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物之沈从文:一路上的爱与哀愁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boy2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沈从文临终前,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要说。他回答道:“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风云流散,他轻轻卸下了人生的重量,自由而去。
  晚年时的沈从文,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生阻碍,得失荣辱置身度外、心地明净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曾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均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有人说,虎耳草的花语是“持续”,沈从文一生持续“爱的力量”,在写作和文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现在,我们采撷他生命中的几朵小小浪花,让它开在我们敬仰与思念的心田。
  求学路上:有一种坚持叫热爱
  1922年夏,20岁的沈从文初到北京,一心想去大学读书。他的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虽没给予物质资助,但送给他一句很受用的话:“既为信仰而来,就要坚守信仰,因为除此外你一无所有。”正是这句话支撑着他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日子。
  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只有高小文化的沈从文,未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只好放弃愿望,开始自学。每日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便是佳肴,每天一早起来就直奔宣武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当时,沈从文住在一所会馆的小亭子间,冬天下大雪时,没有炉子,身上只有两件夹衣,他就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双手发肿、流着鼻血写小说。1924年冬,沈从文怀着一丝希望,向几位知名作家写信求助。
  郁达夫看到信后,立即去看望他。敲开门,望着如此瘦小的沈从文,郁达夫不禁吃惊地说:“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小,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好好地写下去……”郁达夫看吃饭的时间到了,邀请沈从文去附近吃了顿饭,内有葱炒羊肉片,结账时,一共约一元七角多。饭后两人回到小亭子里谈了一会儿,郁达夫告辞时,看到沈从文身上衣衫单薄,于是把自己的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留了下来,同时把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角多的零钱放在了他的手上,看到这些,沈从文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此后,他不懈地努力,几个月后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这篇文章被北大教授林宰平看到,他被这个年轻人坚定的信念打动,遂介绍一份工作——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办事员,月薪20元。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有时夜间写作,竟致晕倒,伏在自己的一滩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他的学生汪曾祺就曾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鼻血痕迹的手稿。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雕琢出来的。《边城》不到七万字,写了半年。
  编辑提点:人世间的杰出文字,大都是“发愤之所为作也”,沈从文看似轻松自如的文字,真正浸透着“血”和“泪”。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却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作家,并无限接近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在这背后,是沈从文始终如一的努力和坚持。
  适用话题: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坚持;遇见……
  追爱路上: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在学校当中文老师时,爱上了本校英语系的一个学生张兆和,并开始了疯狂的追求。沈从文最擅长的武器仍然是手中的笔,可一份份热烈的情书寄出去了,却始终没有一点回音。张兆和带着厚厚一摞情书,找校长胡适抗议。没想到的是,胡适竟笑着建议:“这也好嘛,他的文章写得蛮好,可以通通信嘛。”张兆和有些尴尬,追求者众,如果给每个人写回信,还怎么学习?
  自此,理性沉稳的张兆和抱定“你写你的,与我无干”的态度,继续对沈从文不理不睬,并开始刻意地回避着他。由于没有收到明确的拒绝,沈从文凭着一股乡下人的憨气,继续不断地写着信。尽管没有回信,张兆和却禁不住那些文字的好奇与诱惑,她仔细阅读了每封来信,在其中一封信中,沈从文带着无尽的爱慕与崇拜,写下那段著名的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1932年夏,暑假过后,沈从文决定直接跑去苏州看望张兆和,为两人四年的关系做一了断。去的那天,张兆和碰巧去图书馆看书,接待他的是热情通达的二姐张允和。沈从文黯然返回宾馆,以为张兆和故意避而不见。然而没过多久,在二姐的授意下,张兆和登门邀请。带着一大包英译精装版的俄国小说作为礼物,沈从文再次来到张家。
  这之后,沈从文给二姐写信,托她征询父亲对这件婚事的意见,同时给张兆和写信:“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向来主张婚姻自由的张家父亲很开明,得到他的同意后,张兆和与二姐一起到邮局给沈从文拍电报。二姐的电报上只有一个字:“允”,张兆和害怕沈从文看不懂,加发一条:“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编辑提点:这可谓是一段才子佳人般的爱情,但并非是一见钟情。沈从文以其才华、真诚、执着,逐渐赢得了张兆和的芳心。爱情,也许是幻梦、是坎坷、是无尽的距离,但只要心中有真爱,终会等到曙光来临的那一刻。
  适用话题:执着;信;为爱勇敢……
  为师路上:授人以渔
  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慕名而来的学生甚众,教室里挤得满满的。他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在忙迫中十多分钟便讲完了。他再次陷入窘迫、无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议论传到胡适耳里,胡适微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在大学里当写作教师,与留洋的大教授相比,沈从文的工资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沈从文讲课非常谦抑,非常自制,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绝不哗众取宠,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就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在他的学生汪曾祺眼里,他的写作课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他给学生出作文题目如“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等,做这样的片段习作,是有好处的,可以锻炼基本功。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汪曾祺认为,这句话是小说学的精髓。沈从文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见解精到,文笔讲究。除此之外,他还会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自己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他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经他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完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動手,细心耐烦。   編辑提点:从最初的怯场,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沈从文教授写作的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汪曾祺希望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从文的方法试一试。如今我们的写作课收效甚微,原因往往是不得法。沈从文的做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提醒,那就是一个师者需博览群书,懂得写作原理,肯下苦功夫,如此才不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
  适用话题:我的课堂;师者;付出与收获……
  坎坷路上:弦断有谁听
  1968年12月,思想宣传队进驻沈从文工作的历史博物馆。全馆人员都集中到馆里睡地铺,沈从文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划归牛鬼蛇神的“牛棚”。副馆长陈乔回忆这个时期的生活,“我跟沈从文都住进牛棚里,一个屋子住好几个人。先是审查批斗,每个人挂一个黑牌子,弯腰低头。然后学毛选,参加劳动,搞卫生。他在那种境地中还总想读一点书,考虑他的编著计划。我劝他注意休息,他说:‘不读书,生活没乐趣,活得无意义。’” “文革”中,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沈从文都没有考虑过自杀,因为他早已自杀过了。1949年2月28日,他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两腕脉管也划伤,又喝了一些煤油。多亏妻子张兆和的堂弟张中和发现及时,他被送到了医院。他的自杀来自自己的内心危机,也来自时代的压力。
  在沈从文的学生、作家汪曾祺看来,沈从文受到“致命的一击”,是政治上的迫害,他被定性为“反动”作家。建国后,他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工作,居家艰难,长期住在胡同里。有一年雨水多,许多地方被淹,他站在门前轻轻地叹息:“雨愁人得很。”他的孩子们听见了,批评他说:“农民不会这样想。”
  1978年全国第4次文代会后,沈从文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各色各样的拜访者接踵而至,国内的报刊也开始出现重新评价沈从文文学成就的文章。与沈从文有过多年友谊的萧离解嘲似地说:“沈先生的行情正在看涨。”对这一切,沈从文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文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
  1985年有数人一起访问沈从文,说起“文革”中他打扫女厕所,在场一位女记者动情地拥住他肩膀说:“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不想,83岁的老人当下抱着她的胳膊,嚎啕大哭起来,“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所有人都惊呆了。
  编辑提点:沈从文生前矛盾重重,诸多坎坷,有着一言难尽的心路历程,从少年当兵到最后以文人示人,仿佛是两个世界,他情感的丰富与敏感常让人唏嘘。无论时代给予了他多大的苦与难,他对待这个世界始终是抱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他的一生,就如他的墓志铭一样: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奋斗一生,从容一生,不曾改变的依然是心中那份热忱。
  适用话题:苦难;理解与隔阂;得到与失去……
其他文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上,匏樽相错人人谈笑自若,却有人暗叹其虚伪做作。江湖之中,斜阳草树人人悠闲清静,却有人暗叹视野狭小,想要入世拼搏一番。我认为,入世出世并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  立于山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却无奈于人人如在云雾之中的扭捏作态。安于山谷,感受自然之美,却惆怅于眼界甚窄,只能够“望做官兮天一方”。但在我看来,这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抉择,既然喜爱山顶风光
冲 刺  季美林六十多岁,有人开始称呼他“季老”,他很不服气,没觉得自己很老;到了古来稀的年纪,他依然没有为年老发愁。既然上帝垂青自己,他就决定再好好干一番大事。于是,他70岁时着手写《糖史》,80岁时他加大了步伐,开始冲刺。  他住在清华园里,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写作,这样风雨无阻,寒来暑往。有人劝他:年纪一把,还这么拼干啥?他觉得,躺在“老”上睡大觉,跟死了没什么两样!“焚膏油以继晷,恒
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景》中有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如一条纽带,牵系着个人、历史以及未来。  谈及文化,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定是文字。公元前3400多年前,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而今两河流域的人已无法认出石头上的字迹;五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圣书字,而今金字塔下的
近日,一篇名为《为赵宇琦投票》的文章在网络流传,与常见的为明星投票不同,此文主角赵宇琦是河北省河间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因为品学兼优入选了当地“新时代好少年”。在当地文明办发起的投票活动中,有网友无意中发现赵宇琦家庭困难得票较低,于是自发为其投票。据介绍,这位名叫赵宇琦的女孩母亲去世,父亲在外打工,家里还有身患残疾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靠她照顾。此次好少年评选,因无人为她拉票,以至于得票率很低。而经过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1月8日,中国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并颁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共同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1.坚守初心,淡泊名利。正如刘永坦所说:“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④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邱吉尔)  ⑤能够战胜瘟疫的,只有人类的正直。(加缪)  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俗语)  人们通常把那些难以预测、意外发生、影响深远的非常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
萸江文学社,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因学校位于资水之滨,而郦道元《水经注》谓资江安化段为“茱萸江”,故名之。  文学社自1984年成立以来,以“丰富校园文化,展现自我风采”为宗旨,经常开展文学讲座、采风、鉴赏、文学沙龙等活动。创刊以来,已有数百篇学生习作在《语文报》《高中生》等报刊发表。社刊《萸江文学》迄今已连续出版72期,成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梦想启航的摇篮。  指导教师:谭文淼 陈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  ——《小窗幽记》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于众声中推读书声为首,评其一等一的清幽超然。究其缘由,实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之根源使然,也是千万年书生内心深处对古老智慧的寄情之所在。  徂川不息,时光跳踯。多少个日夜被时代的风雨猛烈洗刷,多少故事在历史的典籍中被记载。古时的横槊赋诗不再有,过往的斗酒
嘿,新来的,你是谁?  老师说,你是班里最调皮的那个。同桌说,你是旁边爱看小说的家伙。网友说,你是他不开心时想倾诉的对象。哥们儿说,你是篮球场上的“打铁之王”。  成绩表用数字锁定你的位置,书本拿厚度丈量你的思考。老爸总跟人吹嘘你特别阳光,老妈把“懒”“就知道上网”和“你一点都不像我年轻时”挂在嘴上。  你有名字,有民族,血型星座也清清楚楚。你爱喝奶茶,讨厌粉笔和黑板发生摩擦。几个月前你读到一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