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歌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艺术由于工具极其简单,表现力往往被人轻视和忽略。它的魅力永没穷尽,由于生活是变化和丰富无比的,故它们的表现力也是变化的和丰富无比的。要在简单中表现复杂,是很不容易的。我一直认为素描应该自成体系,探求它们的独立和自主性。遗憾的是在西方素描的地位还是永不如油画和水彩。高级的素描魅力是独特而又奇妙的。中国人的水墨画,我经常把它们当成素描来看待的。素者,或无色,或单色,或简素雅色:描者,或行云,或流水,或轻描柔写。名词属性之“素”,与动词属性之“描”,构成视觉艺术造型的基础平台,也成为艺术家“功夫”高低的衡量概念。
  大艺术家总是驾驭工具性能和特点的高手。线条、明暗的应用,擦、刮、揉(用纸、笔、刀、手等等)的技巧。他们往往驾轻就熟,但又不露斧迹,既恰到好处,又含蓄典雅。既要依据对象,又要有自己表现的特色,手法也要不断推陈出新。既需要敏锐、训练有素的本领,又需要平时艺术的高超修养。他们常常懂得惜墨如金,笔墨总是紧密地与对象的骨骼、肌肉、皮肤。甚至头发、皱纹和人物的精神姿态结合在一起,极细微的东西都躲不过画家的眼手。一根线条看起来轻易,实际上极巧妙、极深刻。它们总是轻重适宜,虚实相问地处在一种灵动、鲜活的表现力中。如庖丁解牛,刀刀见骨肉。画前常常运筹帷幄,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又如雨后春笋,猛虎下山,不可阻挡。这里艺术家的眼、心、手终于得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了。
  曾获俄罗斯“功勋艺术活动家”称号,作为列宾美术学院教授的著名油画大师,尼古拉·尼基塔维奇·列宾有着异常扎实的艺术功底,这或许与列宾学院的艺术传统有关。他的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别是对人物神情面貌的刻画,给每一个观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中国人擅长“线描”,对“线”特别敏感,他的画又善于进行“线、面”的结合,所以,读他的画则使人有一种亲切的共鸣。一幅小小的素描作品里,常常让人百看不厌。在轻松、自由、生动、活泼里,感受到艺术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细微的地方常常有精妙的描写:一根头发,一条皱纹,只要有意义就决不放过。肉中见骨,骨中见肉,虚中见实,实中见虚。他往往能极其准确地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动态神情。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大师,其始终坚持自己的绘画风格:不看模特,完全按照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觉和艺术家特有的天分来完成自己的绘画。缘此,在笔下,他赋予自己的作品特殊的意义。他相信肖像画可以更好地表现时代与自己的感觉,而肖像画最难的是表现出模特的性格,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怎样通过画面把这些细小的差别表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而他的素描艺术的“平民性”也常让人深深喜爱,许多杰出的肖像画(包括油画肖像)大多数是为那些小平民和老百姓所作,都是些无名氏的小人物。可是正是这些在社会里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艺术宝藏。那些异常生动的、活泼的形象里,完全体现了艺术家朴实、善良的一颗心!
其他文献
这里美景如画。长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更平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在成都生活,先得学会悠闲。很多朋友来到成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悠闲。深入到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你会发现成都人的智慧是源于历史上的移民,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是地理环境的使然。我在成都生活得久了,深受盆地文化的影响。身处
期刊
1、水底古城:不该遗忘的见证  近年,水底考古了新闻媒体频繁热炒的一个题材。媒体连续报道的除了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等海底古沉船的发现之外,浙江千岛湖水底的古城遗址之谜,也是个“出镜率”颇高的“探索发现”题材。  碧水前倾,岛影绰约,人如游鱼,水底荒城恍若隔世——说到底,这种颇有猎奇之嫌的“考古新发现”,有多少历史和现实的科教意义?有多少考古学术价值?这些人们尚不能肯定,但至少可为千岛湖旅游增加吸引人
期刊
似乎,他们的时间只是用来消磨的,岁月悠长,时代变迁,他们始终保持着不变的生活方式。悠闲是他们的习惯,也是他们的传统,也正是这份悠闲,怡养了他们固有的饮食文化。  每次经过成都只有一个理由:中转。去川西、川北都要从这里转车,偶尔有一天半天的停留时间,走街串巷,尝尝街边的小食,品品路边的碗茶,听几声四川人发出的吆喝声,不管是友人间的漫话闲聊还是街边发生摩擦后的谩骂争执,乡音俗语中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幽默。
期刊
马未都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包括弹词、古家具、玉器文具等。  这两天各地记者都来电话询问徐悲鸿画的事,这事本来我不大关心,可电话多了,每个记者都火急火燎地希望我说上几句。我有时难免应付几甸,后又怕记者们断章取义,只好写下来,以此向社会作个交待。  书画鉴定自古就是
期刊
这里是红色土地,  是现代农民起义的革命圣地。  这里是歌舞故乡,  纯朴的少数民族乡民纵情欢唱。  东兰之美,美在红水河的清泠,  美在铜鼓戏的豪放。  红色东兰  从小就听说过百色起义,但不知道,发生这场惊天动地革命的地方就在东兰。一踏入东兰的土地,耳边就响起了人们传颂的革命圣地的一段段感人故事。  在这里,邓小平和战友们一起策划并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今,我们踏入了这片土地,踏进历
期刊
“到凉山不到布拖过火把节,就感受不到正宗的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刚过完,金黄色的收获季节如期而至,这是彝族大地丰收在望的美好时节。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布拖,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名副其实的手工技艺品——自制黄油布伞。  彝族人过民问火把节的时候,那不停流动的黄伞组成的一排排伞队、一个个伞圈、一面面伞墙、一条条伞龙、一座座伞山总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布拖彝家姑娘自然流露的对美的追求和幸福生活
期刊
历史的荧光中,他们成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民族群体。他们从远古一路走来,游走在西北和西南,最后沿着金沙江向南迁徙,他们逐水而居,栖息于金沙江流域与云南当地汉文化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滇文化。古滇境内河川纵横、土地肥美,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成为羌氐和巴蜀汉文化的交汇点,也成为古滇文化的摇篮。  羌氐文化是长江文化的开篇。历史就像一个影子,使羌氐——滇文化笼罩在一片历史迷雾中。因此,比起人们熟知的巴蜀、荆楚和
期刊
来到成都,才能体会巴蜀文化的智慧与内涵。在茶馆里,食街上,感受着巴蜀文化的共生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所以这里的人生活闲适。它的宽容与休闲被世人目睹,让她有“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巴蜀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域,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什么是生活的真谛。如果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会发现巴蜀人的智慧是源于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期刊
涛涛江水铸就了荆楚,当我们站在长江岸边,眺望黄鹤,远观洞庭,在长江和汉水流域间,感受着荆楚的魅力。  楚文化的精髓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荆楚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不仅没有因为地域阻断与中华本源文化的联系,更因为特殊的地域让荆楚文化在长江流域这一曾经被中原人称为“南蛮之邦”的地方生根并壮大。  汩罗江水冲不散诗人的爱国情怀,洞庭飞鸟也传唱着荆楚先民兴邦安家,励志发展的历程。他们构建了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根
期刊
灵魂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让我敢于去面对,去奋斗,去追求。  这种感觉有点像生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你跌倒了,但还得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可能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得去尝试。相同在绘画上,震撼世人的杰作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无论有否,无论成败,而你又有力量,能再带着希望继续画到下一幅画,那将会比上一幅作品要好很多。  奋斗使人孤独,奋斗也使人成熟。我每当失败的时候,看到这些美丽的色彩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