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华尔兹,变革二百年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er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世上有三种情景最美丽:骏马扬蹄奔驰,船舰破浪前进,女子旋转于华尔兹。而在最开始,因为男女的身体接触,华尔兹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舞蹈;随着风气的逐渐开放,华尔兹却逐渐成为优雅、轻盈的“舞中皇后”;然而自1968年以来,华尔兹舞被更加嬉皮、轻松的舞蹈替代,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
  
  旋转之罪
  
  有一种舞蹈,曾经被卫道士们授予“三冠王”的称号:伤害身体、腐化心灵、缺乏高贵气质。无论你相信与否,获得此“殊荣”的舞蹈就是华尔兹。
  
  当时,希特勒入侵奥地利,按照他的种族污染理论,应该消除施特劳斯这样会使雅利安人精神变坏的作曲家。但是这位文化部长的艺术直觉告诉他,他更愿意华尔兹是“一种德意志民族的舞蹈”。于是,他要求国家和有关部门除去了施特劳斯家族的犹太人祖籍,改写了历史。
  
  辉煌的音乐
  
  华尔兹对新舞曲的渴求成就了众多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大多来自维也纳。天主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不反对酒、女人、舞蹈的宗教,这种宽容为华尔兹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兰纳(Josef Lanner)在维也纳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在演奏的同时,他也创作了第一部华尔兹乐曲。这部乐曲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中汲取灵感。很快,兰纳的第一批华尔兹作品被世人广泛传播,乐谱供不应求。
  此时,在这个被舞蹈和音乐包围的城市维也纳,诞生了一个与华尔兹紧密相联的家族——施特劳斯家族(Strauss)。约翰•施特劳斯原本是兰纳的搭档,他负责演奏,兰纳负责作曲。后来,施特劳斯以兰纳的名义谱写乐曲,两人逐渐产生隔阂,最终分道扬镳。施特劳斯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使华尔兹舞曲逐渐成为一种著名音乐。
  兰纳和施特劳斯之间的竞争,也把维也纳造就为 “华尔兹之都”,并推动华尔兹舞曲征服了整个欧洲。1834年末,施特劳斯受邀去德国、捷克演出,这是施特劳斯第一次离开维也纳,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欢迎。随后他又去了荷兰、比利时,并承办了一个欧洲巡回演出,整个欧洲都散发着华尔兹的活力与激情。
  如果说老施特劳斯造就了华尔兹的流行,那么小施特劳斯则使华尔兹舞曲成为古典音乐代表。1830年起,老施特劳斯占领了整个维也纳的舞台,人们甚至忘记了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存在。然而,他的音乐还是介于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之间。
  为了让华尔兹舞会更引人注目,他甚至雇佣男演员来模仿女声演唱。当然,老施特劳斯为华尔兹登上高雅音乐的殿堂,也曾积极努力,但最终难以如愿以偿。小施特劳斯实现了他父亲的音乐梦想,他谱写的《蓝色多瑙河》,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美的音乐作品之一。1867年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行,观众的共鸣使《蓝色多瑙河》获得了国际声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老施特劳斯使华尔兹誉满欧洲,小施特劳斯则使华尔兹享誉世界。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时任美国总统邀请世界各国的知名人士参加庆典,小施特劳斯也在受邀之列。他于1872年6月13日抵达美国,船靠岸时,他立刻被一幅巨大的广告牌惊呆了。这幅广告牌有三层楼之高,上面画着小施特劳斯站在地球上,挥舞着指挥棒,以此来象征华尔兹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令小施特劳斯更为吃惊的是,美国建造了一个能容纳十万人跳舞的巨大舞厅,等待着他去指挥。1899年5月末,小施特劳斯逝世,十多万人在街道旁向他鞠躬致敬,为他的灵柩送行。维也纳人甚至幽默地说:“奥地利国王约瑟芬是在小施特劳斯逝世后才开始统治的。”
  
  华丽的落幕
  
  看过1997年出品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人肯定对这一幕记忆犹新:苏菲•玛索扮演的安娜一身长裙,脑后的发髻挽得一丝不苟,在欢快悠扬的舞曲中,她与弗洛斯基在光影交错中翩翩起舞,两人快乐的旋转、晕眩,沉迷在浪漫的华尔兹中。
  现今西方的婚礼中,华尔兹是最浪漫、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愿意轮流与新娘跳舞。当然,在悲伤凄美的爱情中也有华尔兹的影子。恩格尔伯特(Engelbert)用他那独特具有魔力的浪漫嗓音浅音慢唱着“我和你最后跳了一曲华尔兹……”,将一个美丽的爱情娓娓道来。没有拥挤,也不浮躁,只有悠扬的音乐,安静的旋转,曲终人散,满心破碎。这首悲伤的舞曲——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一上市便成为金唱片,蝉联七周冠军。
  20世纪,华尔兹也随之发展出很多新颖的形式。在北美,华尔兹出现在魁北克民间舞中,克里奥人的舞蹈中也能看到华尔兹的影子;在南美,华尔兹与探戈结合,华尔兹对爱情和内心的表现在探戈中得以加强。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形成新风格的华尔兹重新回来征服了欧洲。
  但是,自1968年以来,社交舞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华尔兹舞被更嬉皮、轻松的舞蹈替代。昔日人们心中热情洋溢的华尔兹却给现代人以“曾经的小步舞”的形象,似乎它又成了整齐协调、讲究对称重复、四平八稳的舞蹈。在拿破仑时期,华尔兹是卢梭所向往的冲破等级限制束缚、崇尚自然的新舞蹈形式,现在,华尔兹却成了追求自由的绊脚石。
  相应地,舞蹈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华尔兹不再是舞台上光辉灿烂的中心,布鲁斯、爵士和阿根廷探戈等表现个人情怀的舞蹈成为主流,华尔兹已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
  但无论如何,华尔兹曾经的辉煌与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欢乐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其他文献
1856年,一名医生因毒死一位熟人而被绞死,这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引起对于毒药、毒物测定以及医生信用的深层次担忧。无名大众、冷血而精于算计的投毒犯、恐慌的旁观者,都被在新型阴谋型犯罪侦破上的现代科学所吸引。为了反击来自毒药的威胁,公众视线转向一个新出现的科学领域——毒物学。      “我没有用番木鳖碱对库克下毒。”威廉姆帕莫医生在走向绞刑架前还是这么说。他被判决犯下此项罪行,但是他直到最后时刻还
期刊
英王室最古老成员遗骸    据《独立报》报道,德国考古学家宣布在马格德堡大教堂发现了英国王室最古老成员之一“英格兰的伊迪丝”的遗骸。  德国考古学家在马格德堡大教堂发现了一个棺椁,上面刻着“艾蒂尤斯”(Eadgyth)的字样,而Eadgyth正是古时“伊迪丝”的拼法,棺内有一具丝绸包裹着的女性骨架。伊迪丝王后是埃塞尔斯坦国王的妹妹、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孙女,929年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
期刊
人类漫长的财富增长史,同时也是一部因富而生的悲剧史。在财富早期的聚敛过程中,伴随着血、泪和汗水,也伴随着贪婪、欺诈和杀戮。只是到了晚近,获取财富的欲望才被套上理性的牢笼,更加依赖于智慧而非强力。  在过往岁月中,财富的来源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对物质——黄金、皮毛、土地、珠宝的占有,或是对权力的直接拥有或间接利用,变为现在通过技术发明、制度创新来倍增电脑中跳动的数字。但富豪们对财富的渴求和拥有
期刊
“钱能生钱”,当人们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世界就因此而与往日不同了。在懂得放贷之前,人们让财富增加的方式就是更努力的耕作,或更多的掠夺。但是一旦有了货币,并懂得了使它们自我增长的法则,财富就以几何数的方式膨胀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家们借给人们金钱,并收取一定的利息,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方式,更是人们对自我欲望的控制方式。在大部分宗教的教义当中,借债都是被看作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如
期刊
《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  美国中情局谍员秘密入藏  1950年4月29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探员马克南奉命秘密入藏,但在西藏边界便遭到了西藏地方卫兵的误杀。他遇难后,与其随行的前美国中情局谍员白智仁于1950年6月11日成功进入拉萨,与包括达赖在内的西藏地方当局进行了密切接触,策划西藏“独立”。  此前,美国政府一直否认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策划西藏“独立”的活动。但是,随着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政府文件
期刊
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肯定不会决绝反对。在最浅陋的意义上,你有现代的自由,别人也有传统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社会秩序的扩展恰恰是传统演变的产物。    提及中国自由主义,我们当然会知道它的代表人物胡适,但不会有很多人知道周德伟。这不奇怪,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一个是当时对新文化至少是对《新青年》不感兴趣的北大学生。这是一对师生,但如果看自由主义的家族谱系,或
期刊
在纳粹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德国在进行种族纯净化的同时,“一体化”运动也开始荡涤文化领域。这个曾经诞生过海涅、歌德等伟大诗人的民族,开始把钢铁浇铸进了诗歌之中。第三帝国用自己的刺刀尖,高高地挑起自我讴歌的赞美诗……      “所有伟大的诗作都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布莱希特    1933年1月30日,德国政坛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位出身贫寒的下岗画家、退伍军人,在这个注重门第和阀阅的国家里,登上了总理的
期刊
从德川幕府到现代,日本在近两百年间走向现代化的里程上,有高歌猛进,也有挫折重重。安德鲁戈登带着温情的历史笔触,以大百科全书的书写风格,在恢弘叙事的同时,亦不忘记载不同时代下的日本民众在特定年代里的悲欢乐痛。这是一曲国家主义的特洛伊史诗,也是一场草根阶级的荒原大狂欢。  阅读此书的过程,我最关注的是日本如何在二战后成功转型。作为二战灾难的始作俑者之一,战后日本被美军托管的岁月,是一种因祸得福的命运垂
期刊
在学生们引爆的罢工罢市罢学浪潮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工人中蕴含的无限潜力。在爱国热潮中,工人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华商赢得了市场和部分产业主导权。    1919年阴历正月,不满15岁的江元青从无锡太湖边上的一个乡村来到上海谋生活。通过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江元青进了中华书局,在印刷部当学徒。同样是谋生活,4年前,16岁的顾如发,也从苏北老家来到上海,进入日本人开的内外棉五厂,他的工作是把机器上油揩掉以便
期刊
2009年9月20日,在川东小县武胜的一个网络论坛里,出现一个“现在就开始回忆”的写作征集帖。参与者众多,短短四个月,已经征集了三十多万字的“个人青春史”。武胜的国土面积为九百六十平方公里,正好是中国的万分之一。发起者称,“莫非这是一份天意,要使《现在就开始回忆》成为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精神和命运的‘万里挑一’的样本?!”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是一个魔咒,把我们依次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