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多极化时代”的“海陆兼备”地缘战略

来源 :国家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ma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是单级格局基本结束,真正的多级时代并未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弱而同步到来。这不仅是因为美国霸权依然存在,尽管不像前些年那样肆无忌惮,而且是因为世界各大力量中心尚处在发育、凝聚的过程中,比较稳定的国际战略格局、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能够得到各国广泛认同的世界治理模式远未形成。
  因此,今天的世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极世界,而是从一个单极霸权向多极制衡过度的“准多极化世界”。“准多极化时代”具有以下特征:世界格局的变动具有剧烈性,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斗争具有尖锐性,大国间的矛盾具有复杂性,合作与博弈具有变层性,各大力量中心的消长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各国国家外交战略定位具有困难性。需要指出,“准多极化时代”易于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美国霸权主导下的国际秩序虽然很不公正,但是可以维持霸权下的有序,而在“准多极化时代”,由于没有任何大国完全主导世界,因而地域形成群龙无首的局面。如果首层大国继续坚持联合思维,无视新兴大国的权益,新兴大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方面又形不成活力,国际秩序很可能变得混乱无序。这种情况对于中国而言,既可能带来机遇,也可能带来麻烦。
  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2010年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明显增多,部分周边国家不断给我们制造麻烦,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的表现尤为恶劣。部分传统友好国家与我国拉开了距离,靠向美国。海上国土主权争议明显升温,海洋方面的安全形势趋于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构筑对华战略围堵体系,着力重点扰乱我国周边,美国正是我国周边麻烦多发的主要制造者。
  第二,日本、印度存在地区霸权主义野心,是与我国有着战略利益冲突的周边大国,看到美国重返亚洲,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借美做大,充当美国围堵中国的先锋。
  第三,部分海上国土与资源的无奈抢夺。比如越南、菲律宾,已经有美国撑腰而底气大增,企图绑定我国,谋求不正当的权益。
  第四,在陆上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瞄向海洋。在霸权国家的怂恿下,在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关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规定的刺激下,我国一些海上邻国利用我海洋国土长时间疏于管理的失误,掀起了一场我们始料不及的蓝色圈海运动。这使海洋方成为争端多发之地、麻烦多发之地。
  第五,我国外交运筹在立信、立威两方面均出现失误。我国长期坚持以平等协商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我们对这一原则的坚持有时陷入了某种误区。例如对周边小国受到了霸权压力不能仗义执言,不能有所担当,这使一些本应靠向我国的小国在西亚北非动荡的冲击下倒向我国。对一些周边小国的无奈行径,我们过于忍让,未能展现出大国的威严。这使这些小国既向我国索求经济利益,又放肆挑战我国主权利益,出现小国欺负大国的怪现象。
  
  确立“海陆兼备”的地缘战略
  我国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万多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无论从海岸线之漫长还是海上疆土之辽阔看,我国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而在我国的国民意识中,一向自认为是陆上大国。虽然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开创了人类大规模航海活动的先河,但后来的海禁政策及西方殖民帝国的野蛮侵略,将我国长时间封闭在亚洲大陆上,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形成。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战略对中华民族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意义。在辽阔的海洋上蕴藏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巨大的后备发展空间,我国的经济活动必将越来越多的来自于海洋方面。历史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大都来自于海洋方面,今天霸权国家对我国战略围堵的着重点也主要集中于海洋方面,我国的安全威胁将越来越多的来自于海洋方面。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必然格外珍惜祖宗留下的海上基业,一寸不丢地捍卫国家的海洋国土,海上维稳还关系到国内稳定,海上主权受损存在引发国内失衡的、失稳的危险。
  第二,必须强化全民的海洋意识。要改变中华文明仅仅源自黄土文明、大陆文明的片面认识,消除大陆思维对走向海洋的消极影响。要着眼于21世纪世界经济活动和安全挑战容易出现新情况,将国家的战略关注更多地转向海洋,实现国家地缘战略由陆上大国向陆海大国的重要转型,从地缘战略地位向解决我国海洋意识淡薄的问题。要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海上运输安全方面展现大国的作用,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既为国家的振兴找到新的依托,又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大国的贡献。
  第三,必须尽快制定国家海洋战略。海洋战略包括总体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原则、战略布局、实施途径、实施方略,目的是统一思想、指导行动,在海洋方面具有大国建树。既要关注海洋经济利益,也要关注海洋安全利益,同时,还要完善欧亚大陆的战略布局。努力建设陆上和谐周边,为海峡提供稳定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可靠的后方。
  第四,必须制定中长期海洋开发和科研战略。
  第五,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
  最后,还有一个构建欧亚特别区海上安全体系的问题,雅尔塔远东和平体系目前仍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强化战胜国地位,抑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问题上。因此,在新的欧亚安全体系未能构建的情况下,我们继续维持雅尔塔体系的合法性。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作为二战后第一个进入德国联邦议会的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的兴起给德国政治生态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德国选择党大获成功是由全球化冲击下德国国内受损者的不满和德国政党体系中的回应性危机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德国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和高技能勞动力作为充裕要素受益,低技能劳动力作为稀缺要素受损。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发生后,高端制造业和银行业从业者要求维持欧元区、鼓励移民融入
期刊
以前的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理论都是夺取的、扩张的、霸权的,其主题是发展海军、进行海战、夺取制海权,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传统的海洋战略和海洋理论使海洋变为战场,特别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航空母舰的大力发展,海洋更是成为杀人的战场。    我国应有的海洋战略哲学文化基础  首先,我们中国的海洋战略是参加新一轮的海洋竞争,是为了夺取海洋、控制世界吗?绝对不是这样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
期刊
有一次从德国回来以后,有记者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在欧洲待了很多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也做过很多的高访,哪个访问给你的印象最深?是的,在德国每年要进行高访,到底哪个访问印象最深?  当时我想了想告诉他一件事。2001年的一个下午,有一次海军编队要来访问,按常规,组织我们大使馆人员、留学生代表、华侨代表去港口迎接这些海军编队,当时的深海军舰缓缓地驶入德国的港口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海军官兵列
期刊
关于当前海洋争端的形势,应该说正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首先,我们迫使日本政界以及前政要承认钓鱼岛是有争端的;其次,我们实现了多年没有实现的对钓鱼岛12海里领海的巡逻执法。在黄岩岛问题上,在于菲律宾的争斗中,第一,进一步宣誓了南海诸岛的主权;第二,高调宣布建立三沙市;第三,向世界高调宣布我们进入到当地的驻军及领导机构;第四,向争端的其他国家发出信号,以后谁也不要扣我国的渔船,
期刊
【内容提要】武力胁迫他国政权更迭的现有研究主要从针对整个强制外交谱系的通则式视角和针对“C”型强制外交的具象视角提出解释。此外,也有学者从民主传播和秘密干预视角提出解释。以上研究视角均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施压国胁迫压力的强度、承压国是否有第三方军事支持、施压国是否向承压国统治者提供安全保障,这三个变量是武力胁迫他国政权更迭能否成功的关键。当施压国胁迫压力充足、承压国无第三方军事支持且施压国向对
期刊
中国的海洋观是什么,我想很多人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折腾了几百年以上,到现在我觉得还在折腾,这话可能很伤人,但是至少我还在折腾。中国的海洋权益到底有多少?老百姓大概90%都说不清。  现在中央提出强国梦,“中国梦”,是瞄准2049年,两个100年吧。那么海洋强国梦是什么,有些人也做了一些解释,我觉得大概90%以上的讲的是海洋发展战略,全为经济方面,最近海洋局的领导写的多条海洋发展战略就谈的
期刊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凭借其雄厚的软硬实力,实施战略重心东移,对亚太地区战略形势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我国战略环境带来日益严重的挑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断在我国周边投棋布子,对我国构成严重的直接军事威胁,使我国国家利益维护和战略空间拓展受到严重限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更加重视“以台制华”,势必进一步深化美台军事合作。这样,将增大我国武力
期刊
特朗普任内,美国的战略施压重心逐步转向中国。其在南海航行自由问题上的施压强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美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对于中东等传统热点地区的关注度明显下降。预测组认为,近期中国在军事领域承受的美国压力将持续增长。  可以从航行自由行动和外交力量的分布得出以上判断。首先是航行自由行动,数据显示,美国全球范围的航行自由更集中于亚洲地区,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其次是外交力量的分布,特朗普任期
期刊
根据国际水文局的定义,南海为东北—西南走向,其南部边界在南纬3度,位于南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之间,北边及东北至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及台湾海峡,东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    中国南海利益面临严重的侵蚀  目前,有43个南沙群岛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占据,其中越南占据29个,菲律宾占据9个,马来
期刊
【内容提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多边制度并对现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展现自身的吸引力。如果说中国崛起势不可当,那么未来世界将会走向何处?其他国家又应做何准备?借鉴制度制衡理论与外交政策分析中的角色理论,本文提出“领导权转移”的分析框架,以解释全球治理中不同国家进行政策选择的动态原因,并以亚投行作为案例进行考察。本文认为,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采取了不同类型的制度制衡战略,包括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