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课”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和形势与政策4门课。“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两课”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 “两课”课内学时压缩近1/3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改进“两课”课堂教学方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程学习的时空。
随着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完全的课堂教学已经被划分为三大块:计划内“两课”必修课程、“两课”延伸课程和“两课”社会实践。在这三大块中,前两项是在每学期的常规教学中完成,而“两课”社会实践,由学校组织、学生有计划的暑期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被动的灌输式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让教师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多种手段从本学科相一致的内容中,自立专题, 自选素材,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在教学中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课后带着课题去实践和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对它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两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是“两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它的设计关系到“两课”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一般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就是以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为事实根据,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作出价值判断,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课程评价也可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实践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1)评价与管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有一般评价的诊断、激励、考核等功能,在课程实施的实践还要在相当程度上借助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为使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很好得以开展,应将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同时将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重过程的课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时,不仅重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选题阶段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全过程每个阶段均在评价的范畴之内;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
(3)个人与小组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上,应首先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然后兼顾个人表现,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个人成绩。
(4)课程的整个周期与各个阶段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也包括教师)足够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让他们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了解“研究”的方法,不能仅仅以学生某一次研究的得失来给学生下定论,因为课题的成功与否受制于许多非学生能力可以解决的条件。
二、“两课”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两课”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与互斥性。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必须明确。其设置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定性分析,使定量计算具有科学性。此外,确定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相互之间不应具有相关性,同时,指标间还应尽量不相互重叠,不存在因果关系。
(2)针对性和系统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两课”教学特点与教学效果,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3)通用性与专用性。“两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指标的选定除了具有“两课”的共性以外,具体操作时,还要考虑各门课程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因此,指标的设置应考虑通用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4)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易于量化。
(二)“两课” 研究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原则,相应地在“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上应该把握好以下特点:(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2)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和丰富性。(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4)了解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的方法。(5)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6)学生的学习收获、效果(包括评论性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讲演会、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
三、建立“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初步确定了“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的选择力求准确、可操作,为“两课”课程评价从定性到定量研究提供基础。但是“两课”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还要考虑各门课程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评价标准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
2、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
3、评价手段方法上 可采取教師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完全的课堂教学已经被划分为三大块:计划内“两课”必修课程、“两课”延伸课程和“两课”社会实践。在这三大块中,前两项是在每学期的常规教学中完成,而“两课”社会实践,由学校组织、学生有计划的暑期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被动的灌输式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让教师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多种手段从本学科相一致的内容中,自立专题, 自选素材,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在教学中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课后带着课题去实践和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对它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两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是“两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它的设计关系到“两课”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一般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就是以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为事实根据,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作出价值判断,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课程评价也可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实践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1)评价与管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有一般评价的诊断、激励、考核等功能,在课程实施的实践还要在相当程度上借助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为使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很好得以开展,应将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同时将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重过程的课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时,不仅重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选题阶段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全过程每个阶段均在评价的范畴之内;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
(3)个人与小组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上,应首先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然后兼顾个人表现,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个人成绩。
(4)课程的整个周期与各个阶段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也包括教师)足够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让他们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了解“研究”的方法,不能仅仅以学生某一次研究的得失来给学生下定论,因为课题的成功与否受制于许多非学生能力可以解决的条件。
二、“两课”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两课”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与互斥性。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必须明确。其设置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定性分析,使定量计算具有科学性。此外,确定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相互之间不应具有相关性,同时,指标间还应尽量不相互重叠,不存在因果关系。
(2)针对性和系统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两课”教学特点与教学效果,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3)通用性与专用性。“两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指标的选定除了具有“两课”的共性以外,具体操作时,还要考虑各门课程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因此,指标的设置应考虑通用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4)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易于量化。
(二)“两课” 研究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原则,相应地在“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上应该把握好以下特点:(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2)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和丰富性。(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4)了解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的方法。(5)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6)学生的学习收获、效果(包括评论性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讲演会、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
三、建立“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初步确定了“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的选择力求准确、可操作,为“两课”课程评价从定性到定量研究提供基础。但是“两课”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还要考虑各门课程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评价标准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
2、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
3、评价手段方法上 可采取教師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班级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定量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