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洞箫赋》的美学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23456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洞箫赋》是西汉王褒的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以音乐为描述对象的赋作,后人称之为“诸音乐赋之祖”。此赋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作品,其中以悲为美、天地神人思想、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都有所体现,展现了深邃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王褒;《洞箫赋》;古典美学
  《洞箫赋》是汉代的音乐赋,也是汉魏美学的重要篇章。文章形象地描述了洞箫震撼动人的音乐效果与艺术境界,生动地显示出音乐对人的心灵净化与理性提升,充分地表现当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思想。在此,本文简要分析《洞箫赋》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一、以悲为美
  中国美学里,有一种悲凉而凄美,哀伤而婉转的审美风尚,即以悲为美。这种美学思想从独特的角度赋予人们美的感受,在文学与艺术上开辟了一片交织着悲与美的天地。在汉魏时期,更是广为盛行。
  《洞箫赋》,全篇沉郁低婉,流露着悲美的思想。文中介绍萧干之材:竹子生长在崎岖险峻的山间,危险难安,实为可悲;但竹群连绵,碧海泛波,旷然广荡,又悲中有乐。竹子生长在险要之地,本是叹悲,但见万千竹子,寥廓自然,又悲中生美,在这幽静孤曠之地,同伴相乐,宽敞闲适,固然以为美。竹子不仅生长在险地,生长环境也恶劣。野鹤在此闲停,春禽在此嬉戏,秋蝉长鸣,玄猿悲啸。周围或热闹或萧条,都与竹子对比,竹子也在此因悲而造就了自身自然的品格,炼就知危品苦的性情。当竹子制成了萧以后,演奏者则是性昧、丧明、愤郁之人。箫声是悲愤凄怆,靡靡悁悁。体现萧声之悲,感叹悲声之美。悲哀婉凄的箫声,仿佛使悲伤顺着乐声流入人的耳中,流入人的心中,缓缓产生共鸣,激荡起内心深处的悲哀,于是闻声则悄然悲伤,潸然泪下,让人心生震荡,,沉浸到悲美的世界之中。悲哀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感受悲音的同时,获得对音乐乃至更高层面上的直接体悟,也获得高度而且强烈的审美快感,从而净化心灵,感同阴阳。这正是以悲为美的展示。
  无论文学还是音乐,悲总是更震撼人心。哀音让人情感产生波动,最后在情绪激动中释放情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汉魏时期,以悲为美蔚为大观,汉代主要承袭的是楚文化,其中的感伤气息十分浓重。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大一统政治走向衰颓,社会的黑暗与人生的惨淡淹没了世人的心灵,感伤之情也在音乐乃至艺术中泛滥,崇尚悲情是整个汉魏六朝的重要审美特征,以悲为美成了重要的美学思想。
  二、天地神人思想
  天地相合,神人感应,仰观俯察之间将天道、地道、神道、人道合为一体,将天地的韵律转化为人内心的旋律。从而获得无限广阔的视野,开拓无比豁达的胸襟。这种美学思想在《洞箫赋》中有所体现。
  作为萧材的竹子生长在天地之间,感受着自然的气息,承受着天地的保护、考验与赋予。在这里,自然给予竹子天地的润泽,于是竹子自然吸收自然精华,感受阴阳变化。竹子也因此而长得润泽有光,具有了大自然赋予的新鲜润泽、坚贞挺拔和高洁内敛的特点。不仅如此,纯洁朝露相伴,冰洁玉液浸润,飞禽走兽、秋蝉夏虫,在此流连嬉戏、相联相伴,竹子也融在其中,感受万物,体验天地。仰观俯察之间,竹子获得了天地的润泽也由此得到了天地的精神。当竹子制成了萧以后,竹子的自然特性与萧相符合,既有好处又顺其自然,同时天地精神也融入了萧之中。当萧声响起,乐声触动神思,在精神深处打动人,自此人神相合,使得一切相通相融,广闊无边,展现了万物一体,天地神人一致的美学思想。
  世间万物,天地总与之相合,人间百态,神人总与之映射。仰观俯察的宇宙精神是一种非常广阔博大的美学思想,以一种大视野去看待世间万物。萧不过数寸,竹子不过几尺,可它们依旧可以生长于于天地之间,并且可以感到天地的润泽,并且呈现出与其相符合的特点。这一切表明了仰观俯察的宇宙精神,体现了天地美学,神人思想。
  三、儒家美学思想
  音乐的教化作用正是儒家审美的体现。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礼乐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正如“提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其礼乐文化,要求乐合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推崇音乐的政治教化功用,倡导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达到理想的“尽善尽美”,排斥“淫乐”。[]所说。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用音乐去洗涤人的心灵,去净化人的心灵,从而将礼、仁注入人的心中,使人们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获得提升。这就是《洞箫赋》中体现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洞箫赋》体现出了儒家美学。洞箫演奏的乐声深入人心,文中极尽箫声感染力之强、教化效果之深,让人们在音乐声的洗礼中,能够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儒家传统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教化,萧音之所以得到赞赏与流传,正是蕴含了礼教,文中强调乐声饱含道德,暗示风俗。用儒家道德标准对乐曲加以评判,后讲述礼乐对民众的感化教导作用,文中感叹萧音蕴含思想深刻,作用强烈,教化深刻。
  汉魏崇尚悲音,表面看,“悲”与淫、伤一样,不符合儒家审美准则。但实际上汉魏美学中的儒家礼乐教化之旨并未消减,《洞箫赋》中无论是萧材的生长,洞箫的演奏还是萧音的感染,都体现着儒家礼乐教化的作用。其浓厚的礼乐教化色彩,是音乐描写的旨归,无论如何选择音材、演奏音乐、论述音乐,往往会有感化风俗、服务政治的意识,音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手段。儒家思想以另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将表现出来,更加独特、震撼、显著。即悲美,悲美用其强烈的感染效果,发挥儒家感化人心、移风易俗、服膺统治的巨大功用。
  四、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自然,专注音乐本身之美,不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教化工具作用。在道家,音乐无为无欲,以其本真本质而存。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提倡自然适性之音,倡导音乐欣赏的平和恬淡,把音乐从束缚政中解脱出来,回归音乐的审美特质,音乐是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自然之声,更关注于主体的精神自由。《洞箫赋》中,可以看出道家美学思想。
  《洞箫赋》中,竹子生长的环境偏僻幽静,不同流俗,寂静和乐,在安谧静美的环境中,得到天地的润泽。演奏者大多残疾,与世无争,平静淡泊,没有急功近利的迫切要求。演奏出的箫声天然无雕饰,真切动人,是真正的自然之声。箫声之所以自然真挚,因为萧材即竹子的生长经过了天地的泽润,得到了天地纯净贞洁的特点,符合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的本性。洞箫与音乐承载了道家自然本质,无为无欲的思想,并且由箫声展现,化身为道的实体,展现了道家思想。
  尽管《洞箫赋》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但是文中对洞箫乐声有着真实、自然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们通过赋文感受到音乐那愉悦人心的美感体验,专注于音乐本身的特质,这些突破了将音乐作为附庸作为工具的限制,展示了音乐本身的特质,展现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综上,《洞箫赋》不仅描摹箫声的天籁,有着对音乐的总结;也有着对赋的革新发展;更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美学思想。以悲为美思想,天地神人思想,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并且相互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可以共同发挥作用而又不冲突,并且附带了汉魏时期的神秘色彩,顺承着原始的观念,继承了前朝的美学思想,又带有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洞箫赋》对于汉魏美学以及前朝思想有着重要记载于展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探索钻研。
  注释:
  [1]高萍萍:《汉魏六朝赋的音乐描写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暨南大学学报 2010年
  参考文献:
  【1】高萍萍 《汉魏六朝赋的音乐描写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D] 暨南大学学报 2010年
  作者简介:薛海文(1994-),女,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作为日本文坛的领军人物,村上春树作品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中国元素。村上春树写过很多中国人,中国元素似乎对于村上春树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素材。本文试图研究村上春树比下中国人的特点,并将其与中国作家的写作做一对比,探索两国文学的异同点。  中日两国自古关系密切,两国既是友好睦邻,又曾在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而作为当代日本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频繁出现中国人的身影主要有以下几
期刊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古典园林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进一步将中国园林从雏形推向成熟,园林的规划设计由前朝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相较其他类型的园林,皇家园林的转变更具代表性。通过对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的深入探析,进而总结出四个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整个中国园林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
期刊
【摘要】:《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它主要是改编于法国作家勒鲁的同名小说。这部音乐剧以精彩纷呈的音乐、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情以及趋于完美的舞蹈,在音乐剧中成为了一部永恒的佳作。这些演唱将整部音乐剧中的所要表达的爱与恨、善与恶的情感内涵充分地演绎出来,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该剧中“幽灵”这一人物,以其独具的神秘气质以及复杂的矛盾性格让他成为了《歌剧魅影》这部音乐剧
期刊
【摘要】:对语词的追求是贯穿在海男诗歌写作中的一大主题,主要体现为传统意象使用上的繁复和想象的瑰丽奇特。对汉语语词运用自如的海男,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曲折的和语词搏斗的过程。而语词最大的魅力则恰恰在于表达的困难,这将会是海男必须直视和破解的存在。  【关键词】:海男;诗歌;语词追求  海男在她的诗集《美味关系》中的序言里写到:“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与语词搏斗着,仿佛在一次又一次地穿越云南滇西的丛林地带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越来越注重环境,以及人们对于自己的所居住所,所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舒适健康的生活目标仿佛是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附加物,而这也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命题。如何有效的运用软装饰材料来改善室内环境;如何把握和运用大量的新型的装饰材料为设计增添了创新的动力;如何提高了设计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室内设计中对
期刊
【摘要】:《武士与女俘的故事》是博尔赫斯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战争中倒戈的德罗图夫特和沦为印第安女人的英国女人的故事。博尔赫斯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在许多方面有可比性,文中通过对两个人物形象成长环境、人物性格、行为心理、生存境遇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武士;女俘;人物形象;比较研究;生存境遇  武士与女俘的人物形象出自于博尔赫斯短篇小说
期刊
【摘要】:中国花鸟画在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宋代是中国文人花鸟画发展的开端和顶峰时期。宋代诗词歌赋、理学和美学为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文学底蕴,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着文人花鸟画、文化寓意、当代花鸟画这三部分进行阐述。现当代中国花鸟画经过继承与创新,创作水平极大提高。在文化发展战略主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花鸟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整体规模的繁盛之际,我们也看到现当代花鸟画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这一先进思想已经逐渐被大众接受,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尤其使服装行业迎来了最为重大的改革,绿色服装开始成为吸引大众消费的卖点,未来绿色服装将引领国际贸易的潮流,成为服装设计的一大热点。  【关键词】:生态;绿色服装;设计  1 前言  21世纪的服装和面料设计应该是基于生态时代的“绿色设计”。这就是说,服装和面料的研发和设计将以生态为指导,
期刊
【摘要】:我国当前时代的水彩画,发展非富多彩。我国当今水彩画的发展变化已经超越了任何的一个时代节点,新秀作品辈出、作品风格多种,作品的内涵与质量也都极大的拓展与提升。伴随我国过去百年水彩画画展的落下帷幕,我国水彩画从由来、融汇至创新也漫过了一个百年。这过去的一个百年之中历经了清朝没落、民国初期、建立新中国、文革、改革发展五大发展阶段,历经周波曲折再次振兴。在经常进行的大型展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
期刊
【摘要】:人们通过视觉去直观的感受艺术的存在,而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壁毯是很有艺术效果的装饰品,无论是在壁毯的氛围营造、在室内环境中的影响,还是在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壁毯设计;视觉效果;室内环境;氛围营造;和谐  一、引言  在现在环境中,壁毯依然是室内装饰艺术的领导者,是空间装饰的重要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很强的艺术性,又是一件华美实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