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人之道”即追求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学之道”即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道德修养;“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合而为一已成为师德的新内涵。
关键词: 师德 内涵 为人之道 为学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到今老师一直受人们的崇敬和景仰,尤其名师更是如此。名师之所以为世人所景仰,不仅在于他们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而且在于他们言行一致、持身自律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当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追求“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德业双修,人文并重,言行相掩。
几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院对北京市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得出了如下结论:
1.在教师的职业情意素质方面,家长和孩子都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2.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老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但也普遍认为学者不一定就能做好老师。
以上案例是家长和学生对老师要求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更表明“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并重已成为当代师德的新内涵。有人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有德无才为贤人,有才无德为小人,无德无才为庸人。贤人无才不能解惑,小人无德不能传道,庸人既无德又无才更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了。贤人只追求为人之道,小人只强调为学之道,二者只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皆不具备为人师的资格。只有既注重“为人之道”又重视“为学之道”,德才兼务堪为人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首先应该是学生们取法、学习的对象,更应该讲求“为人之道”。德、智、体、美、劳,“五好”德为先,这就给一个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应该是道德的楷模、行为的垂范。一个教师要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高贵气质、高雅情操、高远理想的学生,自己就首先应当具备这一切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学校创办之初,曾作过规定:全校师生员工一律不准喝酒,违者要进自省室自省。一次晓庄农友请陶校长吃饭,农友们敬他一杯酒,陶行知虽一再解释推脱,但农友们始终坚持,陶行知没有办法,只好把酒喝了。农友们们非常高兴,从此把陶校长引为朋友,可他们哪里知道,陶行知一返回学校就立即走进了自省室。这仅仅是发生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的一件小事,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做学生学习的榜样,陶行知先生用一生实践着完美的“为人之道”。
马克思曾说:“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数年前,一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殷雪梅用生命对此作出了诠释。当飞驰而来的小汽车冲向马路上一群年幼的小学生时,殷雪梅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学生推向了安全地带,自己却倒了下去。她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铸就了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光辉形象。她说:“我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永远充满活力,下辈子我还做教师。”三十多年来,殷雪梅一直以“慈母般的爱”滋润着一颗颗天真、纯洁的童心,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推给了孩子们,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在这一瞬间,殷雪梅用伟大的母爱和崇高的品质铸就了一座伟岸的丰碑。她关爱学生关爱他人胜过关爱自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生追求着完美的“为人之道”,最后用生命诠释了当代师德的涵义。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师应当意识到,教育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创造,因此人民教师更应该重视“为人之道的修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低级趣味,道德品质低下,卑劣、猥琐的人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来。而近年来高中招生大战中出现的种种师德危机(夸大学校办学成绩,大搞虚假宣传;对中考中高分考生及其老师家长进行物质利诱,公然贿买;为争夺好的生源,学校之间彼此攻击相互倾扎;学校对考生及其师长作出的种种承诺难以兑现,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为了留住好学生,学校采取本位保护措施,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等等)更是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极少部分教师为了好的生源,为了高的升学率,为了学校名不副实的荣誉,更是变相地为了金钱,居然可以公然践踏崇高的师德。我们真的难以想象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
虽然学者不一定能做好老师,但老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创造者,必须讲求“为学之道”,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求知和创新的办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北京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所作的调查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既是一个教育家又是一个学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治学之道和教学之法。作为一名学者,他应该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问题意识,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宽广的学术视野,“兼两”、“尚杂”,具有包容情怀,不惧权威,敢于创新,服膺真理的理论勇气。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解决了多少疑难问题这一层次上,更为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方法。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会人们发现真理。”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方法是一切哲学体系的灵魂。”这些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的方法、探索寻求真理的方法是教学的灵魂。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校生活都仅仅是他们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小小阶段而已,他们最终是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舞台的,所以学校教学不应该仅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实践;怎样去创造发明,即求知和创新的方法。
“为人之道”即追求完美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学之道”即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道德修养。我认为当代师德的新内涵是“为人之道”、“为学之道”的合二为一。任何一个具有崇高师德的人民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德业双馨、人文俱佳、言行一致的人。师者,人师也;为人之师,为学之师。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光照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1-13.
[2]期刊《师道》.广东教育杂志出版社,2004.11.
[3]中国教育报,2005-6-10,2005-6-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第一版.
[5]期刊《职业教育研究》.2004.4.
关键词: 师德 内涵 为人之道 为学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到今老师一直受人们的崇敬和景仰,尤其名师更是如此。名师之所以为世人所景仰,不仅在于他们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而且在于他们言行一致、持身自律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当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追求“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德业双修,人文并重,言行相掩。
几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院对北京市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得出了如下结论:
1.在教师的职业情意素质方面,家长和孩子都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2.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老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但也普遍认为学者不一定就能做好老师。
以上案例是家长和学生对老师要求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更表明“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并重已成为当代师德的新内涵。有人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有德无才为贤人,有才无德为小人,无德无才为庸人。贤人无才不能解惑,小人无德不能传道,庸人既无德又无才更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了。贤人只追求为人之道,小人只强调为学之道,二者只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皆不具备为人师的资格。只有既注重“为人之道”又重视“为学之道”,德才兼务堪为人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首先应该是学生们取法、学习的对象,更应该讲求“为人之道”。德、智、体、美、劳,“五好”德为先,这就给一个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应该是道德的楷模、行为的垂范。一个教师要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高贵气质、高雅情操、高远理想的学生,自己就首先应当具备这一切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学校创办之初,曾作过规定:全校师生员工一律不准喝酒,违者要进自省室自省。一次晓庄农友请陶校长吃饭,农友们敬他一杯酒,陶行知虽一再解释推脱,但农友们始终坚持,陶行知没有办法,只好把酒喝了。农友们们非常高兴,从此把陶校长引为朋友,可他们哪里知道,陶行知一返回学校就立即走进了自省室。这仅仅是发生在陶行知先生身上的一件小事,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做学生学习的榜样,陶行知先生用一生实践着完美的“为人之道”。
马克思曾说:“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数年前,一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殷雪梅用生命对此作出了诠释。当飞驰而来的小汽车冲向马路上一群年幼的小学生时,殷雪梅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学生推向了安全地带,自己却倒了下去。她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铸就了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光辉形象。她说:“我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永远充满活力,下辈子我还做教师。”三十多年来,殷雪梅一直以“慈母般的爱”滋润着一颗颗天真、纯洁的童心,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推给了孩子们,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在这一瞬间,殷雪梅用伟大的母爱和崇高的品质铸就了一座伟岸的丰碑。她关爱学生关爱他人胜过关爱自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生追求着完美的“为人之道”,最后用生命诠释了当代师德的涵义。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师应当意识到,教育正是在人身上再现自己的一种伟大创造,因此人民教师更应该重视“为人之道的修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低级趣味,道德品质低下,卑劣、猥琐的人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来。而近年来高中招生大战中出现的种种师德危机(夸大学校办学成绩,大搞虚假宣传;对中考中高分考生及其老师家长进行物质利诱,公然贿买;为争夺好的生源,学校之间彼此攻击相互倾扎;学校对考生及其师长作出的种种承诺难以兑现,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为了留住好学生,学校采取本位保护措施,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等等)更是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极少部分教师为了好的生源,为了高的升学率,为了学校名不副实的荣誉,更是变相地为了金钱,居然可以公然践踏崇高的师德。我们真的难以想象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
虽然学者不一定能做好老师,但老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创造者,必须讲求“为学之道”,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求知和创新的办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北京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所作的调查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既是一个教育家又是一个学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治学之道和教学之法。作为一名学者,他应该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问题意识,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宽广的学术视野,“兼两”、“尚杂”,具有包容情怀,不惧权威,敢于创新,服膺真理的理论勇气。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解决了多少疑难问题这一层次上,更为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方法。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会人们发现真理。”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方法是一切哲学体系的灵魂。”这些在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的方法、探索寻求真理的方法是教学的灵魂。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校生活都仅仅是他们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小小阶段而已,他们最终是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舞台的,所以学校教学不应该仅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实践;怎样去创造发明,即求知和创新的方法。
“为人之道”即追求完美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学之道”即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道德修养。我认为当代师德的新内涵是“为人之道”、“为学之道”的合二为一。任何一个具有崇高师德的人民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德业双馨、人文俱佳、言行一致的人。师者,人师也;为人之师,为学之师。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光照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1-13.
[2]期刊《师道》.广东教育杂志出版社,2004.11.
[3]中国教育报,2005-6-10,2005-6-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第一版.
[5]期刊《职业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