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从水源走来(中)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点》:感谢周明甫老师接受《焦点》杂志的采访。您长期从事民族工作,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这是一门与人类本身生存密切相关的学科。对普通读者来说它很深奥,请您为我们读者讲讲,人类文明进程是如何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其文化的交弛又如何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周老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研究人类学最有价值的活化石。我们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化,也就是学者们提及的江河文明,这是中国文明的本源。这种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不过中国人类学的研究由于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并未真正意义上与世界同步,最近这些年,我们才从历史禁锢中真正去发展人类学,并且伴随着世界民族文化的发展,成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焦点》:目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发展与其探索创新的情况如何?
  周老师:当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总体比较滞后,需要聚合各方面的力量,推进整体研究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应该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有了很好的探索和创新,是我们目前聚合力量、提升实力的有效方式。我们还将配合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逐步建立与国际相衔接的各分支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充分团结和凝聚全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推进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及创新。
  《焦点》:这期《焦点》专辑“文明从水源走来”讲述了人类依赖大自然逐渐发展的各种地域文化与民族节庆活动,这对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周老师:人类学家特纳认为,“节日是人类发明的最大规模的仪式,节日不仅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更是人类创造意义的行为”。中华民族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伟大民族,在其深远宏阔的文化历史中,亘古不息地展演着姿态万千的节庆活动。中国特色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自然少不了民族节庆研究,它是一个跨民族学、文化学、旅游学、艺术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其文化涵义、社会价值,无论对中国人类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学科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焦点》:“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成果?
  周老师:我更愿意把“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看成是一个新的起点。民族节庆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祈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民族节庆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焦点》:贵研究会本次主办的第二届民族节庆,其文化涵义、社会价值,为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有什么样的意叉?
  周老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成立的“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专门研究人类各个民族节庆活动的形态沿革、文化涵义、社会价值,为国际民族节庆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民族节庆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从而推动民族节庆文化的专题研究,帮助地方政府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节庆活动,以实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焦点》:感谢您给我和我们的读者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课程。谢谢!
其他文献
马未都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包括弹词、古家具、玉器文具等。  这两天各地记者都来电话询问徐悲鸿画的事,这事本来我不大关心,可电话多了,每个记者都火急火燎地希望我说上几句。我有时难免应付几甸,后又怕记者们断章取义,只好写下来,以此向社会作个交待。  书画鉴定自古就是
期刊
这里是红色土地,  是现代农民起义的革命圣地。  这里是歌舞故乡,  纯朴的少数民族乡民纵情欢唱。  东兰之美,美在红水河的清泠,  美在铜鼓戏的豪放。  红色东兰  从小就听说过百色起义,但不知道,发生这场惊天动地革命的地方就在东兰。一踏入东兰的土地,耳边就响起了人们传颂的革命圣地的一段段感人故事。  在这里,邓小平和战友们一起策划并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今,我们踏入了这片土地,踏进历
期刊
“到凉山不到布拖过火把节,就感受不到正宗的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刚过完,金黄色的收获季节如期而至,这是彝族大地丰收在望的美好时节。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布拖,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名副其实的手工技艺品——自制黄油布伞。  彝族人过民问火把节的时候,那不停流动的黄伞组成的一排排伞队、一个个伞圈、一面面伞墙、一条条伞龙、一座座伞山总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布拖彝家姑娘自然流露的对美的追求和幸福生活
期刊
历史的荧光中,他们成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群体。他们从远古一路走来,游走在西北和西南,最后沿着金沙江向南迁徙,他们逐水而居,栖息于金沙江流域与云南当地汉文化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古滇境内河川纵横、土地肥美,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成为羌氐和巴蜀汉文化的交汇点,也成为古滇文化的摇篮。  羌氐文化是长江文化的开篇。历史就像一个影子,使羌氐——滇文化笼罩在一片历史迷雾中。因此,比起人们熟知的巴蜀、荆楚和
期刊
来到成都,才能体会巴蜀文化的智慧与内涵。在茶馆里,食街上,感受着巴蜀文化的共生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这里的人生活闲适。它的宽容与休闲被世人目睹,让她有“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巴蜀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域,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如果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会发现巴蜀人的智慧是源于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期刊
涛涛江水铸就了荆楚,当我们站在长江岸边,眺望黄鹤,远观洞庭,在长江和汉水流域间,感受着荆楚的魅力。  楚文化的精髓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荆楚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不仅没有因为地域阻断与中华本源文化的联系,更因为特殊的地域让荆楚文化在长江流域这一曾经被中原人称为“南蛮之邦”的地方生根并壮大。  汩罗江水冲不散诗人的爱国情怀,洞庭飞鸟也传唱着荆楚先民兴邦安家,励志发展的历程。他们构建了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根
期刊
灵魂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让我敢于去面对,去奋斗,去追求。  这种感觉有点像生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你跌倒了,但还得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可能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得去尝试。相同在绘画上,震撼世人的杰作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无论有否,无论成败,而你又有力量,能再带着希望继续画到下一幅画,那将会比上一幅作品要好很多。  奋斗使人孤独,奋斗也使人成熟。我每当失败的时候,看到这些美丽的色彩和
期刊
素描艺术由于工具极其简单,表现力往往被人轻视和忽略。它的魅力永没穷尽,由于生活是变化和丰富无比的,故它们的表现力也是变化的和丰富无比的。要在简单中表现复杂,是很不容易的。我一直认为素描应该自成体系,探求它们的独立和自主性。遗憾的是在西方素描的地位还是永不如油画和水彩。高级的素描魅力是独特而又奇妙的。中国人的水墨画,我经常把它们当成素描来看待的。素者,或无色,或单色,或简素雅色:描者,或行云,或流水
期刊
写生如磨刀  今夏酷暑难耐,好在入夏获赠一册《冷军新作集》,它抚慰我们久处于喧嚣纷扰之尘世中跺动不安的灵魂,从而在炎热中获得一份宁静,一拂清凉。  荷塘系列从“残荷”的切入开始。澄潭望秋,枯叶凋零,红香坠尽,妖艳不再,这是残荷的述说;清香去远,弥寒弥暖,茎折蕊亡,亦繁亦简,这是禅荷的机锋……《霞光》、《红荷》等等,我眼前就浮现了这样的画面:那年秋天,冷军大部分时间的黄昏,是在荷塘边徘徊、观察,并用
期刊
数年前一个细雨蒙蒙的春节,我在收藏家陈先生处见到一批来自上古时期的玉石器物,以三星堆玉石器为主。一株带铭文的神树,高达247厘米,由五节契合而立,高矗的形体上,可见人形刻于主干、龙身化为树枝,还有盛花与枝桠、神乌与花苞、铭文与符号……,依序排列了自然与神学、人学的元素,360度全方位通周呼应。专家介绍,它可能与《山海经》神话有关。神树用具象的形式,表达诗意的想象、表现出和谐优美。其美仑美奂,可谓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