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寄语: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编辑探园”专栏。我们的朴素想法是,有关幼儿教育的理念,不能也不该仅仅存在于书本或者教育者的头脑中,而是应该体现在生动的教育实践里。因此,开设本栏目的初衷,是想通过一所所幼儿园活生生的教育故事,让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实践和思想呈现出来。或许这些故事并不完美,蕴含其中的思想也并不成熟,但如果能给读者些许启迪,或者引发一些思考,也总归是一种收获。
本期,请跟随小编一探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的草与木,人与事,温情与温度……
园长寄语:10年前,刚入幼儿园,我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直至幼儿园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我仿佛把自己带回了童年时代:林间奔跑、草地打滚、水中嬉戏……在大自然里,和孩子一起,倾听风的声音,嗅闻叶的气息,观看四季的色彩,品尝自然的味道。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时光里,学会用身体去拥抱生命的维度,更用心去爱这个世界。让每个孩子拥有值得回味的童年,成了我园永恒的价值追求。
——朱海英
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南幼”)地处江阴城市南花园——南闸街道,创办于1949年,是一所江苏省公办优质幼儿园。走进南幼,一个紧靠园所10000平方米的开心农场,总会引来幼儿园观摩、学习者的惊呼和好奇。
鲜花节体验——感受一片自然的美好。过节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事情,当孩子们投身节日氛围时,他们就会自觉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不由自主、全神贯注地参与、探索、体验。凡是孩子们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特别牢固。
三月,在农场随便走一条小径,总能邂逅一树繁花,三色堇、羽衣甘蓝、桃花、蚕豆花、紫罗兰……这里一片,那里一丛。孩子们沐浴在花海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喜。于是,孩子的学习从与鲜花相遇开始:或几个人围在一起细细观察、讨论与记录;或拿起植物标本小心收集;或用手机拍摄,回头和老师、同伴分享……统计鲜花种类、猜想鲜花作用、创意鲜花造型……一年一度的“鲜花节”就这样拉开帷幕。
在鲜花节体验活动中,孩子可以跟鲜花亲密接触:“花之味”——制作鲜花糕点、品尝花茶;“花之舞”——穿上汉服、跳起国舞;“花之艺”——制作干花香包、手链、花环;“花之趣”——利用农场中的山坡、轮胎山设计游戏情境,体验竞赛的乐趣;“花之器”——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上,画出独一无二的花朵……一幅幅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在鲜花节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按自己的节奏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荡漾在脸上的笑容像鲜花一样美丽、灿烂。 果树档案——珍藏一份永恒的记忆。开心农场现有果树428棵,树龄3~15年,“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每棵树的成长各有不同。果树档案是老师和孩子对喜欢的树木共同构建的个性档案,档案中记录了树木在农场安家的时间,随着四季的变化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者枯萎凋零的一刻,当然也记录着死亡的时间,这些都成为一份独有的资源。在南幼,一直坚持着“果树档案”的传承,活动充满了仪式感:每年6月,大班幼儿毕业前夕,都会开展隆重的果树档案交接仪式,大班幼儿会亲手将果树档案郑重其事地传递给中班幼儿。一届又一届,传递的不仅是一本册子,对孩子们而言,更是一份责任与关爱。
秋天的风、秋天的叶、秋天的果、秋天的阳光,构成了一幅开心农场美景图。在这里,孩子们采摘、分享、记录,诠释自己对收获的理解;在这里,孩子们猜想、计划、合作,体验劳作的快乐;在这里,孩子们亲力亲为,体会收获的不易,摘柿子、掰玉米、挖红薯、捡银杏、收莴苣、摘枸杞……
遇见柿子,硕果飘香——主题活动的持续建构。农场里的50多棵柿子树,每年秋天枝头都挂满了黄灿灿的柿子,于是有关“柿子”的主题课程也应时而生。孩子们走进农场,发现地上有掉落的柿子,充满了好奇,对柿子掉落的原因进行了大胆猜测:有的说柿子太熟了,有的说柿子长得太大太重了,有的说柿子被虫子咬了,还有的说柿子被风吹下来了。意见不统一,那就自己想办法验证。孩子们从书本上、手机中、电脑里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柿子虽多,但有的树很高,怎样才能摘到高处的柿子成了一门大学问。孩子们在校园里到处搜集可用的工具:他们滚来了油桶,找来了A字梯,还在树干上架起了长竹梯,经过一一尝试与验证,孩子们发现长在低处的柿子只需要一个油桶、一张A字梯就能轻松摘到,长在高处的柿子则需要长竹梯和采摘器才能成功摘到。有的孩子将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摘到了最高处的柿子。
柿子摘下来了,好激动呀!品尝的时候才发现:有的柿子又红又软,吃起来很甜;有的柿子又硬又涩,根本不好吃。怎么才能让柿子快些成熟?孩子们又开始了探究。通过亲子调查、梳理汇总,孩子们找到了用苹果、梨、香蕉、大米等焐柿子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一大堆柿子吃不完,怎么办?时值重阳佳节,孩子们倡议搞个柿子义卖活动,赚钱买礼物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柿子摘完了,黄黄的柿叶在枝头摇曳,柿叶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的想法多多,最终他们决定做一罐柿叶茶。这下孩子们又忙开了,摘柿叶、洗柿叶、烫柿叶、泡柿叶、晒柿叶、撕柿叶、炒柿叶、挑选适合存放的容器、设计柿叶茶包装的LOGO、把柿叶茶送给喜欢的人。在浓郁的柿叶茶香中,柿子主题活动告一段落。 在有关“柿子”主题活动的开展中,老师们根据以往经验对课程推进方向进行了初步架构,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放慢了节奏,多了一些耐心和等待,让儿童与自己的发现相遇,并积极回应他们探究的需求。
奇妙的寻根之旅——项目活动的弹性生长。11月,主题活动“奇妙的根”持续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通过亲自种植、观察、比较、探索,发现了植物根的生长过程及样态。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蔬菜和小草的根,一下就拔出来了,可是大树的根却拔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大树的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每年冬天,园林工人都会对农场的果树进行修剪,对死去的树木进行清理。为了给儿童提供发现和探索的机会,我们要求把死树根留在泥土里。有了探究树根的想法,孩子们自然就与树根不期而遇了,他们决定把树根挖出来。在勘察了树桩所处的地理位置后,孩子们决定将现场定在柿子林里。原因是:树根又多又粗、地方宽敞易施工。在开挖之前,孩子们对“树根有多大”进行了猜测,有的说跟树干一样粗,有的说下面会很大。为了留下猜测痕迹,他们用雪花片、绳子等进行了围量。每一次挖树根活动之后,孩子们都会对露出泥土的树根再次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的“刨根日记”上,通过一次次的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挖树根的过程中,挖到的石块、玻璃片、细铁丝、蚯蚓等都给孩子们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小惊喜。除了惊喜,孩子们遇到的意外也不少,挖着挖着树根断了,这下孩子们可犯了难。怎样才能在不破坏树根的前提下把树根挖出来呢?通过探讨,孩子们提出更换工具,用玩考古游戏的小铲子、小耙子、小刷子等作为挖掘工具,并小心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渐渐掌握了方法,但问题又随之而来:泥土太硬,小铲子歪了。孩子们第一时间找来了水桶,用水把泥土浇湿。可湿润的泥土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泥土变黏了,不仅不好挖还容易弄脏衣服,于是,孩子们穿上了雨衣……
就这样,孩子们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发现树根的奥秘,逐步解开自己的疑惑。
项目活动中儿童经历了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准备材料、分组合作、得出答案等过程,经验在不断生长,情感在不断升华。项目活动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儿童可以决定活动的发展方向,老师只是初步预设活动线索,和儿童共同规划、推进活动进程。
四季物语,用果实致意耕耘。在南幼,老师们如同一个个快乐的“农夫”,他们相信:希望总能开出花朵,付出也都不会徒劳。一径浅香,浓情几许。当环境与课程融为一体,孩子们的学习更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孩子们每天脸上都泛着光,心里都沁着暖,这便是“舒展生命、乐享成长”办园理念的自然而真实的写照。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编辑探园”专栏。我们的朴素想法是,有关幼儿教育的理念,不能也不该仅仅存在于书本或者教育者的头脑中,而是应该体现在生动的教育实践里。因此,开设本栏目的初衷,是想通过一所所幼儿园活生生的教育故事,让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实践和思想呈现出来。或许这些故事并不完美,蕴含其中的思想也并不成熟,但如果能给读者些许启迪,或者引发一些思考,也总归是一种收获。
本期,请跟随小编一探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的草与木,人与事,温情与温度……
园长寄语:10年前,刚入幼儿园,我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直至幼儿园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开心农场,我仿佛把自己带回了童年时代:林间奔跑、草地打滚、水中嬉戏……在大自然里,和孩子一起,倾听风的声音,嗅闻叶的气息,观看四季的色彩,品尝自然的味道。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时光里,学会用身体去拥抱生命的维度,更用心去爱这个世界。让每个孩子拥有值得回味的童年,成了我园永恒的价值追求。
——朱海英
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南幼”)地处江阴城市南花园——南闸街道,创办于1949年,是一所江苏省公办优质幼儿园。走进南幼,一个紧靠园所10000平方米的开心农场,总会引来幼儿园观摩、学习者的惊呼和好奇。

鲜花节体验——感受一片自然的美好。过节是孩子们最热衷的事情,当孩子们投身节日氛围时,他们就会自觉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不由自主、全神贯注地参与、探索、体验。凡是孩子们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特别牢固。
三月,在农场随便走一条小径,总能邂逅一树繁花,三色堇、羽衣甘蓝、桃花、蚕豆花、紫罗兰……这里一片,那里一丛。孩子们沐浴在花海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喜。于是,孩子的学习从与鲜花相遇开始:或几个人围在一起细细观察、讨论与记录;或拿起植物标本小心收集;或用手机拍摄,回头和老师、同伴分享……统计鲜花种类、猜想鲜花作用、创意鲜花造型……一年一度的“鲜花节”就这样拉开帷幕。
在鲜花节体验活动中,孩子可以跟鲜花亲密接触:“花之味”——制作鲜花糕点、品尝花茶;“花之舞”——穿上汉服、跳起国舞;“花之艺”——制作干花香包、手链、花环;“花之趣”——利用农场中的山坡、轮胎山设计游戏情境,体验竞赛的乐趣;“花之器”——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上,画出独一无二的花朵……一幅幅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在鲜花节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按自己的节奏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荡漾在脸上的笑容像鲜花一样美丽、灿烂。 果树档案——珍藏一份永恒的记忆。开心农场现有果树428棵,树龄3~15年,“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每棵树的成长各有不同。果树档案是老师和孩子对喜欢的树木共同构建的个性档案,档案中记录了树木在农场安家的时间,随着四季的变化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者枯萎凋零的一刻,当然也记录着死亡的时间,这些都成为一份独有的资源。在南幼,一直坚持着“果树档案”的传承,活动充满了仪式感:每年6月,大班幼儿毕业前夕,都会开展隆重的果树档案交接仪式,大班幼儿会亲手将果树档案郑重其事地传递给中班幼儿。一届又一届,传递的不仅是一本册子,对孩子们而言,更是一份责任与关爱。

秋收,收获的不仅仅是果实
秋天的风、秋天的叶、秋天的果、秋天的阳光,构成了一幅开心农场美景图。在这里,孩子们采摘、分享、记录,诠释自己对收获的理解;在这里,孩子们猜想、计划、合作,体验劳作的快乐;在这里,孩子们亲力亲为,体会收获的不易,摘柿子、掰玉米、挖红薯、捡银杏、收莴苣、摘枸杞……

遇见柿子,硕果飘香——主题活动的持续建构。农场里的50多棵柿子树,每年秋天枝头都挂满了黄灿灿的柿子,于是有关“柿子”的主题课程也应时而生。孩子们走进农场,发现地上有掉落的柿子,充满了好奇,对柿子掉落的原因进行了大胆猜测:有的说柿子太熟了,有的说柿子长得太大太重了,有的说柿子被虫子咬了,还有的说柿子被风吹下来了。意见不统一,那就自己想办法验证。孩子们从书本上、手机中、电脑里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柿子虽多,但有的树很高,怎样才能摘到高处的柿子成了一门大学问。孩子们在校园里到处搜集可用的工具:他们滚来了油桶,找来了A字梯,还在树干上架起了长竹梯,经过一一尝试与验证,孩子们发现长在低处的柿子只需要一个油桶、一张A字梯就能轻松摘到,长在高处的柿子则需要长竹梯和采摘器才能成功摘到。有的孩子将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摘到了最高处的柿子。
柿子摘下来了,好激动呀!品尝的时候才发现:有的柿子又红又软,吃起来很甜;有的柿子又硬又涩,根本不好吃。怎么才能让柿子快些成熟?孩子们又开始了探究。通过亲子调查、梳理汇总,孩子们找到了用苹果、梨、香蕉、大米等焐柿子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一大堆柿子吃不完,怎么办?时值重阳佳节,孩子们倡议搞个柿子义卖活动,赚钱买礼物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柿子摘完了,黄黄的柿叶在枝头摇曳,柿叶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的想法多多,最终他们决定做一罐柿叶茶。这下孩子们又忙开了,摘柿叶、洗柿叶、烫柿叶、泡柿叶、晒柿叶、撕柿叶、炒柿叶、挑选适合存放的容器、设计柿叶茶包装的LOGO、把柿叶茶送给喜欢的人。在浓郁的柿叶茶香中,柿子主题活动告一段落。 在有关“柿子”主题活动的开展中,老师们根据以往经验对课程推进方向进行了初步架构,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放慢了节奏,多了一些耐心和等待,让儿童与自己的发现相遇,并积极回应他们探究的需求。

奇妙的寻根之旅——项目活动的弹性生长。11月,主题活动“奇妙的根”持续开展了一段时间,孩子们通过亲自种植、观察、比较、探索,发现了植物根的生长过程及样态。同时,他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蔬菜和小草的根,一下就拔出来了,可是大树的根却拔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大树的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每年冬天,园林工人都会对农场的果树进行修剪,对死去的树木进行清理。为了给儿童提供发现和探索的机会,我们要求把死树根留在泥土里。有了探究树根的想法,孩子们自然就与树根不期而遇了,他们决定把树根挖出来。在勘察了树桩所处的地理位置后,孩子们决定将现场定在柿子林里。原因是:树根又多又粗、地方宽敞易施工。在开挖之前,孩子们对“树根有多大”进行了猜测,有的说跟树干一样粗,有的说下面会很大。为了留下猜测痕迹,他们用雪花片、绳子等进行了围量。每一次挖树根活动之后,孩子们都会对露出泥土的树根再次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的“刨根日记”上,通过一次次的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挖树根的过程中,挖到的石块、玻璃片、细铁丝、蚯蚓等都给孩子们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小惊喜。除了惊喜,孩子们遇到的意外也不少,挖着挖着树根断了,这下孩子们可犯了难。怎样才能在不破坏树根的前提下把树根挖出来呢?通过探讨,孩子们提出更换工具,用玩考古游戏的小铲子、小耙子、小刷子等作为挖掘工具,并小心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渐渐掌握了方法,但问题又随之而来:泥土太硬,小铲子歪了。孩子们第一时间找来了水桶,用水把泥土浇湿。可湿润的泥土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泥土变黏了,不仅不好挖还容易弄脏衣服,于是,孩子们穿上了雨衣……
就这样,孩子们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发现树根的奥秘,逐步解开自己的疑惑。
项目活动中儿童经历了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准备材料、分组合作、得出答案等过程,经验在不断生长,情感在不断升华。项目活动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儿童可以决定活动的发展方向,老师只是初步预设活动线索,和儿童共同规划、推进活动进程。

四季物语,用果实致意耕耘。在南幼,老师们如同一个个快乐的“农夫”,他们相信:希望总能开出花朵,付出也都不会徒劳。一径浅香,浓情几许。当环境与课程融为一体,孩子们的学习更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孩子们每天脸上都泛着光,心里都沁着暖,这便是“舒展生命、乐享成长”办园理念的自然而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