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山水画中审视古典园林“三境”的艺术表达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有着相同的文化和思想基础,中国山水画所表达的感情与古典园林的气质不谋而合。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园林的美学意境分析,探讨古典园林“三种境界”的创作手法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突显出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写意、深远的意境之美,以增进我们对古典园林意境传达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山水画古典园林意境创作手法艺术表现
  引言
  我们如果把中国古代诗歌看成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则必然是中国建筑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山水诗画是对自然风景的临摹,古典园林就是自然风景最真实的写照。古人将自己的心灵寄情于自然山水,又把在自然山水中得到的感悟通过园林现实化。山水画和园林同样讲求“意境”,园林是文人高蹈隐逸、寄情山水的心灵世界。古代文人期望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解放与灵魂的自由,隐匿于城市山林来摆脱官场的喧嚣与繁杂。万世长存的自然飘然凌驾于韶华易逝的尘世烟云,几千年来这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用毕生意志和灵魂所孜孜以求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形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中一虚一实、形影相随的双壁。它们之间不仅仅有现象上的关联、气韵上的通达,最重要还是在意境上达到高度的重合。中国元代何澄的《归庄图》,来源于晋代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幅画作以灵动的自然山水为大背景,主要人物连续出现并井然有序,在全景式构图中,一段一段地描绘出了陶潜毅然辞官回归故里的生动情节。山石古木运用枯笔书绘,掺杂以写意的薄墨轻轻晕染,苍健中蕴含着细腻,直率中包含着灵逸。与其说是画,倒不如说作者描绘的是一种精神创造。是作者精神对象化的产物,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升华,是一种感悟自然的精神折射。置身于人化的自然——中国园林中足不出户的达到与自然山水的亲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心灵的净化。这也是中国园林在更深层次上高于自然山水的意义所在。
  一中国山水画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是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发展起来的,山水画是古典园林的蓝本。中国山水画的精妙之处在于真正的画意不在所呈现出来的物体上,而是在画面之外,在空白之处,在不同观赏者的想象中。由于思维的无限制性,所以山水画是以有限创造无限,“笔愈少气愈壮,言不尽而意无穷”。中国历史上有“禅学昌明,山水方滋”之说。禅意的觉悟,并不是消极无为的避世,而应该是参与但是不鼓励在各种紧张的自我心情中的纠缠。这恰恰与中国文人精神实质相吻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见很多典型的禅因素。
  自从唐五代以来禅宗兴起,山水画兴盛,人物渐渐成为画中点缀。所以,在许多山水画中人物的处理有“寸马”、“分人”之说。这说明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以人为主的认识变成以自然为主。上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到魏晋时期的天人合一,再到唐代以新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生的存在视作“沧海之一粟”,这种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变化是思辨的进步,是艺术超越政治,艺术脱离功利的重要一步。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的意境表达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山水画不拘泥于有形的物象,反而是通过有形来衬托无形。而园林的意境营造也不仅仅停留在直白的临摹自然景观,往往是借用园林中的山水、植物、构筑物的景观空间组织,渲染出意境,体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参与者一种精神感悟。山水画是二维的,而园林则可以看成是三维的画,园林与山水画有着空间的同构性。我们如果以文人写意画作为参照,那么园林建造,就不应该仅仅只是技艺或艺术,具体地说,就是园林的文学化、心灵化,用有限的构筑物、山水、植物,突显出某一个特殊空间的别样诗情画意,最大程度的把参与者审美过程中脑海的思想感情、空间想象、景观感悟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引向更为具体的方向和内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创作手法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说诗歌中存在三种境界:第一,物境——单纯地描写出山水的本真形态的为“物境”;第二,情境——能够借助自然景观的表象从而产生出情感的为“情境”;第三,意境——能够通过一个物体或者一个空间来说明和表达作者思想灵魂的为“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传统创作方法跟诗歌的创作方法惊人相似,同样有三个创作“境界”。这种创作过程,我们可以看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高度结合。
  第一种境界是描绘出一个流水潺潺、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自然美”的境界,我们把这种境界称之为“生境”。“生境”的出现是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于自然和生活的最为原始质朴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手法的表现。这种创作手法不矫揉造作,以自然山水为蓝本,通过山石、植物、水体的自然形态真实再现了人们向往的山林野趣的生活。
  第二种境界是将在自然和日常生活中遇见和感悟到的自然美,通过艺术的处理和人为的提炼加工,从而升华到“艺术美”和“人工美”的境界,这个时候经常会将自然山水画的抽象理论和园林设计师的个人艺术风格进行有机结合,我们把这种境界称之为“画境”。园林的建造者们往往会游历名山大川,将自然中山川河流树木的形态走势变化领会在心,游历归来后将所见所闻所感挥毫泼墨于画卷中。此时,画家画作中所描绘的山水风景已经不是我们所见到的自然中毫无修饰的山水风景,而变化成画家主观意识中经过艺术提炼和概括的山水风景。园林建造者用手中最简单的笔墨,收获了最深远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的产生源于建造者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建造者对自然的高度概括,用抽象手法提炼出最精华的内涵。
  第三种境界是在“生境”和“画境”当中由景生情进入到情景交融的高潮。这种情感的上升和变化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第三种境界“意境”。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许许多多类型的建筑空间筑就了相当多的辉煌与奇迹。而古典园林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让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暂时摆脱世俗纷扰,在园林空间中获得一丝宁静。让自己躁动已久的心灵得到洗涤与沉淀。园林是中国人感情上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明代著名的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提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但又不满足于单纯模仿的特点。这既是园林设计师们一直所谨守的准则,同时也是园林参与者的普遍审美标准,这两者一直互为因果。古人在追求“宛自天开”的目标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人为”经验,即古典园林中借景、障景、对景、聚景等设计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园林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对园林意境的营造是极有裨益的。“意境”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追求,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而造园高明之人,则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建筑意境,让园林所创设的各种物象场景和建造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交融使二者产生和谐的共鸣,让园林的气韵、构思、创意得到最充分的展现,称其园林的“意境”表达。
  三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艺术表现
  英国的自然风致园追求“自然如画的景观”,日本园林的精髓“枯山水”起源于禅宗水墨山水画的构思。而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中国山水画重写意,西方风景画重写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变化多端,用来满足参与者在园林中的日常休息、读书下棋、品茗听戏、会友对诗等诸多生活情趣的各种要求,而这些日常生活情境在山水画中也时常体现。例如,廊子的运用在《园冶》中说到“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尽量做到随着地形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园林建筑灵动流转的外观气质、木质结构独特的漆艺装饰、粉墙黛瓦与古木山石搭配成的园林景观,渲染出了一种恬静淡雅犹如泼墨山水画般的意境。家具陈设,各式雕刻漏窗、月洞、匾联匾额、石材铺地等,都体现出相当高的建造水平。
  从假山和置石的构筑方法上,我们能够隐约寻找到自然山体构成规律,同时也能感受到例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宋代画家郭熙认为“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古典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山体的简单临摹,而是概括以后抽象的写意自然。将自然风景中的名山大川用艺术的眼光来加工处理,极力做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江苏扬州两座园林中的假山传说是出自以为叫做石涛的僧人之手,他既是一位禅师同时也是一位画家,这位禅师将假山的堆叠手法和传统的美学思想相结合,鲜明地表现了这位艺术家禅师的“写天地万物”而终“陶咏乎我”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植物的外形和质感上力求表现出植物最本真的自然天成的形态之美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的趣味和境界。所以,园林内植物的挑选和配置也受到山水画中对植物的审美要求的影响,注重植物姿态的舒朗、色彩和香气的清新淡雅,既具有象征意义能够体现园主高尚的品格,又能够细细欣赏和把玩。结合园林内的环境达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上的通感享受。
  园林中理水方面,郭熙在《画训》中说:“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古典私家园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历来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的说法。古典园林中再造自然一个非常主要的手法就是将理水与叠山同时考虑。假山因为水的存在而彰显活力,水又因为与山体相互印衬显得自然灵动并且让整个园林脉络贯通。古典园林中的水体大多是讲自然的江河湖海写意化的重现于咫尺之地,以小见大、尺波勺水以尽沧溟之势。
  园林建筑的外观,由暴露在外的木构件和各式坡面屋顶的曲折起翘,表现出丰富的线条造型美。木构件的装饰、加上石材瓦件等多种材料的运用,表现出园林建筑的色彩美和质感美。所有的构成都给予了建筑外观形象一种如诗如画的吸引力。这些细节都组成了具有律动的一首和谐的交响乐。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从自然山水画中学习和借鉴了大量的创作方法。从古典园林的整体平面布局上分析,园林往往都是自然式的不规则的,这种布局方式最完整地保留了自然的形态和样貌,简洁有力地塑造了自然山水的灵魂。凝炼自然山水的神韵,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同时还涉及到听觉、嗅觉、触觉等通觉,微妙的季节变化,沧桑的气候变化,都可以改变景观空间的意境,甚至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感知。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触觉感受和文字符号的感受,这些感受并非是园林的“三境”,而仅是引起“三境”的几种媒介,只有通过这些感受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在人们的意念中激起的“物外之境、景外之情”,这才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三种境界,才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更具有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 钱正坤:《中国建筑艺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孙立新:《浅析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特点》,《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 崔华春、寻胜兰:《江南园林的山水画美学意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 (明)计成:《园冶》,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年版。
  [5] 谢耳又:《浅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其他文献
词缀构词法在现代汉语词形学的研究中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任学良1981,沈梦璎1986,马庆株1995,汤志祥2001)。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独立形态的特殊性,汉语词缀的定义鉴别具有很大的难度
6月22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决定,把对产糖农业的补贴削减百分四十.如果欧盟成员国批准这项计划,由此导致的糖价下跌将会迫使欧盟内外成千上万的糖农放弃产糖作物的种植.
期刊
期刊
3D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过去,我们只能观看二维的电视,只能拍摄二维的视频。而在今后,这一切都将彻底地改变,我们可以使用3D技术记录下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以用3D技术纪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