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分层递进,最终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成为了作文教学的热门话题,怎样让学生轻松写作文呢?现浅谈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努力学好课本,掌握写作方法
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精选、审议而定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所以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抓文章中心,领会作者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再引导学生写小练笔,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例如教学《翠鸟》一课后,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就让学生回家后写小练笔: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你熟悉的一种鸟类(燕子、老鹰、喜鹊、大雁等)要求写前认真观察,按一定顺序写,抓住动物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意味着书读得多,积累的素材就丰富。写作的素材就犹如海洋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的积累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培养素材积累的习惯十分重要。将课外閱读中有价值的内容摘录下来,以待将来使用很重要。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捕捉写作信息的能力
要写好文章,取才是关键。有些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有些学生不善于捕捉周围的信息,而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结果文章显得枯燥、空洞。原因何在?就是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向学生介绍观察的方法和要点,给学生创造观察环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例如写观察日记时,我在生物角养了几条金鱼,让学生观察:看看金鱼的形状,瞧瞧它怎样觅食,比一比金鱼的不同动作......明确了观察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观察有方向有目的。只要教师多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且捕捉到有用信息的能力并不难。要写好文章,取才是关键。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写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就是培养作文能力,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作文教学中要处理好审题、说作文、修改作文 评改作文等几个环节
审题分教师讲题和学生探题两步,重点是学生探题。教师讲题让学生弄清作文题的意思、要求,而小组教学中审题教师的讲解就到此为止,至于中心是什么、应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等工作应放到后一步去进行,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领悟。粗略讲完作文题后,便应组织学生探题,方法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来确定主题、选材和注意事项。如,在“我_____的一个人”这一命题作文中,教师只要粗略讲完要求后,就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写人还是写事?(2)写一个什么样的人?(3)题眼是什么?(4)可以选哪些材料?(5)这些材料能否表现中心?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要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得出,教师只是一个清醒的参与者,适时提出一些建议。作文类型不同讨论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半命题作文,还要讨论可以填哪些词。不同题目选哪些材料、目的是表现什么?材料作文讨论的就是现有材料能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应选取一个什么题目、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
说作文是指学生在弄懂作文题后,大胆地把自主构思的作文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敲定的一种方法。分两项进行,第一项讨论材料。看材料能否表现中心、说说能与不能的理由、哪些内容应着重写、怎样着重写。这样做即能丰富作文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第二项是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记得在一次题为“难忘的一件事”的小组教学活动中,经过初步探题,在学习委员的主持下,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有的说:“本次作文可用倒叙的方法。”有的说:“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更有爱动脑的学生说:“我们也可以运用总分结构来安排内容。”半节课的讨论过去了,学生们不但找到了组织内容最好的形式,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小组修改的方法是看和读。看是着重寻找错字、错标点进行修改;读则是着重修改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应该趁着作文还未上交,对作文来一次浅层的修改。当然,具体谁先谁后没有明确规定,由各小组自行决定。
教师评改是一个重要一环。它既是小组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信息反馈,也是小组作文再修改的一个参照标准。这一步和平时的修改略有不同。教师只消集中精力评改内容(如,条理不清楚,详略不得当)。另外,我们对内容上的修改也只需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可,而不必告诉学生怎么改,怎样改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在修改讨论中去领悟。
总之,我们要不断实践总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一、引导学生努力学好课本,掌握写作方法
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精选、审议而定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所以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抓文章中心,领会作者意图,分析写作思路,再引导学生写小练笔,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例如教学《翠鸟》一课后,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我就让学生回家后写小练笔: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你熟悉的一种鸟类(燕子、老鹰、喜鹊、大雁等)要求写前认真观察,按一定顺序写,抓住动物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意味着书读得多,积累的素材就丰富。写作的素材就犹如海洋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的积累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培养素材积累的习惯十分重要。将课外閱读中有价值的内容摘录下来,以待将来使用很重要。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捕捉写作信息的能力
要写好文章,取才是关键。有些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有些学生不善于捕捉周围的信息,而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结果文章显得枯燥、空洞。原因何在?就是没有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向学生介绍观察的方法和要点,给学生创造观察环境,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例如写观察日记时,我在生物角养了几条金鱼,让学生观察:看看金鱼的形状,瞧瞧它怎样觅食,比一比金鱼的不同动作......明确了观察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观察有方向有目的。只要教师多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且捕捉到有用信息的能力并不难。要写好文章,取才是关键。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写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就是培养作文能力,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作文教学中要处理好审题、说作文、修改作文 评改作文等几个环节
审题分教师讲题和学生探题两步,重点是学生探题。教师讲题让学生弄清作文题的意思、要求,而小组教学中审题教师的讲解就到此为止,至于中心是什么、应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等工作应放到后一步去进行,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领悟。粗略讲完作文题后,便应组织学生探题,方法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来确定主题、选材和注意事项。如,在“我_____的一个人”这一命题作文中,教师只要粗略讲完要求后,就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写人还是写事?(2)写一个什么样的人?(3)题眼是什么?(4)可以选哪些材料?(5)这些材料能否表现中心?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要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得出,教师只是一个清醒的参与者,适时提出一些建议。作文类型不同讨论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半命题作文,还要讨论可以填哪些词。不同题目选哪些材料、目的是表现什么?材料作文讨论的就是现有材料能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应选取一个什么题目、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
说作文是指学生在弄懂作文题后,大胆地把自主构思的作文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敲定的一种方法。分两项进行,第一项讨论材料。看材料能否表现中心、说说能与不能的理由、哪些内容应着重写、怎样着重写。这样做即能丰富作文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第二项是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记得在一次题为“难忘的一件事”的小组教学活动中,经过初步探题,在学习委员的主持下,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有的说:“本次作文可用倒叙的方法。”有的说:“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更有爱动脑的学生说:“我们也可以运用总分结构来安排内容。”半节课的讨论过去了,学生们不但找到了组织内容最好的形式,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
小组修改的方法是看和读。看是着重寻找错字、错标点进行修改;读则是着重修改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应该趁着作文还未上交,对作文来一次浅层的修改。当然,具体谁先谁后没有明确规定,由各小组自行决定。
教师评改是一个重要一环。它既是小组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信息反馈,也是小组作文再修改的一个参照标准。这一步和平时的修改略有不同。教师只消集中精力评改内容(如,条理不清楚,详略不得当)。另外,我们对内容上的修改也只需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可,而不必告诉学生怎么改,怎样改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在修改讨论中去领悟。
总之,我们要不断实践总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