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置疑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ouliq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记述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各地所编辑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都对此有所编选。其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已成为广为传诵的名言。但各种教辅用书都把“学而时习之”解释为“学习知识并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值得推敲和怀疑。其原因如下:
  
  一、从词义看
  
  最关键的是对“学”和“习”两字的理解。一般认为“学”指的是学习知识,而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为这一解释很有一些肤浅的味道。就《论语》而言。“仁”是其核心。孔子所说的“学”决不会是指表面意义上的知识。更应该是指“儒道”。即儒家的思想。这里的学应该就是学儒道。而对“习”字的解释,教科书中解释为“复习,温习”则更加不妥。因为遍查各种文字工具书“习”并无“复习”之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习”的解释有五种选项,第二项为“反复练习”并注明例句《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把“习”字释为反复练习,是带有实践、践行之意的,应当更准确一些。
  
  二、从全句的结构来看
  
  “学而时习之”是“不亦说乎”的原因和前提,“不亦说乎”是“学而时习之”的结果。如果按教科书中的解释。“学习知识并且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很快乐吗”则有些牵强附会。学习知识固然很快乐。充其量也只能理解成一种学习的方法而已。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决不会单单因为这一点就非常高兴。因此,从道德思想层面去理解这句话会更合理。一个人只有学道并且不断地去实践其道,才会非常的高兴。这个道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这也很符合孔子自己的追求。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儒道,主张“克己复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仍然其乐无穷。
  
  三、从全文来看
  
  此则为《学而》第一则,也是整部《论语》的第一则,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学而》篇讲的是立身为本。而非学习方法。联系这一则后面两句话,“有朋自远方来”和“人不知而不愠”都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由此可见这里的“学”应该就是儒道。而“习”则应指身体立行,亲自实践儒道。如果能够这样做,那才是很快乐的事情呢。“学而时习之”。实指个人学习儒道,“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共同合作学习儒道,“人不知而不愠”则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达到的一种个人修养境界,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也确实达到这一至高境界。当他受到长沮、桀溺和丈人的奚落时,仍能不愠不怒称其为“隐者也”。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合理的解释应是“学习儒道,掌握了儒道,就应该经常不问断地践行,实践其道。使儒道能够发扬光大。这不是很快乐的吗”。这种品德和修养,现在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其他文献
新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进入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与内地省区相比,新疆流动人口的社会文化服务呈现城乡流动与跨民族交往的双重挑战与考验。受现行制度限制,城市管理中
很多人认为《孔雀东南飞》的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但是我们对于刘兰芝为何被遣的原因却莫衷一是,而这一点又关系着对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本文试着在这点上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各位方家。  首先,刘兰芝是一个有主见、有个
期刊
<正>目的:观察受照射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工作者和其他受照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尾核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工作者和其他受照射人员作为试验组,采用常规方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