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释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能够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
(一)在预习中质疑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惟有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时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质疑,不提数量和形式的要求。此外,让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打上记号,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思考,并及时评价和验证自己所提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向个性化发展。如教科书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一课,学生在预习本上这样质疑:为什么说是最后的叶子呢,再没有了吗?为什么不能有第二片第三片呢?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刚蒙蒙亮,琼西(即乔安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为什么要拉起窗帘?这些问题提的比较好,说明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二)从课题中质疑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推敲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小地主》这一课,学生提出这样几个疑问,“课题中的‘小地主’指的是谁?为什么用一个‘小’字?课题为什么要用上引号?”教师只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开展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三)从重点词句上质疑
文章的重点词或句子是贯穿全文内容的。在精读课文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写人的文章,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句子或段落就是重点。《雪地贺卡》一文中,李小屹在给雪人写信时,告诉雪人他是多么地想和他成为朋友的那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一共讲了几件事,哪一件描写得最详细,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词或句子质疑,让他们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释疑,体味解决疑问的乐趣。
(四)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可引导学生在此处质疑,例如,《故乡》一文中,“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一语,省略的内容是“收下”或“不要嫌弃”之类。可是,若是真那么写了,固然鲜明,只是其含义一览无余不耐人寻味了。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巧妙地用省略号来表达,读者可品味出寒苦的闰土因其所带的礼物少而觉得拿不出手,道不出口的难堪心境,透视闰土由于在经济上的窘困和精神上的折磨所造成的麻木迂钝的性格,可看到作为贫苦农民的闰土和作为老爷的“我”之间已构筑起的不可逾越的可悲的“鸿沟”。
(五)在矛盾处、空白处质疑
所谓矛盾处就是课文中引发争论,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此切入,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辩论中引向深刻。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的思维在同中求异。在文本中“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例如,《孔乙己》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孔乙己到底死没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增强对鲁迅作品语言的感悟能力。这样,抓住这些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为突破口质疑,能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两个简单词语中的不同信息,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升华对课文的理解;质疑要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空白”,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展现思维过程,如果能在质疑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那么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呈现出多样性,有时还能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六)从中心处质疑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处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若能依据中心处来质疑,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如《愚公移山》这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据此为重点质疑:本文共写了几个人?每个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
二、教会学生释疑
(一)重复朗读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因此,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捕捉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领会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重要文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思想,进而体会精神,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比较映衬释疑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要深刻体会其意旨,问题设计为“自由地朗诵品味全诗,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看一看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此问一出,学生的思考对象自然具体了,方向立即确定,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思考力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迎刃而解。设置“图文比对”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诗歌鉴赏,而是在解决美术构图的问题,这样,思维活动自然围绕着设计构图的问题思索,所调动的生活意趣已经不自觉地支配了思维活动,学生已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成了诗歌鉴赏的主人和与作者交流的主体,对插图改什么,怎么改的答案已了然在胸。这样,通过比较映衬的探究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审美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启发引导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寄寓比较深刻的文句,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补白”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背影》时,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像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学生找出了下面的语句:
生:“但是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生:“我来北平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找出的这些句子解释了父子间“不相见”的缘故和让作者想起了父爱并原谅了父子纠结的思想情感,说明对文章的理解已达到一定的火候,教师顺势将《〈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和《爱,其实也需要理由》发给学生阅读。这样引导既加深了理解,融入了作者,又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为欣赏名家名作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课本是不够的。这些疑问,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只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等来解决这些疑问。例如,学习《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学生质疑:为什么现在天鹅会越来越少?天鹅减少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频孕育发生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通过搜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
(五)总结补充释疑
每一课讲授完毕时,教师应总结回顾课文,一般提出“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启发学生围绕课文进行再思考。当学生提出疑问,尽量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质疑的同学也是一个激励;又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再理解,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和拓展,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释疑更加完整、准确。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质疑,教会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释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能够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
(一)在预习中质疑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惟有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时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质疑,不提数量和形式的要求。此外,让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打上记号,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思考,并及时评价和验证自己所提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向个性化发展。如教科书七年级《最后一片叶子》一课,学生在预习本上这样质疑:为什么说是最后的叶子呢,再没有了吗?为什么不能有第二片第三片呢?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刚蒙蒙亮,琼西(即乔安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为什么要拉起窗帘?这些问题提的比较好,说明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二)从课题中质疑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推敲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小地主》这一课,学生提出这样几个疑问,“课题中的‘小地主’指的是谁?为什么用一个‘小’字?课题为什么要用上引号?”教师只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开展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三)从重点词句上质疑
文章的重点词或句子是贯穿全文内容的。在精读课文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写人的文章,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句子或段落就是重点。《雪地贺卡》一文中,李小屹在给雪人写信时,告诉雪人他是多么地想和他成为朋友的那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一共讲了几件事,哪一件描写得最详细,明知是假的我还“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词或句子质疑,让他们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释疑,体味解决疑问的乐趣。
(四)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可引导学生在此处质疑,例如,《故乡》一文中,“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一语,省略的内容是“收下”或“不要嫌弃”之类。可是,若是真那么写了,固然鲜明,只是其含义一览无余不耐人寻味了。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巧妙地用省略号来表达,读者可品味出寒苦的闰土因其所带的礼物少而觉得拿不出手,道不出口的难堪心境,透视闰土由于在经济上的窘困和精神上的折磨所造成的麻木迂钝的性格,可看到作为贫苦农民的闰土和作为老爷的“我”之间已构筑起的不可逾越的可悲的“鸿沟”。
(五)在矛盾处、空白处质疑
所谓矛盾处就是课文中引发争论,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此切入,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辩论中引向深刻。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的思维在同中求异。在文本中“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例如,《孔乙己》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孔乙己到底死没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增强对鲁迅作品语言的感悟能力。这样,抓住这些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为突破口质疑,能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两个简单词语中的不同信息,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升华对课文的理解;质疑要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空白”,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展现思维过程,如果能在质疑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那么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呈现出多样性,有时还能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六)从中心处质疑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处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若能依据中心处来质疑,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如《愚公移山》这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据此为重点质疑:本文共写了几个人?每个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
二、教会学生释疑
(一)重复朗读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因此,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捕捉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领会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重要文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思想,进而体会精神,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比较映衬释疑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要深刻体会其意旨,问题设计为“自由地朗诵品味全诗,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看一看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此问一出,学生的思考对象自然具体了,方向立即确定,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思考力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迎刃而解。设置“图文比对”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诗歌鉴赏,而是在解决美术构图的问题,这样,思维活动自然围绕着设计构图的问题思索,所调动的生活意趣已经不自觉地支配了思维活动,学生已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成了诗歌鉴赏的主人和与作者交流的主体,对插图改什么,怎么改的答案已了然在胸。这样,通过比较映衬的探究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审美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
(三)启发引导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寄寓比较深刻的文句,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补白”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背影》时,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像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学生找出了下面的语句:
生:“但是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生:“我来北平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找出的这些句子解释了父子间“不相见”的缘故和让作者想起了父爱并原谅了父子纠结的思想情感,说明对文章的理解已达到一定的火候,教师顺势将《〈背影〉背后的故事》《〈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和《爱,其实也需要理由》发给学生阅读。这样引导既加深了理解,融入了作者,又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为欣赏名家名作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课本是不够的。这些疑问,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只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等来解决这些疑问。例如,学习《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学生质疑:为什么现在天鹅会越来越少?天鹅减少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频孕育发生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通过搜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
(五)总结补充释疑
每一课讲授完毕时,教师应总结回顾课文,一般提出“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启发学生围绕课文进行再思考。当学生提出疑问,尽量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质疑的同学也是一个激励;又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再理解,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和拓展,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释疑更加完整、准确。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质疑,教会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