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事件的媒体报道策略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yiyang9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客观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报道策略,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关键词】自然灾害 报道策略 新闻伦理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在第一时间都对雅安地震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一、理论背景
  黄芙蓉教授在《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一书中提出,伦理学视野下的自然灾害报道应当遵循的原则:第一、报道采写和编辑应当遵循“社会人”与“职业人”的角色统一原则。在记者“职业人”的层面上,要通过自身的探究,在“动态中展现新闻的真实”,不能一味地渲染悲情和泪水,而应从理性的视角审视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而在“社会人”的层面上,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编写和编辑过程中,能够秉持自己社会良知的责任感,从人的视角真实展现灾区困境,传播人性的力量与生命的力量。而这两种角色的平衡,应统一于在实现真实传递信息的同时整合社会情绪的目标。第二、自由报道的基础上秉持不伤害、不侵权原则。如何处理保持新闻自由和不伤害新闻当事人的私人权利的关系,其实也是媒体人通过思索做出伦理决定的过程。这既涉及社会道德教育的系统性问题的约束,也受制于记者自身的价值观导向,需要调整自身心态,做到报道角度多元化,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一整套媒介自律教育体系,建立灾难报道应急运行机制。
  二、研究简介
  1、抽样时间
  根据百度指数关于“雅安芦山地震”的指数图。用户关注度在4月20日和4月22日出现了两次高峰期。媒体关注度在4月21日和23日出现了高峰期,随后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5月13日后基本关注非常少。据此,本研究的抽样时间定为2013年4月21日到2013年5月14日。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数据统计法和文本分析法。
  三、研究对象的分析对比
  1、头版分析
  《人民日报》版面与平时一样,配有彩色图片和国家领导人照片。不同的是除了版底的一条新闻(俞正声会见台湾星云法师)外,其余新闻都在报道雅安地震,而平时头版内容丰富。《华西都市报》版面变化较大,彩色头版变为整体只有黑白两色,传达出媒体的情感和态度。而且报头从顶部移至底部,把地震新闻标题放到整版顶部,置于报头之上,且字号大于报头,同时整版只有一条芦山7级地震新闻,足见媒体对它的重视程度。《纽约时报》没把这则新闻放在头版,所以此处不进行分析。
  2、图片分析
  《人民日报》通过对角线式构图和左右颜色对比,图片重点落在总理身上。配图是从政府视角拍摄的彩色图片,传达出政府重视灾情,会全力施救的积极情感。《华西都市报》图片通过颜色对比和救援队员众星拱月般地围着图片最中心位置的人物,图片重点落在被成功救出的灾民身上。选用的图片是从记者第三方视角拍摄的黑白图片,此图占据了整个版面,传达出救援力量充足和成功救出灾民的积极情绪。《纽约时报》图片前实后虚,加上前后颜色对比,图片重点落在灾民的表情上。选用的图片是从灾民视角拍摄的彩色图片,灾民表情渲染着毁灭和绝望的情绪。《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的图片都是全景,《纽约时报》刊登的图片是近景,说明中国媒体侧重于场面描写、塑造集体群像,西方媒体更侧重个体主义文化思维和受众感受。
  面对灾难和血腥,一些媒体有选择地刊发了一些“客观事实”,尽量“有闻必录”,那些从专业角度选取的“新闻素材”,其本质就是刺激人们感官的、煽情的噱头,利用人们病态的喜好来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这样不仅有违新闻伦理,而且容易煽起过分悲情和恐慌的社会情绪。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9月14日美国国务院发出指令,禁止美国电子传媒和报刊播放或刊登世贸大厦、五角大楼遭到袭击的场面,并且明确指出,频繁播出灾难场面,会给“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压抑,加剧恐慌心理”。之后,我们看到的媒体报道是各地民众积极为灾民献血的画面,不再是灾难现场的惨状与混乱。这体现了媒体自灾难报道中的传播伦理和社会责任。
  现代报业进入读图时代,而灾难性图片由于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闻的真实性,逐渐成为报纸版面中的关注焦点。灾难性新闻图片用生动可感的画面告知灾难的真相,展示了灾区的受灾状况,灾民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伦理责任。灾难性新闻图片在展现灾难事实时运用不同的诉求方式获得的伦理效果也不同,所以灾难性新闻图片应注重表现英勇斗争的英雄主义与关怀友爱的人道主义,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选取新闻图片时必须严格遵循职业伦理原则,以保障新闻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性新闻图片的选用方面,应注意:一是新闻图片的选用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以社会效益为重。这也是世界新闻界评价报纸新闻图片尤其是灾难性新闻图片职业伦理的最高水平。二是在反映私生活和维护个人权利方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不能媒介侵权和进行媒介道德审判。三是要弘扬正能量,禁止对灾难及血腥情景做过度的再现和细节的特写画面,禁止迁就和培养暴力嗜好及窥探欲望。四是要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应通过新闻照片营造一种全社会互相关爱、齐心救助的温暖氛围,而不能以缺乏道德感的冰冷画面来加剧悲伤和麻木不仁,力图做到“哀而不伤”。
  综上分析,《华西都市报》的图片选择相对适宜。   3、报纸变化分析
  (1)版面变化。《人民日报》每周末都是12个版,4月21日还是12个版,没有变化。在以后的报道中,版数也与往常一样,没有变化。《华西都市报》大量增加版面,平时每天都是20版,4月21日增至30版,4月22日增至60版,4月23日增至96版,4月24日增至60版,4月25日增至100版,4月26日220版,4月27日20版,头7天保持报纸的严肃与表达哀思,4月28日112版,4月29日23版,后面就恢复正常了。增加的版面绝大多数是众多企业为雅安地震灾区捐赠和鼓劲的报道,相似的内容都是整版的祈福图片加一个口号性标题“雅安,雄起!”“雅安,我们在一起!”,在图片的下方标着报道主体某某房地产企业或汽车企业。这样的变化说明《人民日报》是严肃大报,处变不惊。《华西都市报》充分体现了它的商业属性。
  (2)报纸在雅安地震报道中与新媒体相融合进行报道。《人民日报》有2篇,说明该纸媒已经主动与新媒体融合了。内容上一篇评论新媒体在灾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篇挑选了一周有代表性的“@人民日报微博”的帖子,进行点评回应。
  每期《华西都市报》“4·20芦山地震”专版左下角印有二维码,读者扫一下二维码,就会进入与报道相关的视频链接。还可搜索华西都市报寻亲专题网页或拨打电话96111,了解全部寻亲信息、发布寻亲求助和向亲人报平安。在该报的微博上专门开设了“灾区寻人”的微博话题,号召更多热心民众参与帮助身处外地的同胞寻找灾区亲人。期间,该报还邀请杨幂、黄晓明等多位明星作寻亲热线的接线员,利用名人效应,扩大寻亲的关注度,提高寻亲的成功率。
  《华西都市报》与新媒体结合报道方面做得灵活多样,把报纸与二维码、视频、广播、网络、微博等结合起来,实现了良好的融合和互动,而且每天都有,传播行为的持续使传播效果得到巩固。并且成功利用名人的影响力扩大媒体的传播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探索,同时也帮助一些心情急切的外地民众获知灾区亲友的安危状况,每天公布找到的亲友人数和名字,利用自身优势(记者和摄像获准进入灾区)传播了社会正能量,真正践行为民服务、为民分忧的群众路线。
  结语
  自然灾害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宏观策略:第一、及时做好预警报道。一旦发现灾害即将降临或正在降临,立即跟踪报道。预见到灾难可能在某种范围内会造成的种种困难或危害,提醒民众对灾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第二、重点要做好救灾抗灾报道。要如实报道灾情与充分报道灾情,包括,灾情跟进、党政指挥、社会义举、感人事迹等,做到全方位、立体化报道。第三、适时做好反思报道。迅速反思、即刻批评、马上总结(本身就是抗灾的内涵之一)。检讨、反省、问责是对抗灾松弛、救灾不力的重要督促手段。
  自然灾害事件中媒体的微观报道策略:灾难性新闻图片的选用应注重新闻伦理。一是新闻图片的选用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以社会效益为重。二是在反映私生活和维护个人权利方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不能媒介侵权和进行媒介道德审判。三是要弘扬正能量,禁止对灾难及血腥情景做过度的再现和细节的特写画面,禁止迁就和培养暴力嗜好及窥探欲望。四是要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应通过新闻照片营造一种全社会互相关爱、齐心救助的温暖氛围,而不能以缺乏道德感的冰冷画面来加剧社会悲伤和麻木不仁,力图做到“哀而不伤”。□
  参考文献
  ①黄芙蓉:《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②郭慕清,《〈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框架理论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6)
  ③刘远朋,《〈人民日报〉汶川大地震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2009
  ④马若斌,《〈中国青年报〉与〈纽约时报〉汶川大地震报道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09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微博泛娱乐化的表现,就其原因,一为全民狂欢、公平发声所致;二为利益驱动、刻意炒作所为;三为顺应趋势、媒介发展推动。减少微博泛娱乐化的冲击需要增强“把关人”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完善相关法规。  【关键词】微博 泛娱乐化 狂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已经势不可挡。微博既是自媒体舞台的新秀,又以其裂变式的传播特点慢慢俘获了广大网民的芳心,成为人们生活中随时地发布新鲜事、表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多集中于学界和业界,普通受众的参与可谓寥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囿于学者书斋里的“高雅”理论。微博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本文结合相关案例,通过对媒介批评内涵及微博特性的探讨,就微博对媒介批评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媒介批评 微博 “微”力量  媒介批评这一概念自1995年引入中国大陆学界以来一度是学界和新闻界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原
【摘 要】《新安晚报》2011年4月推出的教育特刊《风起瑶海》、《五彩瑶海》、《创新瑶海》,是以“风雅颂”深度解读“瑶海教育现象”。这一组文学味十足的策划共计推出72个版,创收近5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文以此为例,分析如何将文学创意融入广告策划。  【关键词】广告策划 文学 创意  我们走进了全新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和取向,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
【摘 要】在娱乐化风潮席卷各大卫视、网络媒体的今天,婚恋相亲和大型真人秀等娱乐节目风靡不衰。但泛商业化营销,低俗化炒作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娱乐节目营销传播的瓶颈。本文以《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为背景,揭示了娱乐节目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营销、分期策略和产业链拓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方法论的构建。  【关键词】娱乐节目 营销传播 《中国好声音》  在娱乐化风潮席卷各大卫视、网络媒体的今天,婚恋相亲
【摘要】2011年伊始,网易公司正式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全球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引进搬上网络,网络公开课逐渐引起高校大学生、白领等群体的热捧。本文通过对网易公开课火爆现象的分析,从变迁中的媒介技术与知识共享,看网络公开课的现代性特征,同时立足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和反思网络媒介知识传播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 知识共享 媒介技术 知识社会  在本世纪初,网络公开课首次进入大众视野,耶鲁
【摘要】在当下电视节目故事化的背景下,百姓故事类栏目成为了电视节目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以“草根”叙事的形态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有着较广泛的收视群体。本文以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为例,追溯百姓故事类电视栏目的生态渊源,探讨和思考这类栏目的特色构建,并对其本体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百姓故事生态溯源特色构建本体分析存在问题    一、生态溯源  讲故事、听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东西
报业转型  不能以纸媒衰退为代价  越来越少的人看报纸,报业面临困境,报业转型成了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  有人说,美国报纸错失了数字化的“黄金十年”,导致报纸错过了关键的“窗口期”,才出现现在这种报社纷纷倒闭,纸媒衰微的局面。  但笔者认为,纸媒的数字化实际上是在加速报纸的衰退,从报业开始拥抱新媒体到现在,大部分报业所做的与新媒体相关的举动都是以加速纸媒的衰退为代价的。  PDF电子版上网,为网民
坐在轿车里,目光一直停留在路边。越来越多的树木映入我眼帘,越来越多的分岔小道倒映在视网膜上,我知道,外婆家快到了。  到时,恰逢午饭时分,我兴冲冲地跑向厨房,看到熟悉的灶台,我笑了。当听说农村许多人家都改用煤气灶了,我就担心再也见不到它了。还好,它还在。可是,昔日本应有的忙碌情景呢?那老远就能看到的蹿动的火苗所映射出的光亮呢?我急匆匆地跑近灶台:原本洁白的瓷砖上已蒙上了一层灰,旁边用于通风的窗户也
【摘要】在现代市场机制中,广告为人们选择产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消费的消费潮流。本文分析了产品、广告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广告为我们创造的消费概念和理由,不是人真正的需要,只是借助人们对意义的需求来生产商品之外的附价值,利用广告符号建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市场竞争中利益关系的直接反映。  【关键词】广告 消费 牛奶广告 意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称他为消费者。消
【摘要】栏目剧凭借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众口难调的电视观众,它已经和收看电视剧一样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休闲方式,而且更成为人们通过电视手段来实现自己表演欲望的一种平台。栏目剧的发展,一要体现浓郁的本土特色,贴近百姓生活;二要进行自我创新,不断增加新的收视看点;三要立足频道资源,实现板块的带动效应。  【关键词】电视栏目剧 民生 本土化     栏目剧作为一种节目形态,在电视荧屏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