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俐侎人“吃新”习俗的文化内涵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hongshe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吃新”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传统习俗,俐侎人以尝新米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吃新”习俗,是庆贺丰收、祈福禳灾和企盼来年五谷丰登等原始传统生态信仰观念的体现,蕴含着尊天重地、祭祀祖先、彰显孝道和感恩自然等多重民俗文化内涵,在俐侎人的价值观构建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俐侎人;“吃新”;文化
  “吃新”,又称“尝新”,也叫“尝新米”“吃新米”“新米节”,是广泛流传于祖国各地的一种民俗事象。在西南地区,农耕稻作文化时间久远,“吃新”习俗显得尤为神圣和严肃。因气候、环境的差异,“吃新”的时间各地差别较大,但大多选在“大暑”节气之前的早稻成熟时节,“吃新”的内容不外乎尝新、祭祀、庆典和感恩。
  一、彝族俐侎人的“吃新”习俗
  (一)“吃新”习俗的来源
  “吃新”习俗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诗经》《礼记》和《淮南子》典籍关于农耕稻作的记载,有专家指出,周部落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在黄河流域举行了尝新活动。活动的仪式由君王主持,“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礼记·月令》)[1] 在以农耕为主的地区,“吃新”就作为一种节日习俗广泛流传了下来。
  据《云南通志》记载:“俐侎蛮,男子好皂衣,面黄黑,善弩猎,每射雀即啖。女子分辫赤足,出外常披花巾,以蔽其身。”[2]从中不难看出,俐侎人最初的生存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而非现在的农业耕作。直到后来野生动植物的减少及稻作文化在俐侎山区的大力发展,类似“吃新”这样的农耕节日文化才得以出现和传承。“吃新”习俗,俐侎人称其为“气买作系作”,即“尝新米”之意。一般选取秋收时节一个双数的黄道吉日,习俗的内容则涵盖着尊天、祭祖、孝道和感恩等几个方面。
  (二)“吃新”习俗中的动物传说
  动物崇拜是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西南少数民族都崇拜狗,认为狗不仅仅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更是人类的恩人。俐侎人崇拜狗,将狗当做最亲密的伙伴,在日常生活和“吃新”仪式中,对狗尊崇有加。据李有旺先生考证,这源于关于狗的几个传说:
  传说一:传说在以前的远古时代,人世间是没有五谷杂粮的,人们生存和生活所需主要靠采集野果和猎获动物。在那个动物频繁的年代,捕猎动物成为俐侎人先祖填饱肚子的食物来源。与俐侎人朝夕相处的狗的使命是协助人猎捕动物,狗在人征服动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天,带着狗出猎归来的俐侎人,刚坐下喝水休息。就发现那只勇敢的狗在不停地用尾巴蹭他,他抓住狗尾一看,发现狗尾上粘满了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的种子。他很奇怪,就将种子种到地里。数月后,收获了不少的稻谷。俐侎人就将稻谷褪去皮后,在锅中煮。水干后,煮出了白净清香的饭。俐侎人就尝试着品尝了几口,这一尝就不得了了,他发现了这是上好的食物。于是,俐侎人就开始广种稻谷。为了感谢狗的恩德,俐侎人每次吃饭前,都要先喂狗。[3]
  (讲述人:永德县乌木龙乡曹福昌)
  传说二:古时,天神赐给人类种植一种庄稼。这种庄稼尖长稻谷、中长包谷、根长芋头。而尖部的每颗稻谷粒都有鸡蛋大小,每人每餐只需吃数粒便可饱腹。天神给人类种这种庄稼时,告诉人类说人能活千岁、万岁,庄稼尖上的一箩稻谷能出产两箩米。人类不信,就持怀疑态度地说,人活千岁、万岁太长了,活一百岁就够了;一箩稻谷能产出两箩米不可能,两箩稻谷能有一箩米就不错了。天神怒,不仅将稻谷和芋头收回去,还减少了人类的寿命,只让人类活至百岁左右。狗发现自己今后无法吃到谷米了,就去向天神要稻谷,天神可怜狗,就用筛子为它筛下少许细谷粒。狗就将稻谷粒用南瓜叶包了回来,交于人撒种。后来,人就有了今天栽种的稻谷。[4]
  (讲述人:永德县乌木龙乡“朵希”)
  在俐侎人的观念中,作物栽培是一种奇迹,是狗从天神那或者别处带来了稻谷,才使得这种奇迹变为现实。狗给予了人们获取充裕食物的渠道,是稻种起源神话传说的典范。
  二、彝族俐侎人“吃新”习俗的范式
  (一)“吃新”前的准备活动
  俐侎人崇信原始宗教,凡重大日子都要进献天地、祭祀祖先,尝新米于俐侎人而言,是一年中十分重大的事情。勤劳俭朴的俐侎人要在“吃新”这天通过祭祀仪式完成庆贺丰收、祈福禳灾和企盼来年五谷丰登等几个大的寓意,“吃新”之前要完成两件大事:择取吉日和收割部分新米。
  “吃新”是喜庆之事,选定哪天进行,除了要看水稻是否成熟之外,挑选一个吉利的日子也十分重要。尝新米日子的选择,可自行测算确定,也可请人测定,因地域的不同,整个俐侎人村落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主要有选择在双数的黄道吉日或在深秋“土黄天”期间进行尝新米两种方式。彝族以双数为美,认为“一只筷子夹不起菜、一只脚无法走路”,所以“吃饭要吃两碗、喝酒要喝两杯”,黄道吉日的选取也多选择双日,讲究单日和空日不尝新米。
  选定了日子,就要着手开始准备“吃新”时的祭品和收割部分新米了。祭品主要是一只大小适中(约3斤)的公鸡、一块猪肉。收割的新米数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水稻已全部成熟,可进行大批量的收割,在“吃新”当日全部吃新收回的稻米饭;如水稻未完全成熟,或上一年的老谷子剩余数量多,有些人家就只是象征性的收回一部分水稻,将其掺入老米中尝新米。
  (二)“吃新”时的祭祀仪式
  俐侎人家家有祖神台,祖神台在堂屋正中墙半腰。由左至右依次立着三个神位。分别是“箍卡摸”(先祖神位)、“鹿作皮”(天神位)和“逼作皮”(地神位),每个神位上都插着几枝松树枝,保佑家族子孙成长成才、蓬勃兴旺。尝新米当日,祭祀仪式异常隆重,主要是生祭和熟祭两个步骤。
  祭祀仪式由家中的成年男性进行。生祭时,在各个神位烧上香,敬过酒和茶,在祖神台的神位下杀鸡,祭祀祖先和天地;然后开始煮新米,煮肉、做菜。饭菜做熟后,进行熟祭。依次祭祀祖神台和灶君神位,在相应的位置献上一碗煮熟的新米饭,每碗新米饭上各放三片猪肉。
  祭祀仪式结束后,先拿新米饭喂狗,感恩狗带给俐侎人谷种的恩德,再拿新米饭喂牛(现已不喂),感谢耕牛耕作的功劳。待狗和牛吃完后,全家开始吃新米饭。
  三、彝族俐侎人“吃新”的民俗内涵
  (一)“吃新”体现了俐侎人万物有灵的信仰观
  俐侎人崇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灵性。在他们的信仰觀念中,天最大,地次之,祖先在第三,所以,在尝新米的时候,要先敬天地、再敬祖先;在四月初,要敬天神,在火把节要敬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俐侎人认为灵魂不灭,“将祖先所居之地想象为最美的彼岸世界,后人重要的精神依托。”[5]在“吃新”祭祀活动中,也有这种生者和逝者联系纽带的体现。
  (二)“吃新”体现了俐侎人严格的伦理规范
  俐侎人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规范,注重根支的来源、讲求论支排辈,重视家支观念和长幼尊卑。在吃新米饭时,长者为尊,宾客至上,客人和长辈要坐正堂中央的上位,在长辈、宾客开始动筷后,晚辈后生才可拿碗动筷。俐侎人淳朴友善、重情重义,为感恩狗取谷种的恩情,“吃新”时让其先吃,至今俐侎人不食狗肉。
  【参考文献】
  [1]宋根启,宋军秀,吴涛编著.中华传统佳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93.
  [2]许灵锋.万明山俐侎人[EB/OL].(2006-11-09)[2017-06-14]http://www.hxlsw.com/myth/mjcshuo/2006/1109/10317.html.
  [3]李有旺.秘境探踪之六:俐侎人和狗[EB/OL].(2006-09-22)[2017-06-14].http://bbs.zhongcai.com/thread-73895-1-1.html.
  [4]李有旺. 秘境探踪——探访神秘的俐侎人部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5]罗春梅,杨明艳.宗教视野里的彝族支系俐侎人[J].毕节学院学报,2009(02):28.
  作者简介:鲁云(1983-),男,彝族,云南凤庆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言本质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不仅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英语交际能力;社会交际;语言教学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个人的语言行为只有在社会与交际中才能发展起来。因此脱离了社会的人是不会有语言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功能就是交际。  一、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 培养交际能力是改革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方兴未艾,而古老的传统工艺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在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提升了地区旅游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在此过程中,古代工艺的传承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蜡染技术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技巧,随着西南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蜡染技巧也开始大放异彩。本文将主要对蜡染技术在旅游开发中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进行探讨,以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蜡染技术
空防形势不容乐观,PPS技术受到民航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例介绍了PPS技术本土化应用情况.在PPS的应用过程中,结合现有安检技术形成了以物引物、以人引物等
还有几天就是我21岁生日,我有点郁闷,想倾吐一下.rn我生日的时候从来没有吃过生日蛋糕,因为没有人送过给我.我曾经和别人说过,如果有人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蛋糕,我一定会不顾
期刊
全球化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外语人才。英语作为全球经济领域内比较普及的世界语言,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
卵和蛹是一些动物生命中处于相对静态的两个阶段。其间发生的变化充满神奇,如同舞台上魔术师手中的道具——魔术箱一样不可思议。从表面上看,这些生物的卵或蛹无任何变化,然而某
摘要: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殖崇拜现象是人类原始先民对自我与自然的一种初级认知和改造,其不仅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万物化生这一现象的内在规律及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一问题的探究,更是后人关于“性”所产生种种思考和举措的思想发端所在。其中如何认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现象?如何审视这一触及人类自身最本质的问题?又应当如何从中汲取对当今性文化有科学理性导向的正能量营养?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饱受争议却又悬而未决,故而以全新的哲学
在封闭的墙上打开一个洞口,可以方便进出,这就是“门”。后来,凡关塞隘口皆称为“门”,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但,古代“门”与“户”不同: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在堂室曰户,在宅区曰门。  可以设想,我们人类的远祖穴居野处,行动何等自由敏捷。有巢氏教民筑巢,是为了遮风挡雨,防止野兽侵害。因为,有了巢穴,也就有了门户。门户的用途可谓大矣,除了送往迎来,还可以通风透光。没有门户,作茧自缚,与外界
【正】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当他与朋友在餐桌上聊天儿时,他有意识地将桌上一件件的餐具往朋友那边移动,结果本来谈得很热烈的朋友开始变得心神不定,最后终于提出了抗
【摘要】电视频道运营是电视业整体改革发展的基础,是电视机构整体运营、人才整合、资金流动、节目经营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国电视频道运营的现状,论述了构建电视频道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电视频道绩效管理的概念、目标、战略战术和电视频道绩效管理的激励机制,旨在为中国频道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为中国电视业和电视机构的运营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电视频道 绩效管理 运营 机制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