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理论视角下景点公示语外宣翻译的比较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示语是对外宣传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针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随着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日趋重要。目前相关研究常见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翻译学、功能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作者借助在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搜集的公示语翻译语料,从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予以阐释并运用到具体翻译实践中,通过比较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 公示语 外宣翻译 生态翻译学 功能目的论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展现良好的中国形象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外宣翻译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学界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有学者提出:成功的外宣翻译有利于确立和推广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吕和发,邹彦群,2014)。对外宣传中最常见的途径为公示语宣传,日常生活中的公告、指示牌、标语、旅游指南和社会宣传等皆可称为公示语。公示语具有提示、请求、警告等功能。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反映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赵湘,2006)。笔者通过以公示语翻译为关键字检索中国知网发现,目前针对相关课题的核心论文仅有七十余篇,且研究角度以生态翻译学、功能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居多。本研究将以武汉历史文化景点中的典型公示语语料为案例,从以上三种理论视角比较分析公示语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情况,以期为武汉的城市对外宣传,特别是如何提升公示语的翻译质量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外宣翻译
  (一)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一种较为新兴的翻译理论。该理论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胡庚申,2004)。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翻译实质被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此定义中包含两个关键点: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包括语言、交际、文化及作者和读者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构成要素包括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译者适应选择强调以译者为中心,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及对译文做出选择。在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翻译过程中,求存、生效是适应的目的,优化选择是适应的手段,而选择的法则是“汰弱留强”(胡庚申,2011)。该理论包含了三个具体研究操作层面: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译者需要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针对这三个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实例分析
  笔者将结合实地考察搜集的武汉历史文化景点公示语语料,将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译例分析中。
  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有这样一个文物介绍:
  例1:(源语)锡造祭祀礼器:明朝以亲王随葬锡造冥器为定制以示节俭,洪武以后徒具形式。梁庄王墓丰富的随葬器物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译语) Sacrificial vessels made of tin: In the Ming Dynasty princes’ sacrificial vessels were made of tin in token of frugality. After the reign of Hongwu this practice became mere formality, as belied by the richness of burial articles in the tomb.
  从语言层面分析,首先,该英译很明显犯了标点符号不清晰的错误。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基础,正确合适的标点符号是促成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在in the Ming Dynasty 和 after the reign of Hongwu 这两句时间状语后应加上逗号以示分隔。其次,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错误或不恰当的选词都可能导致整个语句的歧义或读者无法理解。不仅在这一件文物的介绍说明中,而且在整个梁庄王墓文物展示中,大部分礼器都被译为sacrificial vessels。在国内某翻译软件上输入“礼器”会出现sacrificial vessels和ritual vessels两种翻译。但笔者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中输入sacrificial vessels,并未出现任何相关信息,语料库显示ritual vessels 在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都被使用过,且根据上下文判断,ritual vessels与中文的“礼器”对应无差。由此可见,对于英语为母语使用者来说,ritual vessels 才是地道正确的搭配。
  从交际和文化层面分析,该英译after the reign of Hongwu可能造成文化上的误解,继而影响交际效果。英译外宣的目的是文化交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效的文化传播应建立在准确、清晰的文化内涵解释说明之上。此处的after the reign of Hongwu会让对中国历史不了解的国际游客误以为Hongwu是一個人名,而洪武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并非人名。建议此处“洪武”不应该直译,而应转译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即“朱元璋(明代的第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建议英译如下:after the reign of Zhu Yuanzhang(the first emperor in Ming Dynasty)。
  三、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公示语外宣翻译
  (一)理论基础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后经莱斯(Katharina Reiss)、诺德(Nord)等目的论者不断发展完善。目的论属于翻译功能派理论的一个分支,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其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并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段自力,2000)。该理论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具体可以理解为翻译应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原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达到语际连贯与交际情境连贯;忠实原则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这三条原则之间,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这二者服从于目的原则。   (二)实例分析
  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今日首义之城”的介绍中,包括武汉各大景点的简要说明,其中关于古琴台的解释如下:
  例2:(源语)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伯牙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被中国人视为重情谊的典范。汉阳古琴台是中国知音文化唯一物象标志。
  (译语)Gu Qintai, also known as Boya Tai, is in the west of Gui Hill and east of Yue Lake: the Gu Qintai in Hanyang is the exclusive symbol of bosom friends’culture in China.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这部分译文还有需要改善之处。在此处设立武汉景点简要,目的是让游客对武汉的旅游文化有大致的了解并引起游客的兴趣,实现文化传播。但此处的英译却省略掉了古琴台最吸引人的地方:伯牙子期結为知音的故事。如果不译出这个故事,那么后面的“知音文化标志”翻译出来也是空洞无物,没有支撑。同时,这里没有忠实于原文,源语中的“伯牙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被中国人视为重情谊的典范”一句在英译中完全没有体现。尽管此处的英译简单通顺,但违反了忠实原则;失去了文化内涵,更达不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四、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公示语外宣翻译
  (一)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即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背景涵盖了政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内容,不同文化背景导致在交际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有所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可能对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思考,造成交际失误或失败。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翻译已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间的转换。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正确解读语言符号,而且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实例分析
  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方式,由于其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受众准确接收信息,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策略翻译:
  第一,加注法。为了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旅游景点背后的文化含义,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加以注解和扩展。这样,不仅国际游客能直截了当地获取景点信息,而且能进一步宣传中国文化。
  在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个关于腰带的介绍:
  例3:(源语)明朝腰带有革带、束带、和绦带,前二者属“冕冠服”和“皮弁服”的组成部分。
  (译语)There were some types of waist belt in the Ming Dynasty like leather belt, girdle and silk belt, the former two types are the parts of “Crown Costume”(for higher ranking officials) and “Leather-Cap Costume”(for low-ranking officers).
  可以看到此处正是运用了加注的翻译策略,尽管译者尝试译出了“冕冠服”和“皮弁服”,但这两个名词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都稍有陌生,更何况国际友人?译者采用了加注对这两种服装做出了补充说明,如此对于服饰的用处便一目了然。
  第二,删减法。语言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在表达方式上,汉语与英语有所不同。汉语多注重“意合”,在描绘景点或介绍说明时多采用华丽辞藻以渲染氛围;但英语多注重“形合”,明了完整的语句结构更有利于获取信息。基于此,在景点公示语中译英时,可适当删减其中华而不实的修饰词语,不必要求字字对应,尽可能摘选关键信息和文化内涵,简单明了地用英语表达出来。
  在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份关于《夸父逐日图》木衣箱的介绍,结尾文字为:
  例4:(源语)立春时节,寒冬过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译语)Beginning of Spring marks the end of cold winter and the revival of life.
  笔者认为此处选用删减法处理得比较恰当。“春回大地”与“寒冬过去”本就有重复之义,而“万物复苏”与“一年之计在于春”所要表达的含义近乎相似。此处中文描述如此是为了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翻译成英语就无须字字对应了,以免译文重复累赘,只需表达出中国文化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即可。
  五、结语
  基于以上三种理论视角下公示语翻译实例的分析,从译文现状来看,尽管湖北省博物馆与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中的公示语并未出现错译、中式英语、拼写等严重错误,但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部分翻译仍有不妥之处;从理论应用来看,目前指导公示语翻译最常见的三种理论视角都有较强的说服力。
  通过进一步对比可以看出,其实这三种理论维度在研究内容上有重叠之处,同一例子可以用不同理论进行解读。如例1中的after the reign of hongwu 的处理可以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而例3与例4可以运用功能目的论解读。基于此,笔者认为,若要将这三种视角更好地运用在公示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示语最重要的目的即为传播文化,文化传播就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要做好公示语翻译,首先应把其整个过程纳入跨文化交际理念中,全面贯彻跨文化交际思想。第二,文化不是抽象虚无的,在公示语宣传中,文化的传播必须以语言为载体,使其具体化。若要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和文化交际,首先要确保翻译连贯且忠实于源语,能被国际游客理解,即遵守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第三,在译语准确连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交际层面和文化层面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当使用怎样的技巧与策略,即运用生态翻译学相关要素进行翻译决策。
  参考文献:
  [1]陈勋.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4):348-355.
  [2]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2000(2):81-84.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7-9.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7]吕和发,吕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8]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52-54.
  基金项目: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顺应论视阈下武汉历史文化景点外宣翻译研究”(201710504110)。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张炜的作品中,现实和理想的剧烈冲突成就了一群具有强烈牺牲精神的主人公,他们懦弱、胆小,远离现实,退守过去,放弃家园、爱人、学业,追求理想世界,这一切对自然、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恰恰折射出作家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  关键词: 张炜 牺牲精神 价值取向 精神追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炜以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独特性震撼了许多读者的灵魂。由于评价标准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他一直是一位颇有
摘 要: 父亲形象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孩子3—6岁阶段,也是孩子俄狄浦斯情节时期,对孩子的性别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以往有关父亲角色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主要是对父亲形象自身的研究,缺乏从幼儿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绘画投射法和访谈法,以大班幼儿为对象,对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父亲角色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对不同性别的幼儿影响有着明
摘 要: 王玉强先生的《深度教学》告诉我们:如何设计课堂,如何解读文本,如何指导学生迅速提升作文成绩,如何从一个文本中提炼出一类作品的表达规律与方法等;它是从教学如何更有深度、更有效果的角度,探求课堂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一本书。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而是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和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教书读书,乐在其中,这是语文教师的功课,也是教育的功课。  关键词: 读书 深度教学 功课  
摘 要: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特色办学的重要渠道。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联系紧密等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专业学科教学环节当中,深化培养方案、师资建设、管理机制、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全面配套改革,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优化和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
摘 要: 随着全球国际化趋势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学校层次及学生水平。民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给学生的就业提供多种选择。本文对长春财经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美—捷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培训的意义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训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应国外学习。  关键词: 国际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
摘 要: 由“雍熙相国之胄,宪肃钦圣之家”的承平贵戚转变为转战南北,“可以扶持三纲”忠节大臣的向子諲是两宋之交创作咏物词数量众多的词人。其词集《酒边集》一卷176首词中,咏物词足有52篇。所咏之物包括岩桂、梅花、雪、月、荼蘼、琼花、瑞香等具备美好品质的事物。向子諲的咏物词呈现出写词如画,继承苏轼传统推尊词体,“词可以群”,继承“香草美人”传统的艺术特色,自主创造有我之境。向子諲的咏物词创作在唐宋
摘 要: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存在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状,导致写作教学效果不理想。采取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写作教学至关重要。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指导,对汉语写作课《我的星期六》进行教学设计,以改进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汉语写作课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汉语写作 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写作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语言技能课,教师认为写作课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摘 要: 美丽乡村兼具民俗性、文化性、趣味性的特点,对国内外游客极具吸引力。美丽乡村的旅游牌示语为景区的无声导游,其译文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外游客的游览质量。以商洛市莽岭绿道沿线美丽乡村旅游牌示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美丽乡村旅游牌示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美丽乡村 旅游牌示语 莽岭绿道 译者主体性 翻译方法  一、引言  美丽乡村为
摘 要: “五四”先驱者们作为“历史中间物”,在新与旧的夹缝中成长,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承担者,鲁迅、郁达夫、郭沫若、丰子恺、许钦文、庐隐等人开启了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之风,他们对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书写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独立意义与价值,表达出对个性解放的诉求,而他们对记忆中人物的刻画更多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爱人”之心,同时,他们也在在文学的精神向度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在反观童年时表现出了
摘 要: 张承志的最后一部长篇《心灵史》,不仅是他革命理想的坚持和探索文学本质的实践,更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张承志独立立场的表达。他的特殊经历和穆斯林身份使其始终独立于时代文学思潮和知识分子环境。《心灵史》的最终完成,无论是对张承志的个人,还是对文学本身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探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继续“革命”  2012年5月,《心灵史》改定本收藏纪念版印刷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