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统合

来源 :甘肃理论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设立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原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共同构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两类重要的诉讼类型,但是这两类诉讼却表现出了制度功能的重合性和诉讼属性的一致性。从表象上来看,两类诉讼似乎存在着某种差异性,但是分析本质就会发现,二者实际上具有相同的目的和功能,在适用范围、审判程序、诉讼目的、诉讼请求、权利诉求、诉讼标的、诉讼本质、诉讼前提、救济对象、理论基础和诉讼程序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以环境公共利益作为理论基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合二为一,统合为新的诉讼类型并将其称为“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穆罕默德·沙菲格·古尔巴勒是近现代埃及最著名的民族主义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埃及问题的开始和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体现了古尔巴勒的民族主义史观和精英史观,该书确立了他在埃及史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尔巴勒的民族主义史观促进了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同时他也促进了埃及史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埃及化。古尔巴勒留下的丰厚遗产及其史学思想值得当代学者深入挖掘。  [关键词] 古尔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国家反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囿于治安防控基础薄弱,基层单位信息沟通不畅,基层警务职能划分滞后以及群众的反恐意识不强等因素,社区也成为恐怖分子藏身和筹划恐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此,应当借鉴域外成功经验,从时间、空间、主体、社会心理四个维度出发,提出构建我国社区反恐预警机制的基本路径,动员社区公众成为反恐工作的参与者,密切警民关系,强化共同责任感,从源头上铲除暴力恐怖势力依存的社会土壤。
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对外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引领、亲自推动,党的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境界、担当新作为、展现新气象,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绘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
期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蕴含着马克思“新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集中展示了以现实的人与实践的历史为逻辑起点、以客观的存在与真实的理论为
在职务犯罪调查中,大数据思维主要有整体性思维、相关性思维、多样性思维和预测性思维等基本样态。在职务犯罪调查中,大数据思维应用存在“数据越多越好”“数据源可以不精确”“大数据一定客观准确”“相关关系可以替代因果关系”等误区。需从把握好数据收集的“量度”和“边界”、准确建立数据模型、在把握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寻找因果关系等方面去提升大数据思维在职务犯罪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铿锵有力的话语背后彰显着无比强大的自信。这种自信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是为百年来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所证明了的历史必然。
由于公益诉讼核心概念“公共利益”的界定模糊,导致目前检察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过窄,类型列举有限,拓展空间和方式不明。对受案范围的拓展既有公共利益保护全面化、合理化的现实需求,又有公益诉讼法规规范化、体系化的立法需求。为此,可以考虑从受案范围拓展的理论路径出发,探讨公共利益的学理研究,明晰公共利益法律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构建检察院主导的受案范围自下而上拓展的实践路径和立法机构主导的受案范围自上而下拓展的立法路径。最终形成从理论到立法到实践,从顶层到基层的全方面位、多角度拓展体系。
隐私权属于具体人格权,隐私权克减指在法定情形下,合法地对隐私权加以限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非依法律规定而是基于行为人违法行为作出的隐私权克减裁判。仔细分析裁判文书,法院所主张之理由存在违反权利位阶理论及比例原则等值得商榷之处,可能导致司法自由裁量权过大,不利于保护民事主体隐私权。应当完善立法,明确隐私权克减条件和隐私权克减程度影响因素,使司法机关能够依法作出更为正确合理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