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患者多功能反穿衣的设计及应用

来源 :福建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yi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CU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各种管路多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原因,着传统的普通患服不利于穿脱和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且危重症患者绝大多数存在意识障碍,不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加大。祖学育等[1]认为普通患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费时费力,增加护理工作难度等缺陷,已不适应危重患者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松果菊苷(Echinacoside,ECH)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不给予任何试剂干预)、MPP+组(500μmol/L MPP+处理细胞24h)、ECH组(1、3、10、30μmol/L ECH预处理细胞24h后加500μmol/L MPP+处理细胞24h)。CC
目的探讨多层旋转CT(MSCT)及磁共振(MR)检查对眼眶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眼眶肿瘤60例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MSCT、MR检查,分析MSCT、MR单一及联合检查诊断效能。结果60例眼眶肿瘤患者,18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神经鞘瘤,13例血管淋巴管瘤,10例静脉性血管瘤。经MSCT、MR单一或联合诊断,MSCT联合MR的检查检出率95.0%、特异度96.2%、敏感度92.7%,均高于MR(90.0%、83.3%、82.9%)和MSCT(81.6%、77.9%、78.2%)
高渗药物是指渗透压较高的药物如50%的葡萄糖、甘露醇等,高渗药物在使用时对患者的血管伤害和刺激性较大,易产生肢体疼痛,造成静脉炎和静脉血栓[1]。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可利用导管穿刺患者的外周手臂,而该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能有效避免高渗药物与患者手臂静脉直接接触,冲释药物,保护患者上肢静脉,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
急诊科作为临床实践技能较强的科室,其护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1-2]。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PBL)是临床护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主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探索性学习的方式,将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3-4]。
化疗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呃逆是化疗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化疗药物刺激损伤膈神经易引起呃逆,患者主要表现为频繁而短暂的“呃”音,不能自行停止。呃逆会对患者的进食、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有恶心呕吐症状,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有效防控化疗后呃逆对化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应用镇静止吐药、行为干预疗法是临床治疗呃逆的主要方法,但是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临床长期实践发现,内关穴注射甲氧氯普胺可有效缓解呃逆症状。本文就针对性护理联合内关穴位注射甲氧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的改变,颈肩腰背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颈肩腰背痛反复发作,极难彻底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1]。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针灸推拿、小针刀、外用膏药、局部封闭等[2]。而体外冲击波是将气动产生的脉冲声波转换为弹道式冲击波,经治疗探头的定位与移动,产生镇痛、机械压力及空化效应,以达到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和淋巴回流,松解粘连的组织,减轻肌肉张力,缓解疼痛的目的[3]。
缺血性脑卒中为导致人类残疾、死亡的重要病因,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中,颈动脉狭窄约占15%~20%[1]。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是当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效果确切等特点[2]。但研究发现,CAS后若不施加针对性管理或管理不当,低血压[3]、高灌注综合征(CHS)[4]、深静脉血栓(DVT)[5]、微栓塞[6]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达33.90%、1.40%、70%.
胃癌是我国高发癌症[1].据WHO统计,2018年全球胃癌的发病例数已突破103万,其中44%来自我国,总死亡人数超过78万,其中50%为中国人.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但由于
期刊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鉴别颅内静脉窦血栓与蛛网膜颗粒的有效性。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MRI结合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CE-MRV)确诊为静脉窦血栓和行MRI检查发现对枕骨产生压迹的后枕部蛛网膜颗粒的病例资料。共纳入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33例,磁共振检查发现后枕部存在蛛网膜颗粒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41例,分别观察其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等序列特点。结果急性期静脉窦血栓患者8例,T1WI呈等信号,T2WI及FLAIR低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联用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产程潜伏期内对产妇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6例于我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均在产程潜伏期对足月初产妇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镇痛操作,对照组使用2mg罗哌卡因+4μg舒芬太尼,观察组使用4mg罗哌卡因+4μg舒芬太尼,再应用自控泵进行后续镇痛。比较镇痛前即刻,镇痛后5、10、30、60min,宫口全开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比较分娩过程中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出血量,出生后第1min新生儿的Apgar评分,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