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给了德国什么?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国崛起,软实力至关重要。在德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对德国的崛起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对当代中国有何启示?日前,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前驻德大使、前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先生。
  《人民论坛》:德国二战失败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和发展,重新成为欧洲强国。在德国崛起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梅兆荣:德国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着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国民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振兴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对此,普鲁士元帅毛奇在普法战争胜利后曾经自豪地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通过教育,灌输民族统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有些大臣劝威廉一世考虑办学经费问题时,国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钱相对于我的长远收益来说,算得了什么?我推广教育,改善的将是我整个国民的素质啊!”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德国在发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主张公民受教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将来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职业技术教育十分发达。
  
  德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柏林大学的活力与人才培养,为德国强国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全世界现代大学模式开了先河。
  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高使德国终于在1871年实现了统一,并一跃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19世纪中期后,德国的科学家所做的贡献,比英国、美国、法国的总和还多得多。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人民论坛》:在下功夫抓国民教育的同时,德国还高度重视培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是德国崛起的又一重要经验。您认为,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德国崛起的进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梅兆荣: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产生过许多举世闻名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爱因斯坦、巴赫、歌德、海涅等等。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广大的德国民众,成为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有三个地方印象深刻: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我在德国当大使时,有时候与人争论得很厉害,但是,对方仍然很尊重我,过了若干年后,他们承认我说得对,说从我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有志气、有自信,中国的前途很有希望。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歌德的《浮士德》所讲述的故事就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德意志民族那种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很多德国人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一直到现在,德国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有口皆碑,举世公认,其原因就是他们保证质量,不断改进,总是追求更美好、更完善的目标。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德意志民族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才可以在二战失败的废墟上,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国家迅速恢复元气,重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人民论坛》:德国的崛起给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启示?
  梅兆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德国是个典型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研究德国崛起的历史,对于当代中国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要始终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这种统一包括了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的统一。二是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好一个相对和平的周边环境来发展自己。三是要注重科教兴国。国家的责任,在于组织和引导人民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四是要始终致力于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要向德国人学习,用长远的目光来谋划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和谐。
  
  资料链接
  
  各国专家谈大国崛起的秘密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皮埃尔·罗桑瓦隆: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英国前外相 杰弗里·豪: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 郑永年: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阿列克谢·沃斯克列先斯基: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家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张文木:大国崛起就应具备国力和制度这两个要素。历史表明,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中国外交学院院长 吴建民: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所以文化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
其他文献
百强县的四个成就    在全国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洪流中,百强县以其更高的发展水平、更快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丽板块。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强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广大县域发展的前进方向,其榜样和标杆的意义不可磨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近年来百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上呈现出四个突出特点,这四个特点也是百强
期刊
县域科学发展系列追踪之一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在县域。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根据对全国2000多个县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每年公布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县以及重要单项指标前100位的
期刊
百强县评价应更多地关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人民论坛: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回头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我们当然感到欣慰和自豪。您是如何看待百强县的?  杜志雄:作为唯一由国家最高统计机关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同时其评选出来的百强县对全国县域经济的示范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尽管如此(抑或正因如此),进一步改进排名办法,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及其
期刊
编者按:目前,我国中部地区许多地区发展面临区位优势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和挑战。中部地区等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各地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实现跨跃式发展意义重大。为深入认识和全面总结中部地区部分县市率先发展的经验,近日,人民论坛杂志社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新余市展开了调研和探访。    “新余已经站到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了。”新余
期刊
在新余调研,我们一路过来,一路震撼:一辆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来回奔驰于城乡之间,一所所面貌一新的中小学屹立于农庄附近,一座座设备一流的敬老院座落于青山绿水旁……  “新余呈现出喜人的新貌得益于新余市决策层果断提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力促农村“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发展大战略。”新余人提起来就喜形于色。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我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越
期刊
编者按:本刊上期刊发的三株集团董事长吴炳新《思维方法是一把万能金钥匙——谈思维方法在现实工作中运用(上)》一文,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广泛转载,引起读者以及企业界、管理学界的关注,本期“企业家博客”栏目推出的是《谈思维方法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一文的下半部分,并约请《中外杂志》总编辑、著名管理学专家杨沛霆先生进行了点评。    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
期刊
摆平中纪委    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东窗事发时,家庭总资产达941万余元,除去受贿所得及正常收入88.1万元,王怀忠还对其拥有的价值人民币480.58万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王怀忠得知中纪委专案组进驻安徽,即将对他展开调查,他竟筹资200万元,试图以此“摆平”中纪委。结果,王怀忠的疯狂举动反而加快了他被查处的进程。(资料来源:人民网)  评析:贪官以其熟谙的官场“潜规则”行事,妄想通过钱财
期刊
国土资源部的束克欣司长提出应对社会公众引导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居者有其屋不等于人人都买房,认为目前“居住必买房是危险导向”,社会应该有一个包括租、买在内的多元化的房屋供应体系,正常的住房消费比例应该是30%的人买房住,70%的人租房住。大多数靠工资吃饭的年轻人应该是租房而不是买房。这个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只是在当前已经是很不现实,全不具备可操作性。  住宅是租还是买,在今日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这完全是归
期刊
“兴不兴,问民间,亡不亡,看清廉。兴亡史,廉政篇,后来人,仔细看”  “公务员,本姓公,使命大,责任重。民是主,尔仆从,主与仆,要分清……”这是成都温江区纪委日前出版的《廉政三字经》书中的内容。  《廉政三字经》一书由中共成都市温江区纪委创编,成都市廉政文化研究会监制,作者为成都市廉政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南远景。  《三字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因其内容精深,文字浅显,便于诵读,在民间流传甚广
期刊
“在倡导和推动合作社过程中,有人把我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说成‘不是要造反,就是有精神病’,说成‘骗子’,搞‘传销’组织等。  有人明确表态,‘你搞的那个组织太可怕了,我不会支持你!’  有的部门为抵制农民合作,不认可按政策办事,竟说‘省委书记来了也不行’!  有的领导讲,如果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起来了,那供销社怎么办?  有的说,你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是好事,但那是村长和乡党委书记的事,不是你工作的事,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