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应用评析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在反思传统民族志中诞生.自我民族志凸显了“自我”,是一种对研究者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展开反思性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者关注与应用.但这些研究大都仅采用了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未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该文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自我民族志的起源、内涵,重点阐述了自我民族志与旅游研究的逻辑联系,论述了旅游研究对自我民族志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00—2019年71篇应用自我民族志的旅游研究论文,重点阐述旅游领域中自我民族志适用的研究情景,结合文献分析各研究情景中方法论的优势,说明方法论局限以及克服局限的策略.最后,结合已有文献阐述自我民族志如何应用于旅游研究,提炼自我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理论贡献,并进一步讨论旅游研究应用自我民族志的巨大空间以及对自我民族志范式的贡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40年的栉风沐雨,我国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伴随旅游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体育旅游业市场总产值在旅游产业总量中占比逐年提升,对拉动旅游消费需求和丰富供给的作用逐年增强,预计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体育旅游总消费将达到10 000亿元4.
期刊
健康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旅游和健康本源上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旅游地如何促进旅游者健康体验、幸福感甚至社会福祉,是亟待回答的学理和实践命题.基于此,文章将旅游地日常生活与旅游者健康体验联系起来,以丽江古城客栈主与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明晰旅游情境中日常生活对于旅游者主观健康体验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1)旅游地从空间、时间、社会实践3个维度营造了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新范式与典范形态,建构了环境、日常生活与健康交互新面向;(2)旅游地日常生活为旅游者
随着旅游实践不再被看作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日常实践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也不应被束缚在传统的现代性框架之中,而需借助旅游发展史,揭示当代旅游实践自身的当代现实特征,并回归到其最初的实践形态——一种特定的移动方式,从而将思之方向落在旅游实践的建构意义之上,探讨旅游实践的日常化对于生活世界来说有何种"新"的建构意义.因此,当代旅游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应当经历一次"还原",将旅游从启蒙叙事中"解救"出来,悬搁已有批判,并将旅游放入移动性框架之中,通过"惯常-非惯常"背景、权力背景、生存背景和目的性假设4个
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对基于消费逻辑生长的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关注不足,尚未充分揭示其集聚特征.文章借助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空间分析算法,以广州城市休闲娱乐业为例,对城市休闲产业集聚特征展开探索式研究.具体而言,该文基于地理空间分析中的最大团挖掘算法,编制出同位模式,对184249条广州市的休闲兴趣点(POI)数据,计算最为流行的空间共现关联,以此捕捉城市休闲产业空间集聚的基本组合模式,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同位模式可以准确地捕捉出城市休闲产业的集聚模式,休闲产
Li等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旅游悖论":人们离开熟悉的惯常环境,却又回到一个熟悉的目的地旅游",或称之为旅游者"求新-重游"悖论.破解旅游者"求新-重游"悖论是旅游者行为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这一悖论尚未得到深入讨论.鉴于此,文章基于消费者选择过载理论首先提出"到此一游"假说作为理论解释,然后通过多个旅游网络平台采用随机抽样和等距抽样方法,收集了986 359条旅游者初游和重游行为数据进行实证.结果显示",求新-重游"旅游者的相对比例约为97∶3,旅游者"到此一游"假说得到验证,同时还检验了旅游者重游可持续
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普及推动了消费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家庭文旅消费概率和水平,并且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其影响效应保持稳健.(2)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来源于信息渠道效应和便捷交易效应,而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效果.(3)分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西部地区、低互联网普及率地区、高景区拥有量地区,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促进
随着审美活动逐渐成为生产、交换与消费系统中的结构性组成部分,厘清旅游者审美体验的心理结构维度及内部互动机理至关重要.援引认知心理学的双系统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审美心理机制的理论框架,选取典型审美个体与审美群体样本,并结合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证了包括"美的知觉-美的理解-美的共创-美的审视-美的表达-美的转移"在内的旅游审美体验的6个心理结构维度,各维度循环往复,实现启发机制到系统机制再回归启发机制的审美心理过程,游客在螺旋式循环的心理活动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的旅游审美体验,并最终超越感官刺激下的审美
文章通过对游客西湖游记的分析,发现当代游客的西湖观看主要有3种:直观下的感官愉悦、感兴生成的意象,以及对"美"的凝视.这反映出游客的西湖观看存在着历史和当代的交织,历史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继承.3种观看中,直观是基础,感兴和凝视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着对直观的超越.而产生于历史的意象观看之所以在当代能够被游客继承,是因为意象的原初视域和游客的现今视域都是开放的,双方都超越各自的界限,达到"视域融合",由此达成一个创造性的、揭示性的瞬间.与此同时,对游记的分析还显示出,对意象的感兴和对"美"的凝
该研究构建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模型,基于双溢出渠道研究视角,分析2000—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转向中的学术知识生产规律.研究发现:(1)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两类知识生产特征存在差异,学术期刊为主流渠道,选题重视理论,属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主体重视合作,成果溢出效应较高;学术会议为大众渠道,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符合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研究者倾向独立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认可度较低.(2)两种类型知识生产演变规律相似,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2000—2006年),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身体转向"的背景下,微观身体逐渐成为窥探旅游体验的关键视角.文章基于身体现象学,构建了旅游者心流(Flow)体验生成与意义分析框架,利用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对稻城亚丁徒步旅游者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觉场"形成源于外部环境对其身体感觉、运动通道、多感官知觉等具身体验的不断刺激;(2)作为"具身-认知"的过程,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生成源于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且主客互动推动旅游者获得新的认知体验;(3)徒步旅游者Flow体验的意义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