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中迹象论的体现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r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迹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由钟孺乾首次提出,本文试从迹象论的观点浅析英国画家尤恩·鸟格罗的绘画作品体现出的迹象关系,以期从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尤恩·乌格罗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迹象论;尤恩·乌格罗;绘画元素
  一、绘画与“迹象”
  钟孺乾认为迹象是绘画的基本元素,绘画活动的一个简单事实是落笔成迹,因迹生象,通过迹象而有所表达。“迹”,在画中指某“象”的质地,它既包含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的色彩、笔触,也包含绘画材料本身的肌理、质感:“象”,指表现对象的形状与态势。而“迹象”,在绘画作品中则指画的各个视觉因素的状态和质量。迹与象相辅相成,没有无迹的象,也没有无象的迹。
  然而,仅仅是做迹造像还不能成为一幅真正的艺术作品,因为创作过程(即迹象发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精神活动,钟孺乾将人类精神活动衍生出的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抽象表述为“×”,即:画=迹+象+×。
  二、尤恩·乌格罗作品中迹象论的体现
  尤恩·乌格罗(1932-2000)是英国当代画坛公认的具象绘画大师。他的作品不仅吸收了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均衡、稳定、简洁的艺术理念,而且融合了塞尚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和内在结构的艺术理念,形成了颇具秩序感的绘画世界——他将真实物象的轮廓与结构提炼、简化为几何样式,与色彩一起形成极具张力的纪念碑式图像。
  (一)“迹”的体现
  在尤恩·乌格罗的艺术作品中,最显而易见的“迹”为作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测量痕迹。尤恩·乌格罗认为自己作品中的测量痕迹是整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在绘画的每一个阶段,他都不厌其烦地用自制的测量工具对物象进行测量,“你怎么能不要那些画痕呢,若下一秒钟就需要它们?我没有真正完成一幅作品,就停下了,然而,如果我把那些量痕抹去,那么它会成为另一幅画。”除了量痕这一明显的“迹”外,以色塑形的几何色块也是重要的“象”之“迹”。尤恩·乌格罗作品中的色彩显然与注重感性表达的艺术家不同——他理性地推敲和配置色彩,注重不同色彩色相、冷暖、面积区域之间的有效对比,并且最大限度地压缩、提炼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严谨的测量还是极具理性地简化色块,皆是为了“永久性的固定形式与永不停止的生命过程达到同一的要求”。
  (二)“象”的体现
  无论是什么样的“迹”,最终都会构成某种“象”,“象”是经过艺术家心手相应的配合之后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到尤恩·乌格罗的作品中,体现为整平化后强健有力的轮廓与简化的构图,以此寻求“象”的整体构成之美。尤恩·乌格罗借助明晰的结构以及富有张力的轮廓,对构图进行简化,加强图形的对称和重复,使不适宜的细节消失——简化是必要的,“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此外,为了使得“象”呈现永恒的静穆感,他通常选取单个的描绘对象,以极具形式感的姿势或站、或坐、或躺于画面之中。其中,三角形构图是他作品中较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如金字塔一般,给画面带来静默、稳固和均衡之感。
  (三)“X”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论是“迹”的表达还是“象”的生成,最终是为了自己的内心或者艺术理想有所表述。例如尤恩·乌格罗作品中作为“迹”的测量痕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使他更准确地把握对象,但他思考更多的其实是借助量痕嵌入自己的绘画观念“它(痕迹)是一幅航线图和日志,正试图与绘画是什么的概念保持一致。”再如尤恩·乌格罗作品中“象”的极致简化,这种不断提炼、不断简化的过程是不易的,一处结构的误差,一个色块的移位,都可能让这种“象”在瞬间分崩离析。既然如此,尤恩·乌格罗为何还要做“象”的简化呢?那是因为,当整体的简化程度高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化程度时,画面的统一性更能得以彰显,透过这种统一性,他的作品得以呈现一种耐人寻味的永恒时空式宁静感。“我是在画一个思想而不是一个理想,我基本上是在尝试画一幅充满控制意识的、有力而富有激情的、有结构的作品,我不会让机会躺在那儿,除非它已经被征服。”尤恩·乌格罗触摸着自我的喜怒哀乐,并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三、迹象论引发的思考
  迹象论的提出,一方面拓展了艺术品的“观看之道”,引导我们跳出习惯的思考维度,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艺术、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艺术家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不无启发意义。
  歌德认为“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观点或许偏执,但无疑说出了风格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若从迹象论的观点出发,可以这样理解风格即为迹象差异。绘画的过程是迹象表现的过程,不同的艺术家面对同一物象进行创作之时,由于成长经历不同,修养品行各异,自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也差别万千,也就是说,“象”或许大同小异,“迹”却不会相同,因为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艺术家个体生命的“痕迹”,诉说着主体生命的审美理想。因此,如何提高“迹象”的质量,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反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想要提高“迹象”质量,艺术家应从发掘自我开始,毕竟,作迹造象的过程是为了“X”的全然释放。只有当创作者想表达的一切是源于真实自我且是发于本心需求之时,艺术作品才获得感人的力量。然而,发掘、剖析自我的过程需要相当的勇气——内心善与恶的斗争、爱与私欲的挣扎,以及感知自我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冲突,都是需要艺术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当艺术家与内在自我取得联系,获得“X”的指引后,再延展开来探索“迹”“象”的可能性,更有利于“迹象”质量的提升以及个人风格的塑造。
其他文献
【摘要】字体设计一直是现代传媒设计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播信息的使用功能”和“装饰美化的审美功能”双重身份,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脊梁。本文针对字体信息传播功能设计、字体艺术审美功能设计及在现代传媒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更好地体现字体设计在现代传媒中的信息沟通作用,进一步明确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字体设计;功能设计;现代传媒  字体设计是运用装饰性手法美化文字
期刊
记得是2008年前后,我和亚璋以及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的诸位同仁,还有十余位研究生,一行前往浙江缙云采风写生。浙南山区,森林密布,除了山间溪流湍石,很少能够见到北方山脉那样裸露的巨岩,而遍被林木的连绵山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山茶树随处可见。这种林木葱郁的情景,让我不禁想起了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他以留白云岚、墨点积连的方式表现浙南山川,从而有了创造性的山水语言。而我们习惯于表现传统式的株株杂树的画家
期刊
【摘要】中国漆器,历史亘古绵长,工艺巧妙且精湛;架上绘画,风格叠变况多元,技法严密兼旷达。现代漆画糅合了两者的精髓,媒材更加丰富、技法愈加多样,增加了漆画媒材与技法相结合的灵活性与可能性,媒材与技法如何选用变得至关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该问题,衍生出“量体裁衣”这一漆画媒材与技法选用的方法原则  【关键词】量体裁衣;现代漆画;媒材与技法  “量体裁衣”出自《墨子·鲁问》,原文是:“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
期刊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也相互交流和渗透。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中国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吸取其精华,将其运用于油画创作中,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和特点的油画,将油画创作本土化、个性化、民族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当代油画创作;陈丹青;西藏组画  一、引言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中国当代油
期刊
在我看来,梁业健是属于像卡夫卡那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他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虽然他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但是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不断地在被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所健构。作为一个敏感而自觉的艺术家,从个体出发不再是艺术家的自恋或自爱,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周遭的世界以及问题真实而有深度的反应。梁业健的作品正呈现出这种品质。在作品中,艺术家拒绝表层和时尚的艺术效果
期刊
美术世家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从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五代的黄筌、黄居案父子,北宋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到近现代的闻一多、闻立鹏父子和潘天寿、潘公凯父子,等等,这些美术世家在绘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广西美术界,有这样一个美术世家,爷爷雷时康是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77年,儿子雷务武如愿考入广西艺术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在邮电局做过5
期刊
春天来了|春暖花开,对花鸟画家来说,又有很多品种的花卉可供观察了。画画不只是掌握一种技法,更重要的是画出物象的精神、生命,画出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画花去观察花开花落,体味生命绽放与凋零的情态,是必不可少的。朱良志在《曲院风荷》中借恽南田之口说:“一个花鸟画家不是画出花鸟生动的形象就完事,眼中应有落花缤纷意,耳边似有天外妙音起。花鸟画应有一种特别的‘香’意,不是花的香味,而是心灵的香意。”从状物到
期刊
【摘要】《渔父图》的真正魅力不仅体现在技法上,还体现在其意境上。渔父的概念始于《楚辞》:“《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哀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到唐代张志和《渔歌子》描绘的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的形象就越发成为士大夫们心中向往的境界。  【关键词】昊镇;隐逸;渔父图;画品  作为与黄公望、
期刊
偃仰俯首,匍匐盘跪,挥洒着笔墨轻彩,笔底树影依稀——在这十几平米的斗室,一张桌,一堵画墙,画墙上残留着第一幅画的痕迹——由《清平乐》至《新晴》,就仿佛一首还未唱完的信天游,意未尽,曲未完。从独幅扩至三联屏,画中火鸡由两只增至七只,各种昆虫腾挪跳跃其中,三两杆棕竹静默挺立画中,亦实亦虚,高明度的灰绿背景犹如水洗般的清辉……  南宁,这座以绿著称的南方城市,满目的姹紫嫣红,有花期长达六个月之久的紫荆、
期刊
中国画作为绘画的一种,是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来传达思想情感的。任何画家的作品,无不根植于时代和来源于生活。莫淅的作品讲笔墨、重写意、显个性、蕴学养。她的审美倾向,注重强调造型的完整性和中国画的意境。她的作品,在艺术思考和表现形式上,通过传统笔墨语言用笔用墨的浓、淡、干、湿,使画面丰富多彩、厚重。加之她与生俱来的较深厚的音乐修养,让音乐陶冶出她绘画中明快的节奏和诗意的抒情。从她作品的风格上,笔法的力度
期刊