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时间为轴,梳理辅导员制度发展的七十余年历史,将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分为历史演变、初步探索、完善发展和专业科学四个阶段。
  关键词:辅导员 制度 发展 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明确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充满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成功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而这种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的培养和造就,归根到底要靠人、靠队伍,这支队伍中最主要的力量就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与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制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壮大,并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实践证明,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大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透过历史的瞳孔,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沿革及时代特征加以考察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继承优良传统,对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为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史料。
  一,历史演变阶段
  1930年10月,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师井冈山后,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第一部基本法规,即《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条例中共包含10个条例草案,其中“中国工农红军政治指导员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了政治指导员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巩固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使红军成为有力的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1]正是从政治指导员开始,逐渐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职业——思想政治辅导员。
  1937年1月,经过了长征与西安事变,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延安创办。抗大作为红军大学的前身,吸引了大量红军内部干部以及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前来学习。为保障党对抗大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学校专设政治部,下设政治指导员,全权负责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1]抗大的政治指导员制度,首次将学校与军队的政治指导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日后的学校辅导员制度提供了一个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1月在首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主持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为了加强全国工学院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 [2]学校中的政治辅导员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为辅导员这一行业正式拉开序幕。
  在辅导员制度筹划试行一年后,教育部于1952年10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示中明确规定“全国高等学校在思想改造学习后,应有准备地在校内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名称可称为政治辅导处”,“辅导处设主任一人,必要时设副主任一人,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设辅导员若干人,在主任领导下辅导一系或几系学生的政治学习和社会活动,组织推动教职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活动”。[3]这一指示的公布,标志着辅导员行业的正式确立,同时明确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岗位设置与工作职责。至此,我国学校辅导员制度建立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二,初步探索階段
  1953年,在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祥同志推动下,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正式贯彻实施辅导员制度。蒋南翔同志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注重巩固和发展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强调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绝对领导。对此,他从清华大学高年级学生中抽调政治思想好、学习好的党员学生,半脱产担任政治辅导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马列主义指导实践工作。从此,我国有了第一批一肩挑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的“双肩挑”又红又专的政治辅导员队伍,而这支队伍,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时至今日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发挥着坚实的作用。
  1961年9月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为此“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 [4]在中央批准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专职辅导员的配备工作,“高教六十条”在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1964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在高等教育部和直属高校设立政治部,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建立政治部的试点学校。同时提出在二、三年级内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选留,按照1::100的人数比例配备。[4]该报告第一次对于辅导员选留和配备比例进行了详细规定。
  1965年3月,高等教育部政治部要求各直属高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强调高校设立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年又出台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至此,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在全国各教育部直属高校范围内初步形成,而这支队伍的建立,对于稳定当时高校内学生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完善发展阶段
  1978年,在相继经过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恢复高考制度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抓下,教育部下发文件《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文件共分十章,其中第八章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恢复并明确了在重点高校的辅导员制度与工作要求。
  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政治工作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从此,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身份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1984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修养和党的政策水平,对错误思潮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同时要“懂得所在学校或系科的一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面比较广,必须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提出辅导员“可从本校教师和干部中选调;可从本校毕业生中选留,也可从马列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毕业生中调配。”而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则分为“1,党政干部;2,马列主义理论教师、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师;3,业务课教师。”该《意见》从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到选留和发展等细节问题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作为纲领文件,明确指导高校辅导员制度和工作的发展方向。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再一次凸显出来,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工作全面铺开。1990年7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通知》,1991年5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1994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11月,国家教委发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9年9月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布,全方面的完善了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开启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四,专业科学阶段
  2004年10月,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家政治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且针对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制度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这个俗称“中央16号文件”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加快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前进的脚步。
  2005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辅导员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科学化发展已基本成形。文件中对于高校辅导员的选配配备、培养发展和政策保障提出了制定细则的具体意见,提出“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高校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要重视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
  2006年7月23日,由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签发的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则标志着辅导员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已基本完成。《规定》分6章26条,涵盖辅导员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诸多方面。同事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即“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经过了70余年的发展与变革,至此,辅导员队伍制度化建设、专业化建设和科学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已全面完成。
  通过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严格进程和时代特征的梳理与考察,可以发现,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从萌芽、初创、初步形成、停滞、恢复到加强,再到科学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这一制度不仅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干部,使他们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而且还培养了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事实证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面向新的世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制度仍应坚持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2009.
  【2】 文建龙.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轨迹【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0~13.
  【3】 王道阳.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07,(5):31~32.
  【4】 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167~168.
  【5】 李文军;儒家教育与现代教育历史背景及基本理念之比较[J];东岳论丛;2002年02期
  【6】 郭軍;南宋书院教育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7】 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8期
  【8】 孔祥清;吴冰;轩辕秋艳;周艳;;试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的演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9期
  【9】 5 薛晓建;论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章小纯;关于当前湖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1】 何连弟 陶洪光 通讯员 王罗清;培养素质专家型辅导员队伍[N];文汇报;2000年
  作者简介:李为之,男,1988年8月,汉族,硕士。现为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辅导员。
其他文献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
2×8000kN固定卷扬式启闭机的启闭力为2×8000kN,为目前国内同类产品最大值。起升机构为双吊点,每个吊点由2套驱动装置驱动。每套驱动装置配备2套制动器,1套为工作制动
低年级识字教学,新课标指出“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即把“认写同步”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降低难度”。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质量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作为工业领域最重要工具的叉车业受益明显。叉车是工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性产品,因此受到工业经济的景气度影响非常大。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首席
【分类号】G434;G633.41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 "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英语交际语言教学课堂的一大特点是信息输入量大。而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例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手段之一,与新课标理念不谋而合,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本文通过地理实例分析,结合教材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课本知识的难度重点。  【关键词】 高中地理,实例教学,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
介绍了智能车的硬件设计过程,提出物料搬运系统的框架设计方法。利用CCD摄像头进行图像采样获取地面引导线信息,通过无线通讯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和现场总线等技术,实
液压传动以其重量轻、尺寸小、功率密度大等优点,在港口机械的工作系统、转向系统、行车系统及制动系统中广泛采用。由于港口机械的工作环境恶劣,粉尘污染严重,且系统管路复杂,一
摘要 针对采摘机械臂的位置终端的精确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自适应神经网络与滑模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首先通过神经网络来估计系统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具有神经网络补偿作用的滑模控制器,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试验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削弱抖振现象,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动态特性。  关键词 采摘机械臂;位置跟踪;滑模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  中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进而对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再加上教学材料的不断丰富以及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来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只是了解,进而对于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化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的教学管理方式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字:新课改;初中教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