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怎样热起来的?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enqi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人们已经渐渐熟悉了英国石油公司(BP)的新Logo:一朵绿色基调的太阳花。经过一系列公关运动,Beyond Petroleum(“超越石油”)也取代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成为人们对“BP”的第一印象。的确,BP对可替代能源、清洁生产、碳捕获等技术的密切关注,使它成为行业内的环保先锋。
  可就在十多年前,BP还是“全球气候同盟”(Global Climate Coalition)的重要成员,这一组织以抵制政府对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采取有力措施而著称。参加者不乏BP、壳牌石油、福特、通用、美国铝业这样的行业巨擘。
  作为最早退出“全球气候同盟”,并公开宣布要对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采取行动的能源企业,BP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气候变化这一事实认知的改变。从历史上看,伴随着“气候变化”这个话题的兴起,是数之不尽的科学争议、政治角力、以及商业利益的争夺。
  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工业社会,存在一种现在看来近乎幼稚的观点:人们认为自然界由超自然力量控制,气候变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往往与诺亚方舟这样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就连科学界也坚信地球气候是如此复杂,单纯的燃烧化石能源,不可能对气候产生实质影响。
  当然,也有少数科学家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1822年,法国科学家巴兹特.傅立叶率先提出“温室效应”这个概念;1858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对“温室效应”给出了科学解释。189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斯凡特.阿列纽斯发表《空气中的碳酸对地面温度的影响》,第一次就二氧化碳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但这些研究始终未能引起科学界以及公众的重视。不仅如此,斯凡特•阿列纽斯还认为全球变暖是件好事。受他影响,日本儿童文学家宫沢贤治,在1932年创作的一篇小说中虚构了一位平民英雄,该英雄以生命为代价诱发火山喷发,让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温升高,从而提高世界农作物产量。
  在工业化进程的早期,有人类文明发育的地方,更像是被自然界包围的岛屿。但工业化带来的技术提高以及人口遽增,急剧地改变了这颗蓝色星球的地貌。人类活动足迹不断扩张,对食物、木材、能源、矿产的需求日益旺盛,随之而来的植被减少,空气和河流污染逐渐被人们感知,就连气候变化也渐渐进入公众的记忆。
  1930年代,美国的老人们开始絮叨:他们所经历的恶劣霜冻和暴风雪,年轻一代将不会遭受。媒体开始关注河流不像以往那样容易结冰。《时代》杂志指出,“天气预报员相信这个世界正在变暖”。随后,美国对日本的核打击让民众记住了核能的威力,也真正意识到人类力量之大,大到足以影响地球的未来。
  面对公众的关注,当时的科学家并未能够给出可靠的解释,火山喷发、太阳能量变化等等,都作为可能的原因流行一时。地球平均气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暂时下降,更增加了事情的变数,尽管大多数科学家相信这种下降是暂时性的,但由于“全球变冷”(Global Cooling)本身的新闻价值,一时间取代全球变暖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直到1960年代初,一般民众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气候变化,就像《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在给朋友的信中写的那样:“自然永远超出人类可触及的范围,人们可以伐林筑坝,但云层,雨水以及气流都还是上帝的”。卡逊夫人没想到她的书会引发一场波及全球的环保运动,同样没有想到,气候由于人类的活动,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随着《寂静的春天》引发的环保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关注气候问题的民众开始增多。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正式设立,意味着环保主义者正式拥有了政治力量。同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环境问题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在诸多紧要的环境问题上,二氧化碳在大气浓度的上升问题位列第一。同一年4月30日的《纽约时报》,转述一位气象学家的发言称,“我们正在进入人类对气候起主导作用的时代”。尽管相对于全球变暖,公众更关心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皮肤癌发病几率的增加,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行为可以影响大气,并进而影响自己的福利这一事实。
  在美国民众理解气候变化的过程中,1988年的夏天是一个转折点。那年夏天,持续的高温干旱吸引了足够多的媒体及公众注意力。6月23日,气象专家詹姆斯•汉森在国会听证会上用科学家惯用的口气指出:“在99%的置信度下气候正经历着变暖过程”,“这一过程将带来更为频繁的风暴、水灾以及足以致命的热浪”。彼时,詹姆斯不仅仅在描述天气现象,而是在谈论一个可能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近在眼前的威胁。尽管一些气象学家抱怨詹姆斯不够严谨,但借助天时地利,詹姆斯将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迁传达给数以亿计的民众。
  这一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美国成人知道温室气体效应,而就在7年前这个比例仅为38%。这一年,国会收到了32个有关气候变化的提案,意味着气候变化最终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议题。也在这一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被发起,以协调各国气象学家对气候变化展开研究。
  当气候变化终于被大多数公众接受时,另一场角力开始了。公众对待环保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界对产品的宣传策略。而政客也盯着选民的选票,希望在竞选过程中,能靠打“环保牌”赢得选民的青睐。不仅如此,一旦政府通过环保相关的法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环保投入。
  1989年,作为对IPCC的回应,一些企业联合起来发起前文提到的“全球气候同盟”,赞助那些对气候变化持异议的研究者,并雇用公关公司及游说集团,希望政府延缓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以避免可能带来的减排压力。
  应该说,“全球气候同盟”及其类似机构影响了公众和政府的态度。科学的天平靠向全球变暖一侧,但媒体报道却往往一半一半,使得公众莫衷一是,美国政府也以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为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作为回应,IPCC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报告,一次比一次坚定地论述人类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2001年的报告让“全球气候同盟”流失了大批会员,导致该同盟于2002年正式解散。
  政治角力同样精彩。以美国为例子,一般来说,共和党人,尤其是共和党中的右翼,更倾向于对气候变化持壁上观的态度,这延续了他们对“自由放任”的信奉。而民主党人,一般认为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盖洛普公司调查显示,共和党人有34%对气候变暖表示担忧,无党派人士的这一比例是59%,民主党人则高达75%。
  尽管奥巴马和麦凯恩在竞选过程纷纷表示要加强对温室气体的控制,但环保主义者更青睐奥巴马的措施,例如要求依赖化石燃料的企业寻找清洁能源,减少能源使用。反之,工业界的代表则表示,即使要强制减排,他们更青睐麦凯恩不那么强硬的计划。奥巴马最终的当选,不能不说与他正确的抓住了民众的环保诉求有莫大关系。
  经过近两百年的科学探索,人类在认识气候变化,认识自身行为的后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2007年,IPCC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90%置信度)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
  2010年1月31日晚,55个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供了减排承诺。但这些承诺有多可信,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还面临着维护国家利益、企业游说集团、以及技术进步等等因素的考验。因为就在2006年,一位曾参与BP更名运动的策划人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愤怒地将Beyond Petroleum改为“Beyond Propaganda”(超越宣传),表达他对BP在环保上缩手缩脚,仅仅把“超越石油”当宣传口号的不满。 ■
  (作者系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候选人)
其他文献
人类漫长的财富增长史,同时也是一部因富而生的悲剧史。在财富早期的聚敛过程中,伴随着血、泪和汗水,也伴随着贪婪、欺诈和杀戮。只是到了晚近,获取财富的欲望才被套上理性的牢笼,更加依赖于智慧而非强力。  在过往岁月中,财富的来源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对物质——黄金、皮毛、土地、珠宝的占有,或是对权力的直接拥有或间接利用,变为现在通过技术发明、制度创新来倍增电脑中跳动的数字。但富豪们对财富的渴求和拥有
期刊
“钱能生钱”,当人们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世界就因此而与往日不同了。在懂得放贷之前,人们让财富增加的方式就是更努力的耕作,或更多的掠夺。但是一旦有了货币,并懂得了使它们自我增长的法则,财富就以几何数的方式膨胀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家们借给人们金钱,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方式,更是人们对自我欲望的控制方式。在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当中,借债都是被看作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如
期刊
《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  美国中情局谍员秘密入藏  1950年4月29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探员马克南奉命秘密入藏,但在西藏边界便遭到了西藏地方卫兵的误杀。他遇难后,与其随行的前美国中情局谍员白智仁于1950年6月11日成功进入拉萨,与包括达赖在内的西藏地方当局进行了密切接触,策划西藏“独立”。  此前,美国政府一直否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策划西藏“独立”的活动。但是,随着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政府文件
期刊
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肯定不会决绝反对。在最浅陋的意义上,你有现代的自由,别人也有传统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社会秩序的扩展恰恰是传统演变的产物。    提及中国自由主义,我们当然会知道它的代表人物胡适,但不会有很多人知道周德伟。这不奇怪,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个是当时对新文化至少是对《新青年》不感兴趣的北大学生。这是一对师生,但如果看自由主义的家族谱系,或
期刊
在纳粹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德国在进行种族纯净化的同时,“一体化”运动也开始荡涤文化领域。这个曾经诞生过海涅、歌德等伟大诗人的民族,开始把钢铁浇铸进了诗歌之中。第三帝国用自己的刺刀尖,高高地挑起自我讴歌的赞美诗……      “所有伟大的诗作都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布莱希特    1933年1月30日,德国政坛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位出身贫寒的下岗画家、退伍军人,在这个注重门第和阀阅的国家里,登上了总理的
期刊
从德川幕府到现代,日本在近两百年间走向现代化的里程上,有高歌猛进,也有挫折重重。安德鲁戈登带着温情的历史笔触,以大百科全书的书写风格,在恢弘叙事的同时,亦不忘记载不同时代下的日本民众在特定年代里的悲欢乐痛。这是一曲国家主义的特洛伊史诗,也是一场草根阶级的荒原大狂欢。  阅读此书的过程,我最关注的是日本如何在二战后成功转型。作为二战灾难的始作俑者之一,战后日本被美军托管的岁月,是一种因祸得福的命运垂
期刊
在学生们引爆的罢工罢市罢学浪潮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工人中蕴含的无限潜力。在爱国热潮中,工人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华商赢得了市场和部分产业主导权。    1919年阴历正月,不满15岁的江元青从无锡太湖边上的一个乡村来到上海谋生活。通过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江元青进了中华书局,在印刷部当学徒。同样是谋生活,4年前,16岁的顾如发,也从苏北老家来到上海,进入日本人开的内外棉五厂,他的工作是把机器上油揩掉以便
期刊
2009年9月20日,在川东小县武胜的一个网络论坛里,出现一个“现在就开始回忆”的写作征集帖。参与者众多,短短四个月,已经征集了三十多万字的“个人青春史”。武胜的国土面积为九百六十平方公里,正好是中国的万分之一。发起者称,“莫非这是一份天意,要使《现在就开始回忆》成为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精神和命运的‘万里挑一’的样本?!”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是一个魔咒,把我们依次击中。
期刊
有人说世上有三种情景最美丽:骏马扬蹄奔驰,船舰破浪前进,女子旋转于华尔兹。而在最开始,因为男女的身体接触,华尔兹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舞蹈;随着风气的逐渐开放,华尔兹却逐渐成为优雅、轻盈的“舞中皇后”;然而自1968年以来,华尔兹舞被更加嬉皮、轻松的舞蹈替代,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     旋转之罪    有一种舞蹈,曾经被卫道士们授予“三冠王”的称号:伤害身体、腐化心灵、缺乏高贵气质。无论你相信与
期刊
1759年,一本新书《范妮希尔回忆录》出现在欧洲的书店,这是妓女范妮小姐的回忆录,由英国小说家约翰克莱兰代笔。  这位范妮小姐是风流圈里的知名人物,曾经是叛乱者约翰威尔克斯的情人,约翰在他的诗歌《女人论》中专门写过《醒醒,我的范妮》一节。范妮在回忆录里添油加醋地记录了她与约翰威尔克斯等这些在伦敦政治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名人之间的趣闻。  《范妮希尔回忆录》最初出版时,并未受到太多人的关注,当范妮在次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