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岜溶洞里的芦笙舞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pc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溶洞里跳芦笙舞,是一个贯穿我人生的永久回忆。20岁以前经历的那段时光始终保留在我的脑海中。
  黔中一支自称“摩若”的苗族在春节举行盛大跳芦笙舞的聚会,由于这种活动在溶洞中举行,因而称之为“跳洞”。这支文化主体的苗族称“跳洞”为“数岜”。我是这支苗族的一分子,一个小得极不起眼的分子,尤其在“数岜”之时,那时还不会吹芦笙的我几乎在欢快的芦笙舞之外,投以羡慕的眼光。在溶洞里舞芦笙,是一个激情澎湃、令人难忘、让人思念的相聚。
  吹者与舞者把溶洞作为舞台,精彩地把自己呈现,在这样的呈现中恋爱,在这样的呈现中捕获心爱的人。苗族青年最是向往与期待“数岜”,每年都有很多相爱的人从“数岜”中牵手出来,走进婚姻的殿堂,然后相守终老。我那时也会心潮涌动,无数次偷偷地幻想过爱情的浪漫。
  摩若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龙里县、惠水县、花溪区三地的交界地带,“摩若”是这支苗族的自我称谓。“摩”在他们的言语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苗族,其二是民族。“若”在苗语中是山林。与摩若相邻居住的两支苗族,一支自称“摩白”,另一支自称“摩掌”。“摩白”之意是山坡上的苗族,这支苗族主要居住在龙里的高山台地10万草坪之上。“摩掌”之意是田坝上的苗族,居住的地方总有开阔的平地,有大块的稻田。环视自己居住的特殊环境,高山苍莽,古树成荫,谷深洞幽,喀斯特山头笼盖四野,于是便以“摩若”自谓,这样对自我群体进行“认知”,如此解释便是山林里的苗族,就这样与其他支系的苗族区分而自我认同,把一群服饰相同,语言相近的苗族居住地域冠名为“摩觉摩若”。
  “依山而存,靠山庇护,和山感应。于是,有后生们的延续和茂盛。”因而,对山尊重,对山膜拜,对山崇敬。山里有洞,洞内有灵。十万年前,他们咿呀学语时,赤体曲身钻入了山洞里,山洞给了他们居所;万年之前,他们挺身从洞里走出来,白天引黄河之水滋养五谷,夜里静听黄河奔腾咆哮。黄龙怒吼,浑浊泛滥成灾,苗人不能再与水为伴,只得长途万里迁徙,来到山里。爬千山越万岭,趟河涉溪,千年疲惫而来,舍不去的只有祀祖的高高的把牙竿(祭祖时,用竹杆做成的越过屋顶的神物)、重负民族延绵的女人身上的背牌(精美的绣片,被认为是苗王的印章图案)、聚会欢舞的伴奏乐器——芦笙。
  来到摩觉摩若,有群山阻隔,有丛林遮蔽。然而,这是一片虎豹出入之地,不得已,只得栖身溶洞,这群万年前从山洞里走出来的生灵又回归到山洞里去。当田地开垦出来,当第一个木屋盖上山里特有的茅草之后,山寨在摩觉摩若出现了。山洞终究只是人类一时的栖息之地,然而,摩若苗族却对山洞情有独钟、依恋万分。我在贵州的紫云县看到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村寨,听说政府曾经给他们修建房屋,帮助他们全寨搬出山洞。这个住在山洞里的苗寨全都搬出来了,可是他们在政府修的房屋里住了不久,又都回到山洞里去。对于山洞,他们一定有一种非常而特殊的感情。我很想去探寻个中因故,然而《亚鲁王》的调查催促着我,只得停步在两里之外遥望幽深的山洞,揣摩山洞里苗寨人的内心情感和灵魂世界。
  摩若苗族和紫云的苗族同样唱颂着亚鲁,铭记这位名字叫亚被冠以“鲁”来尊称的民族英雄因战争不得不带着族人离开自己的王城——“格洛格桑”(贵阳),进入虎狼之地,寄宿到野兽不敢探入的幽深山洞里,然后再带兵去血战沙场。史籍载曰:“苗乡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山洞使亚鲁族人得以安身立命,安家立业,因此认为山洞有灵,在山洞里居住,有神灵护佑,野兽不敢在这里张牙舞爪。摩若苗族一直传唱着的《数岜史诗》,这样地描述山洞的来历:洪水来洪水淹没“戈摩弋肚”(地名:贵州省龙里县的谷孟与果里两个村寨),龙女以为不妥,用身子钻出洞来,让洪水消弥……
  山洞通向龙海世界,连接着神灵。山洞曾经给人类以居所,摩若苗族依恋山洞,搬出山洞后,每年春节,都要到山洞里去拜望,去歌去舞,去吹芦笙。一位叫钗吴钗查的人敢为人先,杀一头黄牛去祭拜先人曾经居住过的果里溶洞,号召人们正月初五去那里吃牛肉,喝牛汤,吹芦笙,一呼百应,人们都去了。从此,每年正月初五,虽然没有了牛肉,也没有了牛汤,但人们都不约而同前往果里溶洞聚会,男女青年更是把这视为寻觅情侣、宣扬爱情的场所。女的精心打扮,穿百褶裙,头戴花帕,耳缀玲珑耳环,手套银手镯,背负传说千年的苗王印——背牌;男的穿或长衫或长袍,吹着千古不变的芦笙,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歌与舞在山洞里交融,合奏乐章。夜幕降临,人们才不得已退出山洞,借宿果里或附近的村寨,继续长歌当诉情,直到旭日东升,对唱的男女双方还不舍停下缠绵的情歌。
  人们把这样的聚会称为“数岜”,“数”有玩耍、观赏的意思,“岜”不言而喻指山洞。摩若苗族对外习惯把“数岜”形象地称为跳洞。“数岜”有强大引力,把所有的男女青年都牵引过去,让他们通宵达旦地激情歌唱爱情。一个这样的“数岜”太少,于是十里之外的杉坪也兴起了数岜,再后来,又兴起了甘掌数岜、克里数岜、摆拱数岜、大关山数岜和马吃水数岜。
  苗族跳洞习俗历史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苗族迁徙到果里一带,择穴而栖,弃穴筑屋之后,族人缅怀祖先穴居的艰辛历程,在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山洞里举行祭拜和跳芦笙舞,娱神娱人。
  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九期间,苗族跳洞分别在杉坪、果里、克里、摆拱、大关山、马吃水等村寨附近的溶洞中举行一天或两天。果里、杉坪、摆拱三处跳洞还举行祭拜活动,其它地方只跳芦笙舞。
  苗族“跳洞史诗”传唱,苗族首领亚鲁 (养洛)进入黑洋大篝,建立“格桑城”,即今天的贵阳城。在贵阳,苗族安居乐业,开辟跳月场。后来外族侵犯,养洛率众奋勇抵抗。终因敌人狡诈,力量悬殊,寡不敌众,亚鲁最后不幸于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战死在贵阳喷水池附近,古苗语称亚鲁战死的地方为“嘉西坝”。怀念英雄,凭吊英魂,每年农历四月八这天,贵阳周边的苗族不约而同前来亚鲁的战地及墓地凭吊,年年如此,世代相传,就成了苗族的传统节日“四月八”。   明军大势进入贵州,发现黔中最为繁华的贵阳穿着奇装异服的苗族甚多,考察其历史与文化,确认这是苗疆最大的苗族群体生活的城市。明军的大势进入,带来家眷及商贸等移民大批入驻贵阳,明之前汉人进入贵州均为“汉化夷”的现象被扭转,从此黔地开始“夷化汉”。在这个关节点上,文化视点也发生巨变,对苗疆之城的看法也从语言上发生了界定性的转变,大概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贵阳逐渐被称为“老苗城”。许缯赞《滇纪程摘钞》记述:“贵州省城……(贵阳)故府城西一带称老苗城”。还有记载,“大十字东北侧,原是大道观所在地,道观大殿底下有一天然洞,人称‘苗王洞’,后来填以土石堵塞了。”这说明苗族居住贵阳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有一定影响,人们才以‘苗王’名洞。”贵阳称“老苗城”前后约计400年历史,并得官方认可。任可澄、杨恩元编写《贵州通志》(1948年版)仍然把贵阳称为“老苗城”。
  苗族的“跳洞史诗”永久地唱诵着离去贵阳之后,苗族分离四散,其中一支从贵阳开始迁徙,到花溪党武,再到惠水瑶上、广顺等地,后到三县区的高坡、果里一带。那时,这里是原始森林汪洋一片,野兽频繁出没,但他们的习惯性已经感知凶狠的野兽比不上人类的残暴,认定这里有利于避难躲藏,于是人们藏入众多溶洞中,以溶洞为居所。定居溶洞的苗族,在较宽阔的溶洞中跳起了芦笙舞,让释放的生命张扬驰骋。在溶洞中繁衍生息的苗族人,最后伐木结庐,狩猎开垦,却不忘记到溶洞中跳芦笙舞,约定成俗,沿袭至今。现存完好的洞棺葬是这一史实的又一有力见证。
  《元史》载:“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从葛蛮安抚使宋江子贤请,招渝来附平伐(果里东部,隶属贵定县)、紫江(在龙里县、贵定县交界处)、瓮眼(在龙里县)、皮陵(属花溪区高坡乡)、潭溪、九堡等处诸洞猫蛮”。这个记载,今天读来,依然心酸,让人悲怆,宋元之时,摩若苗族群体在贵阳之南50公里的地方作为“诸洞猫蛮”,以“洞”为单位,而不是寨,以洞为“营”防守着外来入侵。那些众多的溶洞还留下石头筑墙的遗迹。
  清顺康人许缯赞在《滇纪程摘钞》中还为我们记下了一段史实:“贵阳自阿江哨而上……左右高山内,尽为苗穴,然皆输粮赴差如齐民。其种曰:白苗、黑苗(别称青苗,花溪观口寨一带苗族)、花苗不一。直北百里,即水西地……其地亦有农居,仲家苗多从山口出入威清卫(今清镇市区)。”
  芦笙舞是苗族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溶洞中跳芦笙舞的习俗,却只有花溪高坡、龙里果里、惠水摆金一带。在跳洞中,只要带有芦笙的年轻人,都可以参加跳芦笙舞。一般每个村寨的三五个人,多的达数十人为一个群体合奏相同的芦笙曲,从第一支芦笙曲开始吹奏,按照严格顺序往下吹。男青年排成一队在前吹跳,不同姓氏(不同宗)的其他村寨的无数女青年手拉手排成一队踩着芦笙韵律跳芦笙舞跟在后面,沿顺时针方向前进,围成圆弧形状,形成一个个同心圆圈。每转一圈换一支芦笙曲。每一个跳洞场所,有无数村寨的男青年与无数其他村寨的异姓女青年这样欢快地跳芦笙舞,有的是情侣关系,有的有倾慕之情,男女青年在这样的活动中相识、相知到相爱。
  跳洞是男女青年追寻爱情与表达爱情的节日活动,每当跳洞期间,晚上在附近的村里,来自不同村寨的异姓异性青年对歌通宵达旦,其中必唱开天辟地、跳洞史诗、过年春节歌,深厚的文化意含传述着苗族的创世史、争战史、迁徙史。从历史隧道深处回过神来时又去唱他们的劳动生产以及生活和爱情婚姻,在这样一代代的唱诵中铸立起了苗族的礼仪文化及伦理道德,宣扬着苗族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规范、价值观念、爱情向往、人生理想。
  我是一个在这样的活动中享受着不完整快乐的人,那个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一把芦笙,也不会吹芦笙。像我的父亲一样,过着缺失的人生的前20年,对芦笙的感觉是遥远而不可触及的圣物。父亲不会吹芦笙,也就造就了我不会吹芦笙。然而我比父亲幸运的是,我有一个作为歌师的母亲,她教会我唱很多古老的歌和爱恋的情歌,让我能以歌的形式和那些可爱的姑娘对话而度过冬天里漫长的黑夜。有时候,逢能歌善唱的姑娘,那样的漫漫长夜便成了诗意弥漫的美好时光,让人享受着无尽的心与心的亲近,灵感像是获得神的赐予,把歌与诗交融了起来,每一首歌就是一次灵犀相通的勾勒。
  时光荏苒,数百上千年过去,人们不再安分守己地在山洞里跳芦笙舞,苗族社会的第一个“数岜”的果里跳洞也把吹芦笙的活动改到了村边的斗牛场进行。以为会坚守着先人的约定俗成,把“数岜”坚持下去的马吃水跳洞,最后也还是把芦笙吹出山洞来,吹到了旷野之上。
  或许是一种哲学定律在不断地否定,然后又在不断地肯定。摩若这支苗族,十万年前,他们的先人住进了山洞,之后出来了,长途跋涉迁徙栖居贵州的深山,不得已又住进了山洞里去。他们在山洞里“数岜”数百年、上千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突破“相沿成习”,开始拒绝继续“数岜”,改在光芒照射的大地的平地上踩着芦笙韵律欢舞,不再称为“数岜”,而称为“数鼎”,对外宣称跳月。然而有人来探寻这欢乐中激情张扬的跳月的过去,摩若苗族很自然地想起了“数岜”,于是探寻者就想看“数岜”,爱歌喜舞的苗族惊诧之后,抑不住心中嗡嗡作响的芦笙曲,禁不住千万次被芦笙韵律激荡而舞蹈过的脚趾,于是以为逝去的跳洞时代又再次复现。
  重新呈现的跳洞的数码冲击效果极好,多重曝光,使得各级媒体争相报道,探幽揭秘。在“我们的精神家园201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中,《苗族古歌——跳洞》获优秀作品奖。同年9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人类贡献奖”年赛第7届国际民俗摄影在昆明举行,《苗族跳洞》荣获文献奖。照片所表现出的意境壮美、深沉、神奇,引人遐思,给人启迪,人们于是对跳洞兴致更加浓厚了。
  苗族重新审视跳洞,何以如此让人寻踪不止?跳洞时芦笙吹奏和手舞足蹈,本来是苗族男女青年一种独特的爱慕表达方式,情与爱在这样的歌舞中尽情表现、渲染张扬。前年,果里苗寨接力祖先钗吴钗查,杀黄牛来顶礼膜拜“数岜”的山洞。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壮观的一次“数岜”,山洞被芦笙共鸣得撼人心魄,人们在这里重拾记忆、追溯往事。吹芦笙的男人,手拉手欢跳的女人,都是结了婚的,在远我而去的20岁以前的那个时代,这个山洞里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结了婚的都规矩地把芦笙束之高楼,女的把百褶裙珍藏箱底,整个跳洞场景是年轻人的舞台。而这一次,整个跳洞全都是婚后的人们在充当角色,没有一对情侣以芦笙为媒传情。
  或许,每一个创造,每一次文化的自觉,都由有阅历的不惑之人来引领。或许明年,或者几年之后,整个数岜又都全属于年轻的人们,就像人们曾经终止的“数岜”,又重新拾起来竟让世人震撼。年轻的人们还会以吹奏芦笙来确认爱情吗?年轻人的欢乐还会以古老的苗族歌舞来认定吗?
其他文献
2014年12月30日,时值新旧年交替之际,深圳市青年美术家们齐聚关山月美术馆,在这里共同总结过去几年来的工作与经验,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并经选举产生出新一届主席团成员,陈湘波、张继刚被推选为协会名誉会长,深圳青年艺术家丁琳荣任新一届会长。据悉,除了委任更多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担纲领导职务外,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也将发挥更多积极推动协会建设的作用。同时,会议还宣布正在筹建的深圳青年美术馆将落户盐田区,面积
期刊
高峻岭  1964年生于河南开封。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阿拉伯国家贸易促进会(大使馆)特聘画家。现为河南国文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其绘画融汇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水墨运、笔用墨的规律,造型能力扎实,功力深厚。2003年前后,专以太行山猕猴为题材,潜心钻研苦练不辍。他崇尚“天人合一” 的道家思想和“师法自然”的艺术
期刊
历史也会发生“强震”,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发生于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就是这样的一次强震。《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是盐野七生的又一杰作!在没有主人的地中海世界伊斯兰海盗登场了!时间要追溯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地中海就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右手握着宝剑,左手拿着古兰经”,擅长掠夺和绑架的萨拉森海盗,在地中海肆虐,“难民们不惜铤而走险的把命运交给橡皮艇和破船,渡海前往欧洲各
期刊
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巍峨雄峻的大巴山脉,在这里放低了身段;伟人毛泽东同志“高峡出平湖”的愿景,在这里化作绚丽的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这一方热土,注入了灵性与活力,作为一名基层文化艺术工作者,怎样从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
期刊
近些年,围绕北京城出了不少书,大家写北京,说北京,一往情深,作者也是五花八门,作家、记者、文史专家等等,但像这两本书以及它的作者这样的还真不多。  这两本书一本叫《我的上世纪—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一本叫《我的老北京—一个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一看书名就知道,既是“绘本”,便会有图。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关庚先生,建筑师,并不以写文章为主业,但他是既著文又绘图。  这样的作者,是不是不多见?  
期刊
10月6日,进藏支教的画家们凯旋而归,标志着为期近一个月的面包公益活动在北京宋庄圆满落下帷幕。据了解,面包公益活动旨在为孩子们开启一扇艺术之窗,结合宋庄优质的画家资源,对孩子们在艺术领域进行启蒙式教育,用艺术影响、感染孩子。这次支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画家们讲课时注重心灵和思维上的教育。课堂上,他们用激情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藏族的孩子们。  今年9月,来自北京宋庄的画家们自驾进藏,路线为北京—甘肃—
期刊
东山,是广州市东山区原属市的一个老行政区,1917年民国政府即在此设区公所,1951年称大东区,次年改称东区,1961年始称东山区。直到前几年,广州市行政区调整撤并,东山区因与越秀区合并,才被取消。而东山一名,则源于此地的东山岗和明代始建、清代重修的东山庙。  我对东山的认识,始自上世纪60年代读中学的时候,但真正开始熟悉它,是在70年代以后。那时,这里也称得上是广州商业比较繁华的地段,有一幢百货
期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专业科技博物馆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如期召开,会上博物馆外联部唐志强主任就专业科技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目标措施和建议研究课题进行了报告。  现在全国专业博物馆除了科技馆以外的博物馆共计1407家。经过5年的发展,专业博物馆已由2008年的280座增长了1.5倍。专业博物馆在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归口单位比较多,历史关系复杂;再加上不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核心职能
期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和伟大追求。党的十八大再次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复兴和经济复兴具有等量齐观的作用,缺一不可。作为文化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的出版业,在二零一四年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在调整产业结构、拉动文化内需方面,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格局:树立世界眼光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而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据了解,清朝乾隆年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 谈到匾额与老百姓的现状,其问题也很让人担忧。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历史学家,古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