的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用百菌清75%可湿性粉刺600倍液喷雾,或4%粉剂667 m2用量2~3.3kg喷粉,可防治各种真菌性病害;用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可防治番茄晚疫病、叶霉病: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可防治早疫病、叶霉病:粉锈宁15%可湿性粉荆2 000~3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白粉病、锈病;普力克72.2%水荆600~1 000倍液喷雾,可防治疫病。
其他文献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家庭的小型化,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后上市的小型礼品西瓜倍受消费者的青睐,本地许多生产者看准这一商机,充分利用早春栽培茄果豆类
国家西瓜甜瓜品种试验是由农业部主管部门安排的国家级品种试验.委托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主持。2008年安排的试验为无籽西瓜组(品种区试5个,生试2个);小果型西瓜组(品种区
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常遇到一些建造结构不合理的日光温室.如墙薄(后墙和山墙厚度70-80cm),脊高不足2.8m.后屋面角度小(小于300),填充的保温材料少(30—40cm厚),覆盖物棉被或草帘薄、质量差
2001年对中早熟厚皮甜瓜进行了1年3代繁殖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代繁殖的效果不同,第2代单果重0.85 kg,单果籽粒数134粒,显著高于第1代和第3代的单果重和单果籽粒数;可溶
2009年5月23日上午9:00在上海种都国际种业科技产业园.由共青团中央主办、上海种都公司承办的“促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上海种都项目”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仪式由共青团上海市
1 和县瓜类的发展过程与生产现状    1.1 主栽品种及栽培模式  和县具有悠久的瓜类种植历史, 现在县政府所在地历阳镇更是瓜类种植大镇。1992 年之前主要采用露地栽培方式, 种植新澄类型西瓜或瓜农自留的黑皮大果型西瓜。1992 年之后主栽的品种由新澄等大果型西瓜品种改为以江苏省农科院培育的苏蜜1 号早熟型西瓜品种为主, 栽培方式也由露地转为小拱棚种植, 其间还有少量的薄皮甜瓜— —黄皮罐香瓜
临海市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青花菜生产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青花菜生产基地,一般年生产面积4 000~5 000 hm2,占浙江的50%、全国的25%。临海青花菜内外销并举,以外销为主,国内冬春青花菜市场覆盖率在80%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保鲜青花菜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年保鲜出口1万t,出口创汇在1 000万美元以上。  2006年6月起,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
小型西瓜立架栽培是使西瓜蔓沿直立支架生长的种植方式, 可有效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率, 增加种植密度, 提高坐瓜率, 减轻病虫害发生, 从而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莱芜市农科所近年一直研究西瓜立架栽培丰产技术,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夏西瓜于5 月底至6 月上旬播种, 秋西瓜在7 月上中旬播种, 8- 9 月收获。此时, 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植株长势弱,抗逆能力差, 病虫危害严重, 生产难度较大, 必须采取
江苏省东台市位于黄海之滨、江淮之间,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市)之一,而“怡丰”牌青椒已于2004年12月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A级标志,本市常年青椒双大棚栽培面积稳定在0.67万hm2以上,青椒定植期11月份,比单大棚栽培提前80 d(天)左右,双大棚冬季棚内温度比单大棚高5℃左右,青椒上市期在3月初,提早了40~50 d,产品销往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667m2收
俗语说: 黄瓜好栽病难防。基于这一原因, 一些种菜新手不敢涉足黄瓜种植这一领域。即使是一些种菜老手, 尤其在保护地生产中也不敢大夸其口, 保证每年都能达到满意效果。因此黄瓜种植者对种好黄瓜多心存几分胆怯。种植黄瓜为何让人这么“望而生畏”呢? 关键是黄瓜病害多而难防治。霜霉病、灰霉病、角斑病、疫病、白粉病、病毒病、缘枯病, 以及一些生理性病害, 数数不下20 种。尤其是具有发病急, 传播快, 防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