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刘胡兰”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喻尊霞,1920年出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她祖籍江西,姐妹5人,祖父和父亲都是附近方圆百里有名的中医。祖父喻瀛洲,从江西到淮北行医,就定居在泗洪县(今属江苏省)青阳镇(现青阳街道)敞巷街(现改名为交通街)。到喻尊霞父亲喻兴斋时,喻家“老喻上池”药店已远近闻名,这不仅是因为医术高明,而且因为喻家老小为人厚道,同情穷人。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喻家父子给人看病,穷人找上门来,都会尽力抢救。有一次,一个伤寒病人在他们家住了一个多月,后来没有钱,家里人准备抬回去等死,喻家父子硬留下来,免费救治,直到病愈才让这个人回去。
  喻尊霞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的影响下,喻尊霞同情穷人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在青阳小学读书时,写的作文《悲慘的乞丐》中关于同情穷人的描写十分感人,成为当时学生的范文。当时青阳小学的工友陈立后回忆说:“我经常拿粮食到喻尊霞家推磨,每次去时,喻尊霞都抱起磨棍帮助我一起推。”
  1936年,喻尊霞考入怀远县中学。学校有一位姓王的老师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对喻尊霞影响很大。
  1938年,喻尊霞已经读初中三年级了,这在当时的偏僻小镇是少有的“女秀才”。正当喻尊霞渴望知识,追求进步的时候,学校却因战火而被迫停办了。当时,日军大举进攻,到处狂轰滥炸,烧杀抢掠,国民党军队节节溃退,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何去何从?喻尊霞决心回家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在喻尊霞的家乡青阳镇,抗日高潮也正在兴起,广大青年在青阳小学校长张经、教员杜元庆以及江彩平等带领下,自发组成青年抗日救国会。许朗、喻尊霞、陈觉、陈泽华、孙文英、张奇等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会,成为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
  青阳镇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以后,经常在前街一个江姓地主家的空房子里活动。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他们组织文艺宣传队进行演戏,搞街头演讲,出墙报、贴标语,得到广大群众的赞成和拥护。他们还组织青年人学习、讨论,有时还进行辩论。这样,参加青抗会的青年越来越多,青抗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多时成员达八九十人,经常参加活动的骨干也有20多人。
  平日里,喻尊霞是一位恬静、文雅、言语不多、性格内向的姑娘,但她在参加青抗会的宣传演出时,却活泼、开朗,就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小戏,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她的音色圆润优美,被大家称为“金嗓子”。平时看到她在街头演出大胆泼辣、引吭高歌的人,都不相信这就是平时文文静静、见生人就脸红的喻三姐。有一次,喻尊霞到青阳镇演出,为姑娘、媳妇们唱了一支“妇女解放歌”,她唱道:
  起来吧,姐妹们,从千层高压下面,从万条锁链中间,起来吧,姐妹们!
  难道说我们只会做奴隶?
  难道说我们永远也不配做人?
  难道说我们生活天地,真的只有家庭?
  让我们手携手,肩挨肩,一起走向解放的坦道,前进,前进!
  唱完以后,喻尊霞又向她们讲起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她讲了从怀远失学回来路过蚌埠时,看到日军轰炸后的惨景;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讲了千百万民众团结起来,中国就不会灭亡的道理。听了这些,不少姑娘、媳妇都点头赞成,有的还参加了青抗会。
  当时,有的同志问过喻尊霞:“你平时见人都害羞,一上台怎么那样活泼?”喻尊霞回答:“这是抗日救国需要!”
  为了抗日救国,喻尊霞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她家境较好,但自己住的房间却布置得十分朴素大方,完全看不到锦衣脂粉。吃饭时,母亲见她在外整天操劳,给她弄些好吃的,她总是要吃粗粮。她说:“我要多吃苦,将来才能上战场,打鬼子。”在家时,她经常看一些医书,有时夜深了还在看,她说:“这些,将来上战场救伤员都能用得着。”
  青阳镇青抗会一开始就得到党的支持,时任皖东北特委书记的杨纯从山东分局来到皖东北以后,经常到青阳镇活动,时常到喻尊霞家拜访。1939年初,杨纯为青抗会做目前形势和青抗会任务的报告,同时还为青年们送来了不少学习材料。这些书籍和刊物,对引导喻尊霞以及青抗会的青年们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很大作用。
  1939年秋,组织上从青阳镇青年抗日救国会中抽调了20几位同志参加泗县文工团,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喻尊霞积极报名参加,并在1939年下半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的入党介绍人是许朗。
  1940年初,国民党专员盛子瑾出走以后,淮北地区建立了党的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为建立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根据地,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党组织决定将原来的抗日剧团、皖八工作团、施教一团、施教二团和泗县文工团调整改建为民运工作团。民运工作团的任务是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基层民主政权。喻尊霞被分配在第二工作团,团长房少雍,他也是后来的四区(即青阳区)区委书记,副团长是江彩平和杜元庆。
  在泗县文工团和民运工作团期间,喻尊霞从一个对劳动人民疾苦有深厚同情心的爱国青年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她抛弃优裕、安逸的生活,投身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行军路上,她抢着替别的同志背背包;每到一处,她首先替同志们烧好水;住在农民家中,她帮助群众推磨,烧火,做家务;为了做好群众工作,她学会了做各种农活。谁能想到,这位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秀气姑娘竟是家境优裕的喻家三小姐?
  1982年3月11日,房少雍曾回忆说:“我在青阳区仅3个月,但喻尊霞同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是一个埋头工作,作风文雅,受同志们尊敬的年轻女同志,她的思想品质很好,学习认真,政治要求进步,我的印象很深刻。”
  根据喻尊霞之妹喻美霞1978年回忆:喻尊霞在陈集乡做发动群众工作,回家时,曾对他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里有一个雇工,叫丁思文,做了20多年长工,还养活不了家口,身上穿的千补万纳的。工作团宣传增加工资,这对他来说是应当欢迎的,但丁思文说:“俺以前跟人家讲定了工钱,现在多要人家的,不是不好吗?”这名雇工还认为是地主养活了他。喻尊霞就启发他的阶级觉悟,给他算一笔账,弄清究竟谁养活谁的道理。晚上,喻尊霞又到他家,丁思文说:“我们是外乡人,再说,共产党在这里到底能不能站住脚?”喻尊霞从启发丁思文的阶级觉悟入手,说明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不仅要在这里打鬼子,而且还要建立区、乡政权,只要穷人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在喻尊霞的启发、教育下,丁思文很快提高了觉悟,报名参加农会。喻尊霞在袁圩牺牲以后,丁思文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喻尊霞和朱碧莎等人被分配到陈集乡。朱碧莎是涟水县朱南荡人,原在南京六女中读书,因抗日战争爆发,没有读完中学就参加了革命。喻尊霞和朱碧莎等到陈集乡以后,立即开始做发动群众的工作。
  陈集乡在重岗山下,离青阳镇只有十几里路。重岗山上袁圩村有个大地主叫袁林,他表面上拥护抗日,实际上勾结土匪,暗通日军,压制袁圩村的抗日爱国运动。喻尊霞、朱碧莎看到袁圩的群众发动不起来,就住到袁圩。她们到贫雇农中做思想工作,宣传抗日救国和党的政策,很快就建立起农救会、妇救会。由于成绩显著,淮北苏皖边区的《人民报》记者马文训还专门到陈集乡进行釆访,也住在袁圩村。
  袁林对工作团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喻尊霞等人一口吃掉。1940年5月27日,袁林看到喻尊霞、朱碧莎、陈兴吾、夏复兴、马文训都到袁圩,就连夜骑马跑到泗县,向日军告了密。
  第二天上午,100多名日伪军从泗县出发向东直扑顺河乡。当时县委和区政府都在青阳镇,听说日军向这个方向来,大家都做好了应对准备。谁知,日伪军到顺河以后,转弯向北,直向袁圩扑去,将近中午,包围了袁圩村。
  毫无防备的喻尊霞等人被堵在袁圩的一个大院子里,日军和伪军一家一家地挨门搜查。这时,一个同志搬来一部盘耙,让大家翻过高墙跳出去,但是,谁也不肯先上。紧急关头,不容推辞,大家都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几个同志上前,硬把一名村干部推上墙头,翻了出去。就在这时,敌人踢开院门,冲了进去。
  敌人用枪口抵住每个人的胸膛,随即把他们捆绑起来,推至袁林的客房前。一群日军和伪军端着刺刀,举着皮鞭把他们团团围住。审讯开始了。
  带队的日本军官问:“你们的大干部在哪里?”翻译又重复一遍,但是没有人回答。
  “你们谁是共产党?”这个军官举着东洋刀,张牙舞爪地吼叫着,仍然没有人回答。5名同志都下定了决心,以死报国。这5人的沉默气得敌军官嗷嗷叫。他一声令下,一阵皮鞭、木棒、枪托向5人砸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哼一声。大家互相望了一眼,显得更加沉着、刚毅。
  这时,汉奸王仲涛走了过来。这个民族败类在敵军官耳边嘀咕了几句,意思是共产党人讲面子,把他们分开来,一个一个审讯。
  于是,4位同志被敌人分头带了出去,这里只剩下喻尊霞一个人。敌军官按着东洋刀站在一边,王仲涛端来一张椅子,对喻尊霞说:“喻家三小姐,你不认识我吧?我和你是老乡,亲不亲,家乡人嘛!”
  “呸,你这个连祖宗都不要的人,还讲什么家乡人!”喻尊霞连看都不看王仲涛一眼。王仲涛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平时看起来文文静静、不多讲话的姑娘,今天竟这么强硬。他硬着头皮凑上前说:“三小姐你听我劝一句,我知道你喜欢读书,只要你写一个自首,我保举你到徐州念书,以后上高中、上大学,随你的便。”喻尊霞连眼皮都没抬,好像没听见似的。
  王仲涛以为她动心了,连忙拿来纸和笔,说:“你写呀,写呀!只要你写,我保你荣华富贵,比过去还好!”
  喻尊霞鄙夷地朝他看了一眼,拿过笔,在摊好的白纸上奋笔疾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
  当翻译告诉站在旁边的日本军官时,他气得哇哇直叫,举起东洋刀,向喻尊霞手上砍去,将喻尊霞的手指砍下了4根。
  喻尊霞晃了晃,没有倒下去,她狠狠地盯着发狂的敌人和吓得脸色苍白的汉奸王仲涛,目光中尽是不屈和坚毅。
  这时,其他4位同志也被押了回来,看见他们浑身是伤,衣服都被打烂,但都昂着不屈的头。知道4位同志都没有屈服,喻尊霞心中十分欣慰。
  丧心病狂的敌人在圩外挖了坑。喻尊霞对身边的同志说:“同志们,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时候到了,让我们再唱最后一支歌吧!”说着,由喻尊霞起头,一起唱道:“枪口对外,仇敌认清。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杀!杀!杀!杀向前进,为国家、为民族,值得我们牺牲…… ”
  雄壮的歌声还没唱完,惨无人道的日军挥着刺刀就向他们刺去……喻尊霞和战友们一起英勇就义!
  1958年,时任农业部部长、原淮北苏皖边区行署主任刘瑞龙到泗洪县视察,听到喻尊霞的英雄事迹后,称赞她为“淮北的刘胡兰”。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华中局书记的邓子恢专门提出要求,要将喻尊霞的事迹整理好,用烈士精神教育后代。
  几十年来,重岗山下,濉水南北,到处传颂着喻尊霞的光辉传奇。2010年,国家授予喻尊霞国家“双百英模”称号。
  (责任编辑:徐嘉)
其他文献
各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广德、宿松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早期党组织研究中心,机关各室处,党史纵览杂志社,省中共党史学会会员,省地方志学会会员:  为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和总结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践行党史、地方志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使命担当,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和安徽省中共党史
期刊
2019年10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今天,全国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
期刊
我家至今还珍藏着一份2003年6月镇里发的农业税纳税通知书,上面写得很清楚,持单者有6亩承包地,午季应缴纳农业税380元,并限定某月某日前完成任务。  所谓农业税,也就是祖祖辈辈们所说的皇粮国税,种田纳粮交税,古来有之,天经地义。旧中国沉重的农业税姑且不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那阵,农业税称为公粮,每到午秋两季,公社、大队的干部坐镇生产队催交爱国公粮,做生产队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多交粮、交好粮
期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指示:立即派干部奔赴东北,收缴日军坦克,建立特种兵部队,并要东北部队注意接收东北兵工厂及收集日军散在民间的技术兵种的武器、器材。  1945年11月中旬,在延安学会开坦克的高克来到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任职,他的主要工作是搜寻坦克。在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的大仓库里,他看见一堆旧零件下有两辆日制97式坦克,让警卫员董来扶再去侦察。董来扶换上旧棉袄,戴一顶破礼帽,混进了坦克修理厂
期刊
编者按:1949年,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刻骨铭心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浩瀚的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0年后的今天,我们采撷一组历史亲历者当年的日记和回忆,通过那
期刊
安徽省委党校资深教授刘以顺的新著《新四军故事》,2018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现已两次印刷。这是作者研究新四军历史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以章回小说的文艺形式,叙述了新四军的历史故事,这是作者的一大创意。全书收录故事分为理想信念篇、群众路线篇、团结战斗篇、反腐倡廉篇、制度法纪篇、高风亮节篇,凡98回,约50万字,可谓鸿篇巨制。  这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据我所知,作者从接触到参与再到独立研究新四军
期刊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华东、中原、华北军区部队约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区域内,对国民党军的最大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及增援部队约80万人进行了一次决战性的大规模歼灭战——淮海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毛泽东誉为“是一个伟大胜利”,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伟大战役的胜利”。201
期刊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命令刘少奇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的军团长是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父亲任政治部主任,也没说是中央代表,应该是服从军团长和政委的。杨尚昆主席晚年时见我说:“我跟你父亲非常熟,在莫斯科,他留学比我们早好多届。1930年他在莫斯科开国际职工大会并留会工作,我跟随他,实际上相当于秘书。我从苏联回来在中央职工部负责宣传工作,他是中央职工部部长。以后我在许多地方给他当副职或受他领导。”我
期刊
1984年3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利法》。简短的69个条文,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对于长期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体制来说,专利法的通过是一次“破冰”之举。  专利法的制定,一开始就伴随着较大的争议。当时机械工业部有人提出,专利制度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相容,至少对国内不能搞专利制度,专利法只适用于外国人;我国的技术落后,現阶段实行专利制度对我国不利,“将使成果推广更为困难
期刊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刊举办的“我看改革开放40年”征文活动现已全部结束。本次征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经本刊编辑部认真评选,有8篇应征文章获得优秀征文奖。现将获奖篇目和作者名单公布如下:  刘广君《我家房屋的三次变迁》  秦九凤《改革开放解放了我的思想 改变了我的人生》  欧玉文《那年,考研改变了我的人生》  陈大斌《三访九妹——农村改革大潮中的小故事》  徐忠友《我的幾个“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