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述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各地所编辑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都对此有所编选。其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已成为广为传诵的名言。但各种教辅用书都把“学而时习之”解释为“学习知识并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值得推敲和怀疑。其原因如下:
一、从词义看
最关键的是对“学”和“习”两字的理解。一般认为“学”指的是学习知识,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为这一解释很有一些肤浅的味道。就《论语》而言。“仁”是其核心。孔子所说的“学”决不会是指表面意义上的知识。更应该是指“儒道”。即儒家的思想。这里的学应该就是学儒道。而对“习”字的解释,教科书中解释为“复习,温习”则更加不妥。因为遍查各种文字工具书“习”并无“复习”之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习”的解释有五种选项,第二项为“反复练习”并注明例句《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把“习”字释为反复练习,是带有实践、践行之意的,应当更准确一些。
二、从全句的结构来看
“学而时习之”是“不亦说乎”的原因和前提,“不亦说乎”是“学而时习之”的结果。如果按教科书中的解释。“学习知识并且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很快乐吗”则有些牵强附会。学习知识固然很快乐。充其量也只能理解成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已。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决不会单单因为这一点就非常高兴。因此,从道德思想层面去理解这句话会更合理。一个人只有学道并且不断地去实践其道,才会非常的高兴。这个道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这也很符合孔子自己的追求。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儒道,主张“克己复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其乐无穷。
三、从全文来看
此则为《学而》第一则,也是整部《论语》的第一则,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学而》篇讲的是立身为本。而非学习方法。联系这一则后面两句话,“有朋自远方来”和“人不知而不愠”都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由此可见这里的“学”应该就是儒道。而“习”则应指身体立行,亲自实践儒道。如果能够这样做,那才是很快乐的事情呢。“学而时习之”。实指个人学习儒道,“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共同合作学习儒道,“人不知而不愠”则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达到的一种个人修养境界,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也确实达到这一至高境界。当他受到长沮、桀溺和丈人的奚落时,仍能不愠不怒称其为“隐者也”。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合理的解释应是“学习儒道,掌握了儒道,就应该经常不问断地践行,实践其道。使儒道能够发扬光大。这不是很快乐的吗”。这种品德和修养,现在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一、从词义看
最关键的是对“学”和“习”两字的理解。一般认为“学”指的是学习知识,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为这一解释很有一些肤浅的味道。就《论语》而言。“仁”是其核心。孔子所说的“学”决不会是指表面意义上的知识。更应该是指“儒道”。即儒家的思想。这里的学应该就是学儒道。而对“习”字的解释,教科书中解释为“复习,温习”则更加不妥。因为遍查各种文字工具书“习”并无“复习”之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习”的解释有五种选项,第二项为“反复练习”并注明例句《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把“习”字释为反复练习,是带有实践、践行之意的,应当更准确一些。
二、从全句的结构来看
“学而时习之”是“不亦说乎”的原因和前提,“不亦说乎”是“学而时习之”的结果。如果按教科书中的解释。“学习知识并且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很快乐吗”则有些牵强附会。学习知识固然很快乐。充其量也只能理解成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已。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决不会单单因为这一点就非常高兴。因此,从道德思想层面去理解这句话会更合理。一个人只有学道并且不断地去实践其道,才会非常的高兴。这个道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这也很符合孔子自己的追求。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儒道,主张“克己复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其乐无穷。
三、从全文来看
此则为《学而》第一则,也是整部《论语》的第一则,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学而》篇讲的是立身为本。而非学习方法。联系这一则后面两句话,“有朋自远方来”和“人不知而不愠”都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由此可见这里的“学”应该就是儒道。而“习”则应指身体立行,亲自实践儒道。如果能够这样做,那才是很快乐的事情呢。“学而时习之”。实指个人学习儒道,“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共同合作学习儒道,“人不知而不愠”则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达到的一种个人修养境界,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也确实达到这一至高境界。当他受到长沮、桀溺和丈人的奚落时,仍能不愠不怒称其为“隐者也”。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合理的解释应是“学习儒道,掌握了儒道,就应该经常不问断地践行,实践其道。使儒道能够发扬光大。这不是很快乐的吗”。这种品德和修养,现在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