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的傲慢

来源 :意林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29年7月10日,雨果请了一批作家、诗人和画家,来听他朗读新写的一部戏剧。雨果的家在田园圣母街11号,屋后有一个罗曼风格的花园,里面有一潭碧水和一座简陋的小桥。再往里,有一个小出口,一直通到美丽的卢森堡公园。
  当晚受到邀请的有大仲马、巴尔扎克、梅里美、维尼、缪塞、圣勃夫等。这样的沙龙在巴黎是寻常的,几乎每天都有。沙龙就是巴黎文化的摇篮,也是大师们的舞台。
  雨果脸色苍白,表情阴郁而深邃,用一种威严、庄重的声音朗诵着自己的作品,朗诵到高潮处,眼睛里放出闪电一样的光芒。听众们仰着脸,听得如痴如狂。朗诵完毕,语言的夸赞已经无法表达他们的激动,漂亮的女士连声说“不行了,我要昏倒了”。年轻听众又跳又嚷,拉着雨果的手大喊“穹窿”“金字塔”“大教堂”,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这样的沙龙,你将一頭雾水,不知所云。这些听上去如同黑话的呓语,是小圈子里对雨果别致的惊叹。在这热烈的欢呼声中,雨果显得自信而强大。可是他的一些朋友生出了另外的情绪。
  30岁的巴尔扎克坐在一个角落里。他胖乎乎的脸上挂着笑容,挺着个大肚子,在这个文质彬彬的场合显得有些粗野。他好不容易开办了一家印刷厂,可是经营不善,去年倒闭了,欠下一笔巨债,害得他东躲西藏了好长时间。现在他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写作。前不久,请朋友帮忙,出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朱安党人》。报纸也发了几篇报道,几乎都是批评。《费加罗报》说“剧情混乱,段落冗长”。《环球报》说他的语言“错误而且充满矫饰”。《软毡帽报》直接说作者“缺乏写作经验”。书只卖了300本,这让他很受打击。正在沮丧之中,他接到了雨果的邀请。雨果读到了他新出版的小说。
  众人对雨果的吹捧,让巴尔扎克很不以为然,同时又对吹捧的不是自己而心如刀绞。于是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大仲马先生这一天显得特别激动,雨果刚刚朗诵结束,他就一把抱住雨果举了起来,大声喊道:“让我们把你带上荣誉的宝座!”
  一年前,大仲马还是奥尔良公爵森林管理处的一个小职员,因为经常躲到管理处放墨水瓶的小屋里写剧本,影响了工作,被开除了。大仲马四处求人,终于在不久前才把这部偷偷写成的剧本搬上了舞台。没想到,《亨利三世及其宫廷》一上演,就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大仲马受此鼓励,打算就此投身写作,好好搏一搏。他与雨果都是27岁,两个同龄人一见如故。不过很快,他们就将成为戏剧界的竞争对手了。
  高傲的维尼比大仲马和雨果年长五岁,已经是有名的大诗人。他和雨果早就是好朋友,还是雨果的证婚人。他刚刚写好了一部浪漫主义戏剧《威尼斯的摩尔人》,很自得。看大家对雨果不可思议的赞美,心里很不乐意。就在参加完这次朗诵会后的第四天,他也举办了一场。他把同一批人请到了家里,读他的剧本。这就有点比试的味道了。据说他家那次的气氛比较庄严。
  梅里美比雨果还小一岁,才26岁。虽然人们最熟悉的《卡门》还没有写出来,不过他已经发表了许多小说和诗歌。甚至歌德和普希金都热切地向自己国家的读者介绍他的作品。他和比他年长20岁的司汤达是至交好友。在他参加雨果沙龙的时候,司汤达正埋首在家写《红与黑》。不过即便司汤达不忙,雨果也不会邀请他。两人不和。这在巴黎的沙龙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司汤达的《拉辛和莎士比亚》与雨果的《〈克伦威尔〉序》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可是人们甚至都不认为司汤达是一个作家,而雨果已经是浪漫主义的领袖。梅里美为了撮合两人,把他们请来家里,还亲自动手做了两个菜。据当时最著名的评论家圣勃夫说,两人见面以后,像屋顶上的两只猫,弓起背,怒目而视,大家不欢而散。司汤达与梅里美慢慢觉得雨果很讨厌。
  至于缪塞,这个多年后因为与乔治·桑的爱情轰动巴黎的诗人,才19岁。他刚刚写出了第一本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故事》。据大仲马说,当缪塞朗诵这些诗歌之时,沙龙里的姑娘们“激动得眼睛眨动,扇子不停地扇着”。不过在雨果的沙龙里,他现在只有喝彩的份。
  缪塞是个叛逆的人,他诗歌的风格就是反雨果的。他说他对在沙龙里向雨果的喝彩还能忍受,可是雨果每周都要让他们陪着去爬一次巴黎圣母院,他受不了。
  当时雨果正在构思《巴黎圣母院》,他喜欢爬到圣母院朝北的平台上去看塞纳河上的夕阳,说在这里能找到灵感。可是缪塞只觉得累,一点诗兴也没有。
  事实上,雨果喜欢巴黎圣母院,并不是因为那个可以看夕阳的平台,而是巴黎圣母院的形状像一个“H”。这是雨果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巴黎圣母院就是他的象征。可是他又在《巴黎圣母院》这本书里,预言了这座伟大的建筑将遭受一场可怕的大火。
  缪塞因为雨果的自大而离开。维尼因为与他争名而疏远。大仲马因为戏剧演出的竞争与他失和。梅里美因为朋友的受伤而淡出。巴尔扎克因为记者的偏袒中伤与他分手。
  如果把发生的这一切,从雨果身上找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傲慢。对此,雨果是这样回答的:“有人指责我傲慢。没错,傲慢就是我的力量。”
  而这几位离开他的先生,又正是因为自己更加的傲慢而与雨果决裂。他们希望成为自己,他们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雨果的沙龙早已散去,如今的巴黎变得死气沉沉。所有的咖啡馆、酒吧和餐馆都大门紧闭。我想,南京大概也有过这样的沙龙吧?有的。我曾参加过一次。聚会是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许志英先生召集的。当时董健先生、丁帆先生、钱林森先生都在座。许先生视我为弟子,我视他为恩师。许先生去世时,我大哭一场。有一次深夜聊天时,他曾对我说:“只有骄傲的人,才是自由的。”
其他文献
寄宿  周五那天放学打车回来,就带着儿子去超市买需要的东西,儿子把薯片、辣条、巧克力等零食拿了满满一大筐,恨不得把整个超市搬走,我纳闷儿道:“你在家待两天又该走了,吃不完呀!”  儿子理直气壮地说:“老爸,等下快递到学校,你没听说过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我:……互相惩罚  前几年比较疯,爱和朋友喝酒,經常喝酒互相惩罚,往里面加辣椒、酱油、味精,然后让对方喝下去。  记得那天我被惩罚喝加了芥
期刊
续约  去年年底老板跟另一个公司谈续约问题,约对方老板吃饭,让我跟着去。  酒足饭饱后,对方老板起身,想抢着去收银台买单,我老板看到对方老板正要从我身边经过,让我拦着他!我赶紧伸脚,绊倒了对方老板……心疼  老妈一向节俭,一般不让开空调,嫌用电多!晚上遛狗回来,热得满头大汗,老妈心疼,赶紧打开空调。我说:“妈,不用开空调,我扇会儿扇子就好了!”  老妈说:“你想扇扇子就到卧室关上门扇去吧,咱家狗狗
期刊
在宿舍睡觉,半夜,一声巨响,一同学从上铺摔下,刚想询问是否有事,只见这同学迅速地爬上去,沒过十秒,呼噜声开始了。这不是高潮,高潮的是这同学第二天问我们:“昨晚听到一声巨响,是不是有人摔下来了,我太困了,就没睁眼,到底谁呀?”
期刊
明皇独宠杨玉环,对其余的妃嫔,不甚理睬。一日忽然想起梅妃这个人,略有歉意,差人送她一斛珍珠。  这梅妃也奇怪,她把珍珠退回明皇处,并且写了一首诗:“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显然是赌气了,趁机发牢骚。  这当然不是正史,此事并無下文,可想而知,明皇碰了一鼻子的灰,以后必定更加退避三舍。  啊!勿出怨言,一斛珍珠而已,喜欢,便收下;不喜欢,丢到一旁,或是送人,都是好方法,何必气愤?失宠已是事
期刊
你谁啊  父亲:“你最好把成绩告诉我,如果太差就不要认我这个父亲。”  儿子:“你谁啊?”不对劲  买了新车后,发现里面异味挺大的,于是买了两个狗狗形状的活性炭净化包放在后挡风那里。  有一天,爸妈坐在后排一起出去玩,我妈问:“车里这么大味儿,也不找个东西吸吸?”?  我回頭说:“后面有两条狗吸着呢!”  说完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劲……
期刊
1912年1月18日,由英国海军上尉、探险家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抵达南极极地,随后开始返回。  返程的危险可谓比去程危险10倍。前往极地的途中,探险队有罗盘指引方向。现在,他们必须十分注意,在几星期的行军途中,一次也不允许找不到自己来时的足迹,否则就将偏离他们的储存点,那里储存着食物、服装和积聚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一旦迷路,必死无疑。  极地天寒地冻,暴风雪狂啸不已。探险队一行四人艰难地前进,其中一人
期刊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4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百合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4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
期刊
喜欢吃的东西  美术课上,老师布置大家画“最喜欢吃的东西”。有一个小朋友用黑蜡笔在白纸上一通狂涂,两面全都涂满了黑色。老师见了,忍不住问:“你画的是什么呀?”  小朋友答道:“海苔。”聊天  两个小朋友聊天,一个问:“昨天晚上你爸妈为什么打你?”  另一个说:“都怪我说话不小心。他们俩问我,爷爷好,还是姥爷好。我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轻松  问:“婴儿一般带到几个月时,大人会觉得轻松一些?”
期刊
不带零钱,你就能少花钱。在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你看到路边有卖冰棍的,1元一根。你掏出钱包,发现钱包里全是100元的大钞票,完全没有零钱。这时,你会买冰棍吗?如果换一个场景,你掏出钱包,发现钱包里正好有一张1元钱的零钱,这时,你会买冰棍吗?接下来我要介绍给你一个省钱的简单办法:不要带零钱出门。  从理性角度看,“10张10元”和“1张100元”的金额完全相同,你应该一样珍惜。但人不是完全理性的,钱的
期刊
“银座有几千家的酒吧,你去哪一家?”  这次农历新年旅行团在日本的最后一个晚上,吃完饭目送团友回房睡觉后,我独自走到帝国酒店附近的“GiLBeYA”。  主要是想见这家酒吧的妈妈生有马秀子。有马秀子,已经一百岁了。  银座木造的酒吧,也只剩下这么一家吧?不起眼的大门一打开,里面还是满座的。这家酒吧我以前来过,那么多的客人,她要一一记住是不可能的事。  她的衣着还是那么端庄,略戴首饰,头发灰白但齐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