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水古远(外一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a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疆拓土有长歌,飨养生灵荡碧波。
  浸润苍原终入海,一称万古大辽河。
  赏大石湖枫叶斑斓
  人伴清流跳,身披煜叶绯。
  驳湖枫树染,叠瀑彩虹飞。
  心旷天朝远,神怡世俗微。
  物時随遇走,成败若云挥。
其他文献
你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晚上11点之前入睡是多久的事情了吗?  两星期前还是一个月前?如果记不得了,那么恭喜你已经成为“熬夜族”的资深成员。  不得不说“熬夜”一词已被认定为现代年轻人的经典标签,明明知道不规律作息的危害,并时常把类似于“熬夜秃头,晚睡伤身”的话放在嘴边,却还是在无数个夜阑人静里“熬”得那么心安理得。若是体会不深,那就去翻一翻每天晚上零点过后的朋友圈,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把睡
摘 要:文学越来越被认成是一种严肃反映时代声音的绘本,越来越偏离其最本质的意蕴,本文力图从文学最基本的性质入手,论述文学的审美与时代价值、情怀。  关键词:文学;诗意;时代;情怀  作者简介:王慧妮(1996-),女,汉族,辽宁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乡愁 挥之不去的熟悉——  那远去的回声里  是对父亲的印象 母亲的身影  無邪的天真  乡愁 抖落灰尘里的心绪  低诉祖先的血脉传承  在爬满蜘蛛网的老窗前 一缕月光  吻遍孤单的童年  乡愁 是本静谧的藏书  不常看 却也不轻易舍弃  它是映照生命的阳光  也是灵魂栖息的家园
摘 要: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条件下,文学作品尤其是本身带有浪漫气息的诗词,带给读者的感受必然各有不同。一方面,源于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与译者的诠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不同时期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翻译,也会带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符号。著名文学家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汉语译作,长久以来,一直备受青睐。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诗歌新译,让这部文艺气息浓厚的诗集又一次成为了读者群的关注焦点。本文从“译者
微 熏  冰冷且晕眩的人间 晃晃悠悠的香樟树  不用不用 还清醒着呢  我低头看得清楚脚下的路  抬頭看得清楚天上的月  星星倒是没有几颗 我十个手指  都数得过来 七颗 三颗 两颗  朝 圣  她们一大早赶到布达拉宫磕长头  高原上有一轮偏心眼的太阳  把佛光全照耀在了她们匍匐的身体上
摘 要:东西在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中建构了两种世界,在揭示残疾人生活不幸的同时,更关涉对生存问题的探讨。他明确两种世界的人生活维艰,他们在苦闷、酸楚下得到些许平静和幸福,却只能隐忍生存。  关键词: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向苦而生  存在关乎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它指向心灵在某种条件下对自身状态的关照与反思。其本质关涉人内心对过去、当下及未来的剖析与追问。在东西笔下,他的很多作品都指向对存在的追
童年那些事變成一条长长的画廊  打开画廊  记忆里的故事鲜活地跑来跑去  把这些故事像珍珠穿起来  发光的 不发光的都把自己的童年  拎在手里 讲成故事或编成歌  童年是一个希望在长大的过程  犹如小鸟飞进家 大爱走出来  爱像一座山 更像一条河  滋养保护的童年长大了 信仰饱满了  可以踢踢踏踏走向岁月  民族精神在爱的传承里  像一棵树的种子  种进了快乐的土壤里  希望和寄托更像一首歌  唱
我在南方冬夜的窗前  煮一壶冰封的记忆 独自品尝  刻在脑海的 你的名字  窗外的寒风  吹走了 路人的腳步  带来 你甜美的笑容  今夜的雪花 是否依旧习惯  随着你的柔长秀发 飘逸而下  梳理北方飘雪的夜色  穿过飞舞的影子 清晰感受到  你修长指尖的原始温度  以及 最初的熟悉气息  多少个飘雪的寒夜  难以解冻的心事 自然而然地绽放  带着脸庞无声无息滑落的  两行模糊印记
摘 要:近年来,“生态翻译学”研究在翻译界蔚然成风。该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这无疑为翻译界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评析《春怨》三个译本,寻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作。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适应选择;《春怨》译本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活动应坚持“三维”适应性转换原则,即: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进行多维度的适应
两根延伸的钢轨  是两只伸出的臂膀  环抱思乡的游子  一端伸向梦的远方  一端连着故乡的筋骨  割不断的万缕千丝  一列动车疾驰而过  带着天堂梦的呼啸  搖醒了走出大山的梦魇  寻梦的旅程沦陷太深  思念的离愁守望弥久  人生是一场来来回回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