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活动是如何撼动县级市场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iiuuffuuyya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厂家总说深度分销三、四级市场,经销商见到的无非就是业务员过来整整终端、发点资料。大型整合营销活动想到了如何娱乐乡镇消费者,才算是动真格的了。
  
  渠道渗透、品牌推广双阻塞
  
  3.44万个乡镇,61.4万个行政村,中国三线之下的市场巨大。很多企业早在10年前,就已经吹响了这个号角,但他们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渠道渗透和品牌推广都很难落地。无论厂家如何卖力,最终都变成了渠道捧场、观众缺席的自娱自乐。
  是哪些关键原因导致了这种格局?
  
  一级经销商:偏科生
  1 对网络只生不养。
  几年前,多数厂家涉足三、四级市场,主要通过一级经销商开拓和维护县级经销商。销售压力一大,一级商对县级商和乡镇网点的利益保护力度就会动摇,一县开多户或周边县互相窜货等,直接影响到下游的利益和积极性。
  而且,一级商没有产品线规划、新品促销政策、导购培训等服务职能,时间一长,三、四级市场销量不见大增,县级经销商的信心就会下降,转而主推毛利较高的杂牌。
  2 喜旧厌新。
  多数一级经销商,每月在县乡市场的销售都聚焦在几个固定的畅销单品上,对厂家重点推广、利润较高的新产品,或不够重视,或操作能力不足,导致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不能及时上样,导致老品过多,“新产品快死、老产品带货、主推杂牌”的格局成了顽症,县乡市场的经营之路越走越窄。
  3 投鼠忌器。
  多数一级经销商,不舍得投入资源推广三、四级市场,厂家给的促销政策,标配赠品、老品补差,或截流一部分用于一、二级市场的竞争,或全部截流直接变现为利润。由于厂家很难管控,促销形成肠梗塞。
  
  县级经销商:留级生
  1 不做促销。
  一级经销商多数没有促销意识,认定在县乡做促销很难提高多少销量,因此,几年都难见促销;有的倒是有促销意识,却没有开展大型促销活动的能力,往往在店面门前搭几顶帐篷、摆几台产品、搞几样特价买赠、站几个闲人导购,这些雷同的打法,各个行业、各个品牌都用过,消费者已经失去了敏感度。这种小打小闹不论做多少场次,坚持多长时间,都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2 博弈多于合作。
  由于县级经销商对县乡镇网点的销售搅动不足,很难引起县城主流门店(超市、家电商城)的重视,更难以转变其旧有的经营观念,结果县级经销商与当地主流门店博弈多于合作,比如:该进的门店不进,进了的做不好,新品出样少,没有任何气氛布置,价格混乱,回款不顺,拿不到门店任何支持,最终,品牌效应失效,名牌与杂牌之间纯粹拼客情。
  3 底子薄。
  大多数的县、乡经销商,市场操作敏感度低,缺乏操作市场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三个最大的问题是:
  一是夫妻店内部管理水平过低,随机管理、多头管理、责权不明的现象到处可见;
  二是财务管理无规划,仍采用“日进日出”的简单记账方式,按传统的办法计算市场的“投入产出”,今日卖今日赚,不赚不卖,对市场不愿投入;
  三是缺乏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对市场搅动有心无力,而一级经销商几乎不具备培训能力,因此县、乡镇经销商的市场操作水平不高。
  
  搅动县乡镇网点
  
  早在几年前,国内很多著名的家电企业就提出要深耕三、四级市场,期间做过诸多调整和尝试,但是,以上的这些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县乡镇网点不能马上产生销量,赚到利润,任你如何推销现代营销理念都没用,最终他们还是主推利润高的杂牌,顺手销售好卖的老品。终端堵住了,渠道再怎么压货,最终还是要吐回来。因此,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症结上:县乡镇网点的销售搅动不足。
  小病积小成大,就要上猛药;小仗久攻不下,就要打大仗。在这种思路之下,A公司决定亲自上阵,组织一场整合营销战役,整合传播和促销搅动双管齐下,以破市场之困。
  这场战役以促销推广为核心,聚焦资源,爆破攻占县城核心终端,建设县城品牌推广根据地,搅动周边乡镇,连点成线,实现县镇联网扩张。
  于是在2008年年底,A公司策划了一个能够整合“央视、门户网站、一级经销商、县级代理商、卖场、当地政府和地方电视台”等多方资源的整合营销战役。
  之所以要以央视为龙头,是因为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主要媒体渠道还是电视,大概有95.7%的农村消费者每天都会看电视,他们依然认为央视至高无上,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乡镇消费者若能与央视电视节目近距离互动,他们不但会认为赞助节目的品牌有超强实力,还会广为传播“我曾亲眼见到了某一位明星主持人”……这样传播威力远强于常规广告,更有助于拿下乡镇的意见领袖。
  要知道,口碑传播是农村家庭消费决策的一大重要驱动力。谁家新买了一个家电产品,去串门的人一定要询问在哪里买的,有什么特点;要是村里电器修理工等意见领袖推荐或引导,一定会引来周边几家的跟风效应。
  擒贼先擒王。用体验性的营销传播活动征服这些意见领袖和专家代表,直接或间接推荐A公司的小家电,就能利用乡镇市场的攀比心理和跟风习惯,快速实现产品的“消费共振”。
  
  打通活动的利益链
  
  央视的合作门槛非常高。在乡镇开展终端销售搅动的渠道费用本来就很高,公司不可能拿出多少钱直接在央视打广告,只能整合资源,开展实效营销活动。
  笔者利用多年与央视合作大型营销活动的人脉资源,迅速与央视《天天饮食》等节目组沟通,决定在CCTV打造一档全新的“我爱家乡菜”特别节目。
  A公司所有的产品均与饮食有关,具有共性,“我爱家乡菜”既符合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又能满足线下传播促销的需要;既能在一二级市场勾起背井离乡的城市白领们的乡情,又可激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地方政府宣传家乡的热情。
  对于央视来说,A公司可以通过全国10万个终端,宣传这档“我爱家乡菜”节目,利用全国每个县城的网点,推荐具有地方特色和具有历史文化的家乡菜,既可为电视节目拍摄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又可为电视节目播出后提供宣传推广,拉升收视率。当然,还有A公司为新节目提供一些资金赞助,对于节目来说,既能卖广告赚钱又能提升节目收视率的事情,敲定下来并不难。
  而当地政府是整个活动执行中的另一个关键。他们可以通过宣传当地菜,借势在央视宣传当地家乡特产、旅游风光、经济投资环境,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手之劳就能增加政绩,何乐不为?
  既有厂家辅导做一场“我爱家乡菜”大型路演活动,还能邀请到电视知名主持人和当地县领导的参加,这样的大规模路演必然能吸引超高的人气,让经销商老板在当地“扬名立万”,让家电卖场顾客盈门,他们自然求之不得。
  终端疏通好了,一级经销商自然 能轻松地完成销售任务,还紧密了下游关系,同样欢迎。
  而门户网站的美食频道需要内容吸引网民,全国大规模的地面活动也是他们渴求的宣传途径。
  各类参与主体的利益链被打通之后,“我爱家乡菜”顺利出笼:网易拿出了3500万元资源,成功拿下“我爱家多菜”落户权;CCTV《天天饮食》迅速组织各地名厨,推出“我爱家乡菜”特别节目;所到之地,区县政府一路绿灯提供了安保、场地等资源保障……
  A公司花费了极少的投入,就顺利占据了整个活动的总导演地位。
  
  投资与收益
  
  从“我爱家乡菜活动”的现场销售看(见附表),如果以每场活动平均销售15万元计算,在三、四级市场对经销商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而且,这种活动有三大额外好处:
  一是没有进场费、堆码费用等卖场位置费用;
  二是没有账期,现场卖货,现场回款;
  三是现场售实类似于“直销”,经销商利润率高。
  这一活动非常迎合经销商“逐利的本质”,得到了全国经销商的夹道欢迎。
  一个经销商如此评价:“以前A公司总说深度分销三、四级市场,这句话提了好几年,我们见到的无非就是业务员过来整整终端、发点资料;这种大型路演活动,想到了如何娱乐三、四级市场的消费者,A公司算是动真格的了。”
  当地家电商城的老板如此说:强势进入三、四级市场,别人是拿着牙签来的,而你们拖着大棒,效果不一样!
  而对A公司来说,一场“我爱家乡菜”大型户外路演实现了四大目的:
  品牌推广:吸引三、四级市场广大消费者的眼球,通过海陆空多层次推广,让品牌得以落地。
  促进销售:通过高密度的宣传和大型路演活动吸引客流,路演期间开展买赠、特价单品、换购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直接拉动门店客流和销量。
  市场提升:活动期间对活动区域的销售网点进行整改,争取以单店突破的方式突破当地的KA系统,优化合作关系,争取更强话语权,为以后的合作奠定基础,并全面规范终端,提升当地市场操作能力。
  培训渠道:大型活动结束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把导购培训和活动经验留下,为一级和县乡经销商自发组织大型促销活动留下革命的种子。
  
  整合营销活动成功的四大法宝
  
  1 前期充分宣传,调动政府资源:
  做促销活动,有人气才有销量,一般要提前15天,卖场内外的堆头、电梯、门口等务必做好气氛布置;提前一周,宣传必须到达乡镇,当地电视广告、字幕广告、单张全力而上;提前3天,手机短信、宣传车、高音喇叭、锣鼓队,爆发式宣传;并与当地政府协调好关系,提前布置现场的安全保卫。
  
  2 分工是保证,检查是关键:
  为了保证活动每个环节可控,尤其是销售备货、收银开单,需将一级经销商和县级经销商的业务人员合理分工,随时检查执行进度。
  
  3 特价销售要低价,美食演示要多送:
  促销活动现场,超低特价吸引的是眼球,刺激现场销售,带动中高端产品销量;新产品的功能演示和美食品尝,要多做、多送、多尝,老百姓吃得越多,掏钱购买的冲动就越大。
  
  4 抓住人气促销量,备足货源开单快:
  为促进现场成交,活动前,A公司组建的“促销飞虎队”会提前对经销商促销员展开全面培训,最少保证一人贞责一个展柜,抓住人气高峰促进现场成交,收银和发放赠品的工作必须畅通;活动当晚要做销售分析,以备足第二天的畅销贷源。
其他文献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是写给经理人级别看的。  如果你还只是个士兵,又压根不想成为“将军”,那么本文对于你来说没有意义,不看也罢;如果你是这个级别的角儿,想要继续干下去,甚至还想更上一层楼,那么,本文的“精确制导技术”及其背后的管理思想,或许可以协助你“马下治天下”,出将入相。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    说句实话,无论你的公司多么弱小,只要把资源“集中、集中、再集中”,那么,要打下一两个基地市场
期刊
商品构成是超市经营的基石。一旦商品结构不合理,货架就只好替你摆满滞销商品。    商品结构惹的祸    某民营A超市位于一个社区内,经营面积约4500m2。在距离A约2000米处,还有一家经营面积约1万平米的大型购物广场,主营一般大众生活必需品及家电、服装等百货。由于购物广场商品品种丰富,几乎涵盖A超市经营的所有品类,部分顾客甚至舍近求远前往消费,A超市的交易单数与客单价均双双下滑。  起初,A超
期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初探    甫一上任,作为销售总监,刘铭就要为即将开始的旺季做准备。他需要走访一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悉每一个代理商老板的个性,弄清有效谈判路径,找到合作方式,还要顺便把旺季政策带到全国市场的每个角落,求得合作。  这个工作有一个难点,就是以一对多,和每个人打交道的时间有限,短短几小时到一天时间内就要读懂他们的心,了解他们的需求,一旦时机合适就
期刊
如今很多企业对“亮点市场建设”已经不屑一顾,一听到要做亮点就会窃窃发笑,不由得联想到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异议重重之下,“点亮市场”更是困难重重。    亮点市场玩成了劳民伤财    2007年,某央企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食品上市公司G公司。央企实力雄厚,G公司品牌基础不错,大家对重振G公司满怀期待。新上任的营销总监朱志强也踌躇满志,提出了“点亮郑州、照耀河南、影响全国”的营销推进方针,
期刊
多元化之后的B2C,除了品牌模糊之外,难以逃脱传统行业多元化引发的资金链断裂的宿命。B2C多元化中看不到的成本——库存和物流——绝对是极大的负担。    B2C们集体嗑药    多元化,是2009中国B2C的纪年关键词。  卖书的当当不专心卖书了,图书、音乐、影视、运动、服饰、家居、美妆、母婴、食品、3C,我的娘哦,敢情就是新华书店+百盛商场+家乐福卖场嘛!不知道百联集团看到这架势后,有没有点危机
期刊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与代理商打交道时,信息来源无非如下几项:书面沟通,面对面沟通以及电话沟通。其中,面对面沟通得到的信息最为丰富。因此,阅人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你能看透代理商几分。  阅人术从技巧上来看,分为基本技术层面和组合技术层面,进一步的层面则是配合其他非临场信息做出准确判断,最后一个层面是根据信息推断对手的行为趋势,采取预防、引导措施(见表1)。    基础层
期刊
很多企业发现,建立一个基地市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建立一种基地市场的标准模式,并成功在众多市场复制。  所有理论都有前提,所有经验都有条件。基地市场的成功复制同样需要前提与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前提与条件通常是隐藏的,在模式复制时非常容易被忽视。    复制前提    前提一:发现了共性的市场机会  一个企业的崛起,不是靠不计代价的投入就能完成,也不是靠跟风模仿就能实现。一个企业的崛起通常是发现了历
期刊
说到茶叶,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7万家茶叶企业,年生产量近200万吨,我国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茶叶大国。  实际上,严峻的事实给了迷醉的国人当头一棒:据报道,来自英国的立顿,自己不生产一片茶叶,其市场却超过了中国所有茶叶生产企业。这再次说明:中国的茶叶,只有产品,没有品牌。面对这种尴尬的境况,今年9月,湖南湘源天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源天)开始了行业的破冰之旅。    庞大市场 三大问题 
期刊
一次性把市场上最紧俏的蔬菜、水果囤积下来,由于购买量大,具有价格优势,可以直接低价做促销。同时,你囤货大,对手存货就不足,即使从其他区域调货,也是几天以后了,那时又可以打响新的战役了。    竞争对手贴身开店    “坚持跟进价格?还是不理会?”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困扰着“邻居超市”的张经理。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中,他变得非常烦躁,因为每一次判断都可能使得自己的超市处于被动地位。  邻居超市在A市拥有4家
期刊
本土品牌在农村市场有很多先天优势,但随着学历的提升和年龄的降低,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知度变化不大,而对外资品牌的认知度却急剧提升。    谁饱谁饥    对于在城市市场已经拼无可拼的家电企业来说,家电下乡无疑是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面对着一片嗷嗷待哺的广大农村市场,谁先抢占谁就赢得了主动权。  本文是对我国8省19市380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所得的调研数据结果,详细分析了目前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状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